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夫皮尔斯

兰格伦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1999-1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

兰格伦  

译者:

沈弘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诗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包括序诗和7节,第2部分包括其余13节。序诗用中古文学惯用的梦境和寓意形象的手法,写诗人在一个5月的清晨在莫尔文山上听着潺潺清泉,不觉入睡。他看到在一片美好的田野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农民,各种僧侣,手工业者,商人,骑士,
各种艺人,乞丐,无异是14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田野的一端矗立着真理之塔,另一端是死亡之谷。诗人一面描写这些人物,一面评论。接着他看见从塔里走出一个可爱的女子,名叫“神圣教会”,她教导诗人要追求真理,拯救灵魂;又指点给他看“奖赏夫人”要和“虚伪”结婚,许多人附和,惟有“神学”反对。大家争执不下,决定到伦敦去找国王解决。国王主张她和“良心”结婚,“良心”不肯,并揭发她的缺点。国王请来“理智”,“理智”也坚决要国王惩罚她。“奖赏夫人”得到惩罚,只有郡官去安慰她。国王把“理智”和“良心”留下,供他顾问。
作者通过这一寓言批判了僧俗各界的寄生性和社会上贿赂公行、追逐财利的现象,肯定了国王的作用,希望他能凭理性和良心治国。
诗人醒来之后又作了第2个梦,梦见“良心”在布道,许多听众都开始忏悔,包括“七大罪恶”(骄傲、淫欲、嫉妒、恚怒、贪婪、饕餮和懒惰)在内。“希望”吹起号角,成千的人聚集起来要求寻找“真理”,但大家都不知道“真理”在什么地方。这时农夫皮尔斯出现,他说他做了50年“真理”的仆人,可以担任向导,但必须先耕完他的半亩地,并分配大家工作。许多人纷纷推托,不肯劳动,他就叫“饥饿”来威胁他们。只有一个妇女代表大部分善良的人愿意跟皮尔斯去寻找“真理”。“真理”这时给他送来一张赎罪券,上面写着“作好事的得永生,作坏事的遭永劫”。一个僧侣否认这张赎罪券有
效,引起了争执,皮尔斯一气之下把它撕毁,宣称他从此不为人间幸福苦干,而要把时间全用在祈祷和忏悔上。这时诗人醒来,结束了第2场梦。
作者在这里仍用寓言的形式说明要获得真理必须首先通过诚实的劳动。他对贫苦的劳动者表示极大的同情,反对怠惰和寄生生活,但他要求劳动者恪守本分,不同意他们要求增加工资。他又认为现世勤劳仍不能导致灵魂的得救。这种思想就引出了全诗的第2部分。
第2部分是全诗较弱的部分,充满抽象的神学说教和经院式的辩论。诗人在梦中继续追求真理,看到了3种境界:“善”、“中善”、“上善”。作者对这3种境界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解释。最初,他认为“善”就是诚实的劳动,“中善”则除此之外还能分散资财,行
为仁慈,而“上善”则更进一步要能惩恶。以后,他思想中概括性和宗教神秘成分增加,把“善”解释成为“积极的生活”,“中善”则是超越“善”而达到“静观”“甘贫”的境界,并进一步像耶稣基督那样用“慈心”救世。耶稣基督虽然战胜了反基督的撒旦,但撒旦又降临人世,因此必须有“上善”。“上善”就是“精神权威”,以主教和统一教会为代表,在诗中诗人又用皮尔斯来象征“统一教会”。诗人以继续追求的口气结束全诗:“我愿作一香客,走向天涯海角,去寻找农夫皮尔斯。”

作者简介

沈弘,1977年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1984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学位。1988年获国家奖学金,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主攻古英语和英国语言史,199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和教皇中世纪研究学会同时担任1996-97年度博士后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
曾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古英语研究项目获国家级青年研究基金资助,主要译著为《农夫皮尔斯》、《欧美著名善本图书馆》。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序曲
第一节
第一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农夫皮尔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