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

卢勤//王杏村 中国大百科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  

作者:

卢勤//王杏村  

页数:

84  

前言

  在2006年《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精装四卷本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12分册。这套丛书按照学科内容进行分类,共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医学》《天文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语文》、《艺术》、《体育》、《成长驿站》、《社会法律》、《科学前沿军事》12册。与《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精装四卷本相比,12分册是增补更新版,既继承了其优点长处,又增加了新的知识点,更新了许多数据、图片。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12分册贯穿着这样的编纂理念,即不仅要把中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人,还要成为了解社会、善于处世的人,更要成为思维活跃、领先潮流的人。通过使用本书,读者可以具备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有的能力:  1.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能力对将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很重要。  2.对社会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的综合理解力。这是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  3.数学的实际应用和理解能力。理解数学法则是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力。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有益的。  5.掌握外语背景知识和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外语学习能锻炼记忆力、启迪思维,外国文化的学习也有助于新观念的接受。  6.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本领。不能满足于简单操作,应注重于了解较为复杂的问题。  7.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的提高会使中学生的素质更加完善。  8.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理解力。中学生很快就要步入社会,必须对现实社会深入了解。  9.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与毅力。注重身体、心理健康,加强身体锻炼、心理磨练,克服不良习惯,抵制不良行为诱惑,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10.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这些决定着中学生的发展,影响今后的事业和生活。  本套丛书涵盖了中学期间应当掌握的所有知识内容,对中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梳理,还增加了大量最新的实用信息,如热门专业、热门科学话题、新兴职业、新发明等,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同时,还增加了对中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青春期心理问题的解惑等,这是国内其他同类百科全书没有的,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一部上中学就要看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一部离中学生最近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一部面向素质教育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一部面向“全人教育”的百科全书。

内容概要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语文》涵盖了中学期间应当掌握的所有知识内容,对中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梳理,还增加了大量最新的实用信息,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同时,还增加了中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书籍目录

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语文素养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语文能力语文审美审美情趣语言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世界语汉语汉语拼音普通话汉语方言文字表音文字表形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六书汉字检字法词短语成语熟语句子病句修改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夸张标点符号工具书字典《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词典《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牛津英语,大词典》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书法欣赏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章体裁文学体裁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诗歌四言诗五言诗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送别诗怀古诗词边塞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新诗朦胧诗楚辞词词牌小令(词)中调长调散曲小令(散曲)套数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武侠小说微型小说赋汉赋抒情小赋骈文文赋散文奏议祭文赠序墓志铭书牍小品文杂记随笔通讯戏剧杂剧话剧历史剧现代剧多幕剧独幕剧喜剧悲剧正剧戏剧小品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神话传说寓言阅读默读朗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科技文阅读社科文阅读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情结伤春情结悲秋情结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叙事抒情诗眼炼字炼句虚实结合衬托用典诗歌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说鉴赏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戏剧鉴赏戏剧冲突舞台说明语言个性化三一律潜台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散文鉴赏文采对联鉴赏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审题构思行文修改缩写改写仿写扩写交谈讨论辩论劝说介绍演讲访谈姓名和称谓谦称敬称贱称年龄称谓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文集命名音乐名称古籍注释中国文学《诗经》屈原《离骚》《左传》《战国策》《国语》《论语》《孟子》《荀子》《劝学》《韩非子》《庄子》《逍遥游》贾谊《过秦论》《史记》司马相如枚乘《汉书》范晔三曹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世说新语》刘义庆《水经注》吴均《与朱元思书》唐诗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孟浩然《春晓》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庐山瀑布》《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杜甫《望岳》《登高》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师说》《进学解》白居易《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刘禹锡《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柳宗元杜牧李商隐宋词范仲淹欧阳修三苏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陈亮元曲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明清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古文观止》曹雪芹《红楼梦》《唐诗三百首》龚自珍鲁迅《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郭沫若《女神》《屈原》《尝试集》叶圣陶《倪焕之》《稻草人》茅盾《子夜》《白杨礼赞》《林家铺子》郁达夫《薄奠》《沉沦》《故都的秋》徐志摩《再别康桥》朱光潜《谈美》田汉《名优之死》《关汉卿》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闻一多《红烛》《死水》冰心《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夏衍《包身工》《上海屋檐下》沈从文《边城》梁实秋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臧克家《有的人》高士其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周立波《暴风骤雨》王朝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曹禺《雷雨》《日出》钱钟书《围城》杨绛杨朔周而复杨沫刘白羽秦牧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张爱玲贺敬之《回延安》《雷锋之歌》茹志鹃王蒙《青春万岁》《红岩》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五烈士陈忠实王安忆余秋雨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现代台湾文学白先勇现代香港文学金庸古龙外国文学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但丁拉伯雷,F.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de莎士比亚,W:四大悲剧《哈姆雷特》笛福,D.《鲁滨逊飘流记》拜伦,G.G.《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狄更斯,C.《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莫里哀《吝啬鬼》《伪君子》歌德,J.W.von《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司汤达《红与黑》格林兄弟《格林童话》海涅H.《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巴尔扎克,H.de《人间喜剧》雨果,V《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普希金,A.《叶甫盖尼奥涅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H.C.安徒生童话果戈理,N.V《钦差大臣》《死魂灵》凡尔纳,J.《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托尔斯泰,L.《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都德,A.《最后一课》德亚米契斯,E.《爱的教育》莫泊桑,G.de《项链》《羊脂球》《俊友》契诃夫,A.《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泰戈尔,R.《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罗曼罗兰《名人传》《国际歌》高尔基,M.《母亲》《我的大学》普鲁斯特,M.杰克伦敦茨威格,S.《三作家》纪伯伦,K.J.《泪与笑》托尔金,J.R.R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海明威,E.《永别了,武器》法捷耶夫,A.A.《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魔幻现实主义加西亚·马尔克斯,G.罗琳,J.K.诺贝尔文学奖条目标题汉语拼音音序索引

