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杨德昌

[美]约翰•安德森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3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约翰•安德森  

译者:

侯弋飏  

Tag标签:

无  

前言

有人后来把那个阴雨绵绵的纽约午后的会面风趣地称为自由联想的一个令人惊讶的范例。但那个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我现在想起来了,那个时刻似乎更像是一个平台,将已知的结论、模糊的学术疑问和怡人的气氛聚合在了一起。对他人来说,这场会面可能是一个批评交流的好机会;而对我来说,那一刻让我有了些许顿悟。 我们这些专题小组成员要回答一个提问—那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一场亚洲电影研讨会上——谈谈我们对某一部亚洲电影最记忆犹新的场景。评论家戴夫·科尔(DaveKehr)谈到第一次观看侯孝贤的一部影片时的感受;也有人[丽莎·舒尔茨鲍姆(Lisa Schwartzbaum)或是艾米·陶宾(Amy Taubin)?]回想起某个出神入化的武打场景。而此时我所想到的,就是在观看杨德昌的史诗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的心情。片中人物的苦闷挣扎——有关家园、身份、移民、暴力和外来文化——与美国人的遭遇遥相呼应,同时又具有台湾的本土特色。两种文化之间的这种微妙的碰撞充分说明了电影潜力的无处不在以及杨德昌电影的广泛性。 有关对电影潜力认识不足的话题,现在不必引申开去;当时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所说的话,在此也不必重复。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就像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杨德昌最好的作品已经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藩篱,成为无论从哪一面攀登顶峰的登山者都要依赖的指向标(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术语)。 这本书完全是依照美国人的观念写就的。我不是亚洲人,对亚洲电影也没有特别的造诣。但对于研究杨德昌电影来说,我的缺点也不失为一种优势。杨德昌在美国生活了很久,因此他的作品也表现出美国、美国文化及美国文化碎片的影响。对于杨德昌电影的观众来说,辨识扬基队棒球帽的符号学意义和广泛的共鸣,与了解中国人儒、释、道的传统思想同等重要。 在准备书稿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下列诸位的帮助:肯特·琼斯(Kent Jones),理查德·潘纳(Richard Pena),诺曼·王(Norman Wang),温迪·里戴尔(Wendy Liddell),斯图尔特·克拉文斯(Stuart Klawans),詹姆斯·内莫尔(James Naremore),琼·卡塔帕诺(JoanCatapano)(是她不断温柔地督促我),当然,还有杨德昌,他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可爱而又温和的人。不论是我们当面交谈,或是他在回答问题时发来的大量充满激情的邮件,他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思想,令我深受鼓舞。(如未注明,本书所引杨德昌原话皆出自2002年下半年我与他的交流。)特此致谢。 对于我的家人,我要感谢我的女儿,凯莉(Kellye),玛琳(Maureen),以及苏菲(Sophie),她们给予了我宝贵的爱。还有黛安·威尔曼(Diane Weyermann),感谢她为我付出的一切。

