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语言
1970-1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陈世雄 编
133
无
这是一本描述线条语言如何说话的书,也是笔者长年学习和讲课心得笔记的成文归置。所设三编或可视为文字语言的解字、词汇、句法三部分。 一个半黑半白的圆,其分界处感到极黑极白,远离分界处则是灰淡区域——黑灰、白灰,到此,便是一生二,二生三——黑、白、灰。 黑白相邻处使人感到:黑的刚强、雄健、浓烈、清晰、逼近、沉着、真切、实沉、精神严密…… 黑灰区使人感到:柔和、模糊、幽深、神秘、含蓄、丰富、凝重、远奥…… 白灰区使人感到:冲淡、雅致、清明、新鲜、亲切、空灵、飘渺…… 对照之下,更是万千纷呈。 如果分界线不是直线,那就有了动感, 如果黑白是错综的,那就有了联想的意味, 如果黑白有了主张,那就成了符号、图案…… 如果分布黑白的质地发生了变化, 如果分布黑白的地方是球面、凹面等等, 并且这些变迁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这便是本书没有论及的“三生万物”的细妙处。 长江春潮,前浪后浪的互助;太行松涛,忽隐忽现的呼啸;三月落花,满阶满袖的惋惜;北海寒柳,富足优雅的淡泊。此情此境,非亲历不知其妙,非审思不明其奥。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如同一本导游手册,只是画出景点标记和路线。希望读者通过自己勤学深思的“踏青”,有美好的收获,这就会充实和深化本书的章节,也就完成了笔者的意愿。 是为序。
作者试图在《线条的语言》中回答线条语言在东方线性绘画中的三个关键问题:线条世界的存在方式:自然存在、历史遗产、现代意识;线条符号的作用:状物、言情、画梦;线条文法的基本规则:阴阳、意境、笔调,《线条的语言》可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艺术研究者、创作者、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陈世雄,1947年生,上海人,回族。1968年插队南京江浦,师从林散之、林筱之两先生学习诗文书画。1973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得到秦宣夫、卢是、闵叔骞、徐明华诸先生教诲。而后,执教书画及史论32年。著有《陈世雄画集》、《怎样临摹董其昌——论画册墨迹》。现任南京华东文化市场顾问,致力于传承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序言上编 一根青丝万重山——线条世界卷一 线条的存在卷二 线条的历史遗产卷三 线条的现代语式中编 经天纬地无限才——线条符号卷四 状物卷五 言情卷六 画梦下编 妙手盘出千千花——线条文法卷七 阴阳卷八 意境卷九 笔调
在开天辟地的时代,人类都是用线作画。 西方世界,由于诸多学科不断地渗入绘画,使得绘画日益“科学”起来,由光学而来的色彩学,由几何学而来的三维空间透视学,由解剖学而来的艺术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由音乐、文学而来的色调应用和戏剧塑造等等,不断地培育着深化着绘画的真实性、知识性和叙事性,这是西方绘画行进的路线。 在中国,绘画理念出于文字、书法、哲学、心灵感悟与绘画层层的融合,使得绘画更加“综合”起来,同时表现出诗意化、哲理化、书写化、写意化,等等,不断地提炼着、升华着绘画的智慧性和抒情性。这是中国绘画行进的路线。 后来两条路线相形之下日益显示了自己的负面效应——困顿与浮泛。于是明智者择优取长,相互欣赏,相互借鉴,这才有了门来尔、米隆、马蒂斯、凡·高;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和林风眠。 沿着中外先贤的新路线向下看,西方的新风画,线条发挥得太任性了:凝视中国后贤的画,又感到包袱背得太沉重了。而这一站,把古来勾魂的线条和后来迷人的色调活用得很出色的是吴冠中和东山魁夷的某些作品。 线条,永远的线条,是它,像火一样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是它,仍然描绘着现代人难以言说的梦想。 线条的狂舞,须是真诚美好的升华。 线条的承载,须是智慧结晶的选择。 线条的创造,上下要与云水竞自由。 本卷的图片,有意识地回顾了线条在绘画史上的雄伟身影。 在某一时,在某一地,线条可能会像奔腾不息的大江,终究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与此同时,汪洋大海又会及时认真地缔造出奔流不息的大江。 这是生生不息、天造地设的存在。借喻线条行进的历程,好引起我们对她的慎重思考和不懈探求。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