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市旅游竞争力

马晓龙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

马晓龙  

页数:

251  

前言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旅游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旅游业逐步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旅游竞争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城市政府用于旅游发展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不同城市对旅游资源投入的利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不同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投入要素的使用绩效(包括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绩效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总结,并以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指标对城市旅游的竞争能力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为城市之间旅游竞争力的比较提供参考。  在对我国城市旅游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进行判断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旅游”和“旅游效率/生产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超产权理论和外部经济性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三个假设:(1)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影响,东部发达地区城市更可能获得较高的旅游效率,且主要受资源投入规模影响;(2)竞争性市场环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3)合作性市场环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城市的旅游竞争能力。研究采用经济学中用于效率和生产率测算的数据包络分析(I)EA)方法,利用CRS、VRS、NIRS和Malmquist.指数模型,选取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城市资源吸引力和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作为投入指标,城市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58个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三个时问点的评价。  城市旅游效率评价结果表明:三个时期大多数中国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较低,且发展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在总效率的分解中,规模效率水平较低,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水平较高;在分解效率对总效率的贡献中,规模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最大,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弱;从同一时期城市的旅游效率比较上看,东部地区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最高,而中西部等地。

内容概要

  城市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投资建设最多的地方,而城市旅游也是近10多年来国内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主题公园开业取得重大成功。之后,中国城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发展城市旅游的尝试,而对城市旅游的探讨也随之逐步展开。1995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上海都市旅游国际研讨会”是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起步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1999年7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和珠海市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城市旅游国际研讨会(珠海)”的召开,则标志着中国城市旅游研究已经全面进入了发展阶段,这次会议出版的《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系统总结了十余年来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从2002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了多项城市旅游研究的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教育部及高校也资助了若干项城市旅游的研究项目。在这些基金的资助下,我和我的同事们在2005年出版了城市旅游的阶段性成果《城市旅游——原理·案例》一书,书中包括城市旅游研究概况、城市旅游供给、城市旅游需求和政策与理论等。总的来看,尽管国内外已经在城市旅游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受研究问题本身过于复杂等因素影响,一些重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如城市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城市旅游绩效评价、城市更新与城市旅游的关系等。其中,城市旅游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而探讨的正是基于绩效的城市旅游竞争力问题。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立论基础  1.2.1 中国城市旅游发展阶段的判定  1.2.2 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  1.2.3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2.4 立论基础:城市对旅游资源利用能力存在差距  1.2.5 基本问题: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 1.3 研究目的  1.3.1 描述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现状  1.3.2 探索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的时空规律性  1.3.3 解释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时空格局形成的机理 1.4 研究意义  1.4.1 实践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4.3 方法论意义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结构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  2.1.2 效率和生产率  2.1.3 城市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2.1.4 城市旅游竞争力 2.2 文献分析  2.2.1 城市旅游研究综述  2.2.2 旅游效率和生产率研究综述  2.2.3 讨论 2.3 本章的基本结论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研究假设  3.1.2 基于超产权理论的研究假设  3.1.3 基于外部经济性理论的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方法的选择  3.2.2 数据包络方法  3.2.3 个案研究 3.3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3.3.1 研究对象  3.3.2 数据来源 3.4 变量框架与指标选择  3.4.1 变量框架  3.4.2 指标的选择  3.4.3 指标的解释与说明  3.4.4 关于变量和指标的两个重要讨论 3.5 本章的基本结论第四章 基于效率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2005) 4.1 原始数据的描述 4.2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计算结果 4.3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特征  4.3.1 分组分布特征  4.3.2 发展阶段特征  4.3.3 分解效率对总效率的贡献分析 4.4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空间格局 ……第五章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历时态比较(1995年与2000年)第六章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1995-2005)第七章 城市旅游竞争力增长的实证研究:珠海案例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研究中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从“城市旅游”和“旅游效率/生产率”两个视角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进而对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明确研究对象的边界、厘清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寻找论文的学术立足点和在学术树中的位置。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  在中国,“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正因为“城市”与“城”和“市”具有发生学上的密切联系,到了近现代,城、市都成为乡的反义词而作为城市的简称。世界各国关于城市的定义有许多,但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总结起来,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的特征性是多方面的,因此可以从许多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如城市的发生学、城市的地形地貌条件、行政等级、二维形态、人口规模等。和以上各种城市分类相比,城市的职能分类更带有综合性,能更深刻地揭露城市的本质,因而也更重要(许学强等,1997)。  根据城市所承担的职能不同,可以对城市的性质进行描述,如可以将城市分为工业城市、军事城市、旅游城市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城市旅游竞争力 PDF格式下载



城市旅游竞争力这本书 为了写论文参考买的。


一般搬对写论文用处不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