第一图书网

金枝玉叶

叶舒宪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叶舒宪  

页数:

301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作为有建制的学科,复兴至今已历三十余年。三十年间,既有已故前辈大师筚路蓝缕在前,又有老中青几代学人薪火相续、孜孜砣砣在后,为当代中国文学学术创获了可喜的成就。为了系统回顾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三十年历程,呈现三十年间一批学科中坚的代表性成果,总结中国比较文学在学科理论的推进、学术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探索以及经典个案的阐释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有.待改进的问题,以期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留下历史见证,为推进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比较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特编辑出版这套“当代中国比较文学文库”丛书,以飨相关文史专业的科研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及广大普通读者。  博纳外来文化,又立足东方本土,独立思考,这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学术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积极传统,是这一年轻学科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自20世纪初叶对欧洲比较文学理论的早期违译和开拓性研究开始,尤其是70年代末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界相继接纳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更突破了两者的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性视野,致力于沟通东西古今的文学与学术文化,为共同构建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做出了可贵的努力。  ……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参照西方学界的泰斗级著作《金枝》的比较研究范式,从中国视角进入,针对中国上古神话和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展开探讨,突出“玉器时代”和“玉石之路”在建构东亚文明过程中的文化基因作用。

作者简介

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等。现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著作有《中国神话哲学》、《千面女神》、《神话意象》、《诗经的文化阐释》、《文学与人类学》、《耶鲁笔记》等三十余部,译著有《神话一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学》、《活着的女神》、《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等六部。

书籍目录

引言:中国文化再认识--从解读神话编码开始 上编 神话历史的编码与解码 从“金枝”到“玉叶”:玉石神话与中华认同的形成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 从女娲到女蛙--中国的蛙神创世神话及信仰背景 新原道--从考古新材料看道家思想的神话起源 西王母神话:女神文明的中国遗产 熊图腾与东北亚史前神话 中国虎文化图说 狮神的全球化与熊神的蜕变--欧洲访学的视觉日志 中编 玉器时代与玉石神话 从玉教神话观看儒道思想的巫术根源 从“太初有熊”到“太一生水”--四重证据探索儒道思想的神话起源 苏美尔青金石神话研究 伊甸园生命树、印度如意树与“琉璃”原型通考--苏美尔青金石神话的文明起源意义 金声玉振:儒家神话再发现 金缕玉衣何为 玉凳、玉几、玉枕 下编 文学人类学与文化再启蒙 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 从“世界文学”到“文学人类学”--文学观念的当代转型 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 《阿凡达》与文化寻根思潮 文化再启蒙:文化产业学科的观念基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文字书写的历史以千年为单位。以万年为单位的则是口传记忆之文化传统,它必然会在早期的文字文明史留下其深刻的印记,这就表现为中国古书开篇处通常被解释成发语词的一些套语。其表现形式具有两种模式化特征:一种是表明口述性质的动词;另一种就是表明万物本原的名词。以口述性动词开篇的古书,如《尚书》虞夏书称“日若稽古”,衍化为甲骨卜辞和金文叙事开端套语“王若日”,此一脉相承的“若”字透露出身兼巫祝领袖之王者在降神通神语境下言说活动之神圣性质;《天问》称“曰遂古之初”,《楚帛书’甲篇》称“曰故(古)”,《史墙盘铭》称“曰古”等,皆以一个“曰”字标明历久而新的口传语境;以万物本原之名词开篇的古书如《周易•系辞上》称“易有太极”,《太一生水》称“大一”,老子《道德经》称“古始”、“道纪”或“有物混成”。其实这两种表述模式都直接承继着远古时代神话讲述的套式。下文先以《天问》之开篇为例,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口传创世神话之痕迹。 在文学史上一般将《天问》视为屈原的个人创作,观其第一行文字,则可知是来源于口传文学。《天问》开篇第一字为“曰”,清儒陈本礼注:“曰字一呼,大有开辟愚蒙之意。”这已经点明长诗《天问》创作之旨意:以开辟神话的系列问题来展开华夏文明史的启蒙教育。“曰”字下第一句即“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也明确提示全篇所发问之对象内容,是得之于远古的口传记忆传统。如洪兴祖注:“道犹言也,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也。”王夫之的评语说:“遂与邃通,远也。唐虞始有书,仓颉始有字,而或侈言远古之事,口耳相授,岂能传远乎?”古代儒生以书本知识为生计,终日以读书写字为职业工作,当然会对口头传统的文化承载能量和延续时间持怀疑态度。如今有了人类学家在世界五大洲的无文字民族中无数田野报告,世人终于明白了口传文化的万年传承底蕴,也就根本不会怀疑仓颉造字之前有没有文化传承了。以目前所获得的考古材料为准,唐虞时代和随后的夏代尚未发现文字体系,只有零星的刻画符号如陶符,王夫之“唐虞始有书”一说乃臆测之词,不足为据。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金枝玉叶 PDF格式下载



比较神话学、人类学,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