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李世亭、 于炎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11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李世亭、 于炎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11出版)  

内容概要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病例荟萃》包括四章24节,有来自20多个医疗中心提供的66个病历300多张插图,内容丰富,涉及临床常见的各类三叉神经痛。大量采用术中彩色图片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术中的处理要点,便于理解和借鉴。每个病历的专家点评是对治疗原则和手术技术的总结与提升,更是不同中心临床经验的集中展示,方便大家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二节术前评估和手术适应证 第三节麻醉 第四节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 第五节三叉神经解剖 第六节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标准术式 第七节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关键技术 第八节并发症防治技术 第二章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 第一节单纯动脉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单纯静脉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第三节动静脉混合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第四节 巨大动脉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第五节未见压迫血管的三叉神经痛 第三章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 第一节不典型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青少年型三叉神经痛 第三节老年型三叉神经痛 第四节复发型三叉神经痛 第五节 首次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的三叉神经痛 第四章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第一节伴发胆脂瘤的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伴发脑膜瘤的三叉神经痛 第三节伴发听神经瘤的三叉神经痛 第四节伴发三叉神经鞘瘤的三叉神经痛 第五节带状疱疹后发生的三叉神经痛 第六节放射后伴发的三叉神经痛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电凝静脉时应贴近其小脑侧并以较小功率反复烧灼,较粗的属支有时需分数次方能完全切断。偶可遇见电凝过程中岩静脉破裂汹涌出血,此时应立即更换较大口径吸引器管吸除出血,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及脑棉分别压迫其在小脑侧和岩上窦侧出血处以止血。术中静脉出血有时不可避免,甚至在排放脑脊液之后、解剖蛛网膜之前即可发生突然的汹涌出血,往往令术者措手不及,吸净术野后耐心压迫止血是唯一处理方法。一旦发生岩上静脉出血,手术止血时间往往长达半小时之久,且发生颅神经和小脑副损伤的可能性增大。 笔者认为,下列情况下切断岩上静脉属支应极为慎重:①拟切断的岩上静脉属支主要引流来自于脑干的静脉血;②拟切断的岩上静脉属支外观颜色较其他属支更接近动脉的外观,即静脉动脉化,估计其内血流比较湍急,切断后有可能引起急性回流障碍;③视野可及范围内岩上静脉属支很少,拟切断的岩静脉属支又异常粗大,预计切断后其他属支代偿较为困难。在上述几种情况下,不处理岩上静脉就不能充分显露三叉神经根部,甚至该岩上静脉属支本身就是压迫责任血管时,都不建议对其进行电凝切断。为保证疗效,可改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张黎 于炎冰)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3岁。因“间歇性左侧面颊部疼痛6年余,加重2周”入院。患者6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面颊部疼痛,疼痛范围局限于眼裂与口裂之间,疼痛呈间歇性发作,吃饭、洗脸、刷牙均可诱发,疼痛呈电击样,每次持续数秒,突发突止,发作间歇如常。无面部麻木感,无面部感觉减退,无面部抽搐,无牙龈肿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排除了口腔科疾病,考虑“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每次1片,每日1次,症状基本缓解。曾于仁济医院就诊,查MRI(片子遗失、具体不详),当时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因口服卡马西平可缓解疼痛,故拒绝手术治疗。服药2年后因症状完全消失,故自行停药。此后2年未有疼痛发作。人院前2年患者再次出现左侧面部疼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与前相同,仍口服卡马西平每次1片,每日1次,疗效很好,1个月后疼痛完全消失,故再次停药。此后又有近2年的完全缓解期。本次人院前2周患者第三度出现左侧面颊部疼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仍与前相似。依然服用卡马西平,但疼痛程度进行性加重,起初服用卡马西平每次1片,每日1次,症状不能控制,故自行加量,目前卡马西平用量已加至每次2片,每日3次,但效果仍不佳。


编辑推荐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病例荟萃》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PDF格式下载



书籍里面的内容写的十分详实,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