内容概要

从短片《指望》到电影史诗《一一》,约翰•安德森所著《杨德昌》一书全面评价了杨德昌所有电影作品。杨德昌的电影作品致力于解答台湾人与台湾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揭示了岛内杂烩文化中的生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安德森确认了杨德昌电影中运用的关键性叙事策略、形式手法、道德视界以及社会政治关怀。通过对杨德昌电影风格和观点中的特质进行精确描述,安德森说明了这些作品与众不同的原因。
本书融丰富的阅历与深刻的思考于一体,然而论述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晓畅,既为谙熟杨德昌电影作品的观众开启了新视野,也向一般观众引见了这位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的非凡魅力。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约翰·安德森(Anderson J.) 译者:侯弋飏 约翰·安德森(Anderson J.)是《综艺》、《新闻日报》、《华盛顿邮报》等报刊的常驻影评人。他的文章时常刊登在《纽约时报》上,也经常为《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国家》、《电影评论》和《村声》撰稿。他曾担任过纽约电影节的选片委员会委员,并著有《圣丹斯》和《杨德昌》两本著作。另外曾合撰《我唤醒了大银幕》、《B级名单》等著作。2011年他担任了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诗歌与电影 《指望》 《海滩的一天》 《青梅竹马》 《恐怖分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独立时代》 《麻将》 《一一》 附:杨德昌访谈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杨德昌把我们又带回到了现在,尽管这一手法缺乏感染力,但让我们结识了佳莉和平平,一个与佳莉有暖昧关系的年轻男子。他们的关系开始于佳莉和德伟爱情出现了裂痕以及在佳莉得知丈夫长期和一位精于算计、冷漠寡情的女同事有男女关系之后。佳莉在和平平幽会前特意去换了一个新发型,但平平并不喜欢,这正是杨德昌所需要的,借此告诉我们平平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后来,佳莉终于明白了,平平跟她父亲一样——她父亲临死前只对她的哥哥念念不忘—根本不值得她去爱,因此在与平平的下一个约会的中途,她偷偷溜走了。在这一点上,平平也像德伟,佳莉对他知之甚少。 这部影片是一部史诗,但很难归于哪一类。尽管影片反映了台湾社会,但它肯定不能算作历史史诗片。尽管影片表现了爱情,但也不是爱情史诗片。实际上,它是一段关于自我的传奇故事—在佳莉心灵的场景中,她的成长历程和教育背景画出了从爱情的错觉到目标的坚定所走过的心路旅程。作为这部影片的编剧,杨德昌在这个阶段对于自己的文字表达可能比视觉表达更有把握,因此他运用了最具文学性的手法,设置了无意间(或许相反)寄错地址的两封信的情节。一封写给妻子的信被德伟无意中寄给了情人,另一封给情人的信却被错寄给了妻子。(后来这个情人还嘲笑了佳莉所接受的“童话书”式的教育。)这场戏很精彩,它的感染力来自实在的内容,而非演员的表演。 下一场戏却与此相反。佳莉在插花课上病倒了,母亲来看望她。母亲喝了口茶,盖上茶盖。这是一个带有致命意味的动作,对于一位已经“失败”的女儿来说,这个动作代表充满恶毒的抛弃。接下来,杨德昌向我们展示了纯真小女孩的形象,一个懵懂无知的四岁小女孩在听父亲播放的西方音乐(就像杨德昌小时候那样),然后她踏上了一场迷幻的旅程,进入同样令她摸不着头脑的成人世界,不同的房间里展示着各不相同的方面。她探头进去,看到了性的遭遇和背叛,当然,她对此一无所知。杨德昌在用他的方式告诫人们,天真单纯难以抵抗未来生活中的圈套和伤害。 德伟失踪之后,他曾经的情妇诬陷他贪污了公司的钱,然后逃到日本去了,佳莉是从德伟的老板兼密友那里听说这件事的。在某种意义上,德伟是佳莉所受教育的牺牲品:他溺死在海里,可是尸体还没找到,佳莉就早早离开了海滩,她不在乎了。她从来都不了解这个男人,无法知道他到底做了些什么,而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已不重要了。“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这么说。


编辑推荐

《杨德昌》全面评价了杨德昌所有电影作品。杨德昌的电影作品致力于解答台湾人与台湾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揭示了岛内杂烩文化中的生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安德森确认了杨德昌电影中运用的关键性叙事策略、形式手法、道德视界以及社会政治关怀。通过对杨德昌电影风格和观点中的特质进行精确描述,安德森说明了这些作品与众不同的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杨德昌 PDF格式下载



老美的角度 华语的电影


过了大半个月才收到,还以为被扣压了。 书是好书~


很想读这本书,终于买到了。


个案分析解读细致,文字自由灵动,翻译还行。一些角度也值得参照,深度方面略欠缺,有时意犹未尽。。


帮朋友买的,杨德昌迷


最喜欢杨德昌的电影,没想到外国也有同道


书中给我们还原了一些我们想知却很少有信息来源的场景,一解我八卦的心态。更让我了解到杨导电影背后的故事,他算是华人电影的教父级人物了,我很崇拜他。


作者简介错的离谱啊,那个心理学家是John R. Anderson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