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与意义体悟
2007-11
天津南开大学
周一骑
244
《感应与意义体悟: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的核心问题》所探讨的,是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心学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王阳明心学直接来源于南宋的陆九渊。但是,如果不是停留在“现成的”结论上,而是深入到新儒学的问题本身,就会发现,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学所面对的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若以整个新儒学的问题来看,其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的真正建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朱熹。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论”中作了详细论述。后起的阳明学恰恰不得不面对朱熹这一形而上的显学文本,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语词的运用还是体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对心学与新儒学即理学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考察之后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结论成为贯彻全书的基本观点。在往后的论述中,作者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横向的陈述中,坚持纵向的历史观察,于传承、变化中阐明不同心学家的全新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
前言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绪论第三章 感应观念及其特性第四章 语言文字与感应第五章 感应与诠释第六章 感应中的倾听与言说第七章 感应中的学问与读书第八章 感应中的礼第九章 感应中的孝第十章 感应中的仁第十一章 感应中的命第十二章 感应中的生态伦理第十三章 占卜活动中的感应第十四章 感应中的理想人格第十五章 意义的体悟第十六章 意义的体悟 第十七章 意义的体悟 第十八章 结语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所探讨的,是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心学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王阳明心学直接来源于南宋的陆九渊。但是,如果不是停留在“现成的”结论上,而是深入到新儒学的问题本身,就会发现,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学所面对的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若以整个新儒学的问题来看,其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的真正建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朱熹。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论”中作了详细论述。后起的阳明学恰恰不得不面对朱熹这一形而上的显学文本,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语词的运用还是体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对心学与新儒学即理学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考察之后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结论成为贯彻全书的基本观点。在往后的论述中,作者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横向的陈述中,坚持纵向的历史观察,于传承、变化中阐明不同心学家的全新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