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电视剧导论

邵奇 编 邵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04出版)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邵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04出版)  

作者:

邵奇 编  

页数:

18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电视剧导论》论述了中国传媒体制和文化理念对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影响,分析和阐释了电视剧类型与形式的演变和电视剧叙事策略的形成,并对电视剧市场和播映平台的特点,电视剧多样化的社会功能以及电视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国家意志、大众意识和精英理念对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简介

邵奇,1992年毕业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部,获电影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广播电视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教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影视艺术创作,影视传播和影视产业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在核心期刊《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发表了论文多篇,并执导了电影《幻女》,电视剧《小站故事》和《黑山洼》等多部影视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电视剧的历史演变第一节 以国家意志为中心:政治与现实的直播纪录第二节 精英意识的强化:“伤痕”后的反思与探索第三节 国家意志下的大众意识:多元文化形态第二章 中国电视剧的价值意义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社会功能的成因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的社会功能第三章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类型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电视剧第二节 通俗题材电视剧第三节 多元型电视剧第四章 中国电视剧的市场状况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国家管理机制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的市场特征第五章 中国电视剧的评估模式第一节 电视剧评估模式的内涵意义第二节 电视剧评估模式的发展演变第三节 电视剧评估模式的运用方法第四节 电视剧评估模式的市场运作第六章 新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第一节 数字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视剧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视剧附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视剧管理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历届获奖名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电视剧的历史演变中国电视剧的演进不只是由黑白到彩色、由窄屏到宽屏,由模拟到数字的电视技术进步的结果,也不只是国家政治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简单反映,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国电视的历史单纯地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这只是电视剧“家族史”的简单纪录;也不应把电视剧的演进等同于政治史、经济发展史、社会发展史,虽然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规范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冲击波,甚至对中国电视剧产生质的影响。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戏剧类电视节目,电视剧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其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艺术沿革变化的历史。但不应把电视剧当作单一的艺术美学的对象来研究。为能充分体现中国电视剧的历史本真和本体特性,应该把电视剧放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现实伦理、艺术探索、美学追求的大背景下进行关照,因此,中国电视剧的意义演变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观念的更替、传播理念的变化中。中国电视剧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当时的电视剧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主要任务,因此,直接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是中国电视居出初创期的显著特征。“四人帮”被粉碎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为及时反映或顺应社会大众心理,电视剧对“历史的伤痛”和“现实的变革”进行了反思和探索,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精英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得到了空前的释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最终确立,中国电视传媒的社会角色由单一的宣传者开始转变为舆论引导者和经济创收者。作为电视传媒的一种虚构类的节目类型,大众意识(市场意识)在电视剧中得以强化,电视剧由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达转变为多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形成了国家意识、大众意识和精英意识共存的文化传播形态。


编辑推荐

《中国电视剧导论》通过对电视剧的本体分析指出,电视连续剧的固有特性可以证明,电视剧属于大众文化读本,能够为观众提供便捷价廉的休闲娱乐,是国家意识形态可以寄托的最好范本,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家理念。电视剧也是向观众宣扬高尚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情怀的最佳载体,使观众通过感性的体验获取精神价值和智慧。电视剧这种不同于电影、戏剧、文学的虚构类叙事形式为中国电视剧的价值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电视剧导论 PDF格式下载



找了好久都没有买到,终于买到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