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逻辑范畴研究
2012-12
田立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2出版)
田立刚
《先秦逻辑范畴研究》汉译取自《尚书·洪范》“九畴”,具有种类、方法、范围等含义,在西方逻辑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曾在外延最广的基本概念,亦即最大的类概念这个意义上使用并研究过范畴,《先秦逻辑范畴研究》对其进行了研究,由田立刚著。
田立刚,男,天津市人,1957年1月生。1978年1月至1990年6月,在南开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和逻辑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逻辑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包括《逻辑学基础教程》、《批判性思维》等。
上编:先秦逻辑范畴理论探索 第一章绪论 一范畴与逻辑范畴 二先秦逻辑与先秦逻辑范畴 三先秦逻辑范畴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 四先秦逻辑范畴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五先秦逻辑范畴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先秦逻辑基本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一“故”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二“理”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三“类”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先秦逻辑形式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一“名”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二“辞”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三“说”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辩”及其规律和谬误方面范畴的产生和发展 一“辩”范畴的逻辑意义及其发展 二“辩”的基本规律研究的发展 三“辩”的谬误理论研究的发展 下编:先秦逻辑范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先秦逻辑范畴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三名辩学与传统思维方式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先秦逻辑范畴对传统哲学的影响 一关于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的几个问题 二名辩学与传统哲学相关性 三名辩学范畴与传统哲学范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章先秦逻辑范畴对传统道德伦理观的影响 一名辩学范畴与传统道德伦理观联系的理论渊源 二名辩学中的道德伦理倾向及其命题解析 三名辩学思想发展对传统道德伦理观的影响 第八章先秦逻辑范畴对古代历史研究的影响 一历史意识和历史研究方法中的逻辑性问题 二“故”范畴原则和历史因果性论证 三明是非之“当”范畴和历史研究的真实性 第九章先秦逻辑范畴对古代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影响 一逻辑学与文学两学科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先秦名辩范畴对秦汉之后文学理论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名辩学的具体影响及其表现初探 主要参考文献
版权页: 揭示类名的逻辑性质旨在正确确定名的种类,以准确立辞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把类范畴规定性进一步贯穿于推理和论证过程,建立合理有效的推理、论证的规则与规律,这是完善和确立“类”范畴科学的逻辑意义的重要环节。为此,《墨辩》深入探讨了“类”范畴在类推和论辩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以类为推”、“异类不比”和“察类大小”三条重要原则。 1.以类为推 《经下》云:“止类以行之,说在同”。《经说下》云:“止,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止”是《墨辩》提出的推论形式之一,主要用于反驳。这条说的是,推论必须在确定的同类事物间进行,即以类为推,而不能超出其类的范围。如在止式推论的运用中,若有人提出“所有墨者都善辩”这一错误的全称命题,我们可以用与该命题主谓项相同的特称命题“有些墨者不善辩”予以反驳,使止与被止的两命题保持于同类对象之中。若止与被止的对象及其属性不是同类,就违反了“以类为推”的原则。 2.异类不比 《经下》云:“异类不比,说在量。”《经说下》云:“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爵、亲、行、贾孰贵?……异类不比,说在量”。异类事物之间的性质和度量标准会有不同,所以用相同的量就无法据以为推。
《先秦逻辑范畴研究》中“范畴”一词的本义产生于西方文化中,原意包含种类、类别、等级等多种意思。我国先秦虽无“范畴”之名,但有与上述意义相同的概念,这就是荀子提出的“大共名”和《墨辩》提出的“达名”这两个中国古代逻辑中特有的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