章节摘录

  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 “语文”一词虽然早就出现在王森然、夏丐尊、鲁迅等人的有关论述中,但作为课程名称,却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的中小学课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但“语文”并非是“国语”和“国文”的简单相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人们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称为“文道”关系,一般认为“文”与“道”应当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道”的教育应当寓于“文”的教育之中,并且通过“文”的教育来实现,既不能妨碍了“艾”的教育,也不能忽视“道”的教育。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说明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也使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地、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质,具有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质和语文习惯素质,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民族文化的血脉。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它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它仅是以具体的选文为载体,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作品来使学生掌握中国语言规律,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以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来涵养、濡染学生的心灵。  语文素养 从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多年来的习惯说法是培养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通过9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3个角度提出来的。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分为6个层次:①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②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③熟练的语言技能。掌握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用规范的语言加工和表述思维的结果;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④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⑤深厚的文化素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⑥高雅的言谈举止。与人交往态度大方,谈吐文雅,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语文素养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的追求。这种提法的改变,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我们必须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语感 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是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听)出一句话、一段文章中的语病,有的人却觉察不了;有的人听(读)到一段话,就立即能体会出这段文字的含义,有的人却不明所以。这就是由于语感的强弱造成的差异。  语文学习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语文学习当然更要讲究方法。《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分为听、说、读、写4类。这还可以细分:认知学习包括听说、阅读、记忆、思考;创造性(实践)学习包括练习、参观、演讲、写作;评鉴性学习包括欣赏、创作、评论、研究;交往性学习包括模仿、暗示、讨论、访问。这4大类16小类共同构成学习方法系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用不同的科学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语文素养。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3种主要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处于基础地位。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地投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个人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  学习者应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相互支持、配合,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语文学科或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生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探究学习应具备以下3个特点:①学习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②学习者应有充分的时间、空间。③能够进行交流和讨论。  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听课、讲话、读书、写作文或作业,这都是在运用和发展语文能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研究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总结中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能力的要求是: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不论是演说辩论还是口语交际,都彰显了“听”、“说”的实践价值。读的能力方面,不仅仅是通过阅读吸收,还要理解、鉴赏、创造。写的能力方面,学生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语文审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所谓语文审美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审美主要有以下内容:  形象美。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必须千方百计调动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海中有声有色活起来,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感受到无限的情。  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 “语文”一词虽然早就出现在王森然、夏丐尊、鲁迅等人的有关论述中,但作为课程名称,却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的中小学课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但“语文”并非是“国语”和“国文”的简单相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人们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称为“文道”关系,一般认为“文”与“道”应当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道”的教育应当寓于“文”的教育之中,并且通过“文”的教育来实现,既不能妨碍了“艾”的教育,也不能忽视“道”的教育。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说明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也使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地、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质,具有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质和语文习惯素质,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民族文化的血脉。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它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它仅是以具体的选文为载体,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作品来使学生掌握中国语言规律,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以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来涵养、濡染学生的心灵。  语文素养 从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多年来的习惯说法是培养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通过9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3个角度提出来的。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分为6个层次:①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②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③熟练的语言技能。掌握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用规范的语言加工和表述思维的结果;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④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⑤深厚的文化素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⑥高雅的言谈举止。与人交往态度大方,谈吐文雅,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语文素养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的追求。这种提法的改变,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我们必须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语感 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是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听)出一句话、一段文章中的语病,有的人却觉察不了;有的人听(读)到一段话,就立即能体会出这段文字的含义,有的人却不明所以。这就是由于语感的强弱造成的差异。  语文学习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语文学习当然更要讲究方法。《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分为听、说、读、写4类。这还可以细分:认知学习包括听说、阅读、记忆、思考;创造性(实践)学习包括练习、参观、演讲、写作;评鉴性学习包括欣赏、创作、评论、研究;交往性学习包括模仿、暗示、讨论、访问。这4大类16小类共同构成学习方法系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用不同的科学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语文素养。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3种主要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处于基础地位。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地投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个人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  学习者应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相互支持、配合,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语文学科或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生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探究学习应具备以下3个特点:①学习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②学习者应有充分的时间、空间。③能够进行交流和讨论。  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听课、讲话、读书、写作文或作业,这都是在运用和发展语文能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研究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总结中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能力的要求是: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不论是演说辩论还是口语交际,都彰显了“听”、“说”的实践价值。读的能力方面,不仅仅是通过阅读吸收,还要理解、鉴赏、创造。写的能力方面,学生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语文审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所谓语文审美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审美主要有以下内容:  形象美。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必须千方百计调动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海中有声有色活起来,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感受到无限的情。


编辑推荐

  读《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做,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人;了解社会、善于处世的人;思维活跃、领先潮流的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