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

张国良 上海交大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上海交大  

作者:

张国良  

页数:

385  

字数:

447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第2版)》的内容包括了媒介、传播活动、传播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在媒介方面,除了论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外,重点探讨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生态;在传播活动方面,除了论及常规的新闻传播外,重点探讨了突发事件的传播;在传播理论方面,除了论及媒介革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外,重点探讨了媒介公信力、受众需求与满足、“议题设置功能”、“知沟”等重要理论命题,此外,还对上海与香港的大众传媒、中国与日本报纸的国际报道作了对比研究,对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发展历程作了描述与分析。《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第2版)》的出版,不仅彰显了实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以实例说明:学术研究必须坚持与发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这是学术繁荣的唯一通途。循此前行,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因为,生机蓬勃、气象万千的中国的和外国的现实,为传播学研究提供的课题和材料是无限丰富的。

作者简介

张国良,1954年1月出生于上海。历史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日本东京大学社会信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传媒思想人物”、“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台湾“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教育奖”等荣誉。兼任《中国传播学刊》(Chinese Communication Journal/SSCI)顾问等。

书籍目录

社会转型期的观察与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状况的变化
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初探
沪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
上海工人与新闻媒介
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
新兴媒介的崛起与影响
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一)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二)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三)
上海市民与信息化
上海市民与互联网
青少年与互联网
大学生与互联网
突发事件中的媒介与受众
第一时间看到了浓烟烈火
信息时代的战争、传媒与受众
关于SARS的传播学思考
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与受众
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
上海市民对《新闻报》改版、《新民周刊》试刊的反响
“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研究
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受众
国际化潮流中的日本大众传播媒介
中日报纸国际报道之变迁及比较研究
上海市民与外来文化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2001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200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2003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2004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2005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前沿理论的本土构建
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
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功能分析
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研究
儿童与媒介暴力
中国电视暴力节目的扫描与分析
附录
学术对谈:教授没有开的课
——谁来告诉研究生该如何做研究
学术小传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相比之下,有关核辐射的报道,《朝日新闻》最多,而《每日新闻》最少。 2.核电站事故报道的困境 在震灾过去一个月后,日本各大报纸才围绕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和应对过程,展开较为详细的报道。如《读卖新闻》4月10日以政府和东电初期的应对措施为何缓慢、炉内排气和注水作业为何延迟、日本为何不接受美国支援等为焦点,详述了东电会长和社长当时不在东京是造成排气和注水迟延的原因,并披露了美国在地震第二天提出让原子能专家到首相官邸常驻而被拒绝等内容。《朝日新闻》也对东电的表现和日美之间的交涉进行了报道,《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也发表了类似报道。 但总的来说,这些报道的深度不够,媒体不仅对于核事故没有进行必要的追究,而且,对于政府和东电明哲保身、未向国民充分解释的责任,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和批判作用,媒体普遍缺乏独立的调查报道,过于依赖政府和东电方面的新闻发布会。因此,有舆论认为,这反映了东电和主流媒体的亲近关系①。 同时,由于核辐射报道涉及周边农业、渔业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政府能源战略、企业核能开发、国民生活安危等问题,迫切需要熟悉核能专业知识的专门记者,而三大报纸对此都应对乏力,它们的核辐射报道的主要信息来源,为政府公布的消息、东电的新闻发布会以及一些核能专家的解释。而且,各大报纸在相关问题的深入调查、信息来源的深度挖掘方面,都很欠缺,结果造成了各大报纸报道的同质化现象,这甚至被很多学者和媒体人尖锐地批评为类似于二战时期统一口径的“大本营发表”。 3.对于核能利用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新闻》在4月15~17日,连续三天发表以《震灾后》为题的社论,论述了应从震灾中吸取的教训。针对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的核能利用问题,提出了放弃核能的看法,这是日本全国性报纸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影响很大。社论针对地震多发的日本能否与核能共存的严峻问题,指出:即使这次克服了海啸,诸如突发事故对策的不完善、国家监管体制的不健全等弊端,也不能应付今后难以预测的大地震和核事故带来的风险。社论反对核能的继续利用,要求评估日本各核电站的风险,关闭高风险的核电站。社论还主张,构建新型的低能源、高福利的日本模式。 对于核能利用一贯采取慎重态度的《朝日新闻》,也在4月20日的社论《脱离核能依存》中,明确表明了抑制核能的立场,并对原子能的利用方法表示了深刻的怀疑,认为福岛核电站事故使核能利用的安全神话破灭了。主张应重新认识和讨论国家的资源政策,并提出以下建议:扩大和分散以太阳能发电为中心的自然能源的供给;原子能开发从行政层面的推进转换到抑制;废弃事故风险性很大的核电站等。 4.闪耀人性光辉的作品 3月11日发生大地震以来,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篇章。如《读卖新闻》著名栏目《编辑手账》的记者竹内政明,撰写了一批闪耀人性光辉的作品,感动了很多读者。这里,引用几个片段如下: 3月1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现场的各位作业员工,你们一定没有时间看这个小栏目,但我仍然要告诉你们,日本全国人民都在为你们的工作合掌祈祷。” 3月20日:“如果说,忍耐和献身迄今还是日本人的美德,那么,在东北地区老一辈人身上尤其坚守着,虽然大海啸夺走了他们安静的生活,但这些被称作‘没有诉求’的人们,在避难所里,即使面对电视采访的麦克风,也没有表示出对救援物资迟迟没有到达的丝毫不满和焦急。再也不要忍耐了!——我情不自禁地想对电视画面里的他们这么说”。


编辑推荐

《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第2版)》是全球传播与学术创新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