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哲理
2007-11
中国盲文
余秋雨
233
无
中国盲文出版社来信,他们正在把我的部分文章翻译成盲文,征询我的意见。我当然立即答应,并深深地感谢他们。 小时候,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我们只要在路口见到一位盲人想过马路,总是立即冲过去扶持。当我们的小手挽住盲人的那一刻,就像触电似地体验到了最初的人生责任感。到了马路对岸,我们总是嫌路太窄,距离太短,舍不得放手,愿意多做一会儿“拐杖”。 当年想到这个比喻我就非常满意,觉得把自己看做别人的“拐杖”,既有三分自谦,又有七分自豪。后来,我经历了很多危难时刻,总喜欢对着同时陷于危难的朋友喊一句:“走吧,别怕,我是你的拐杖!” 奇怪的是,这样一喊,首先被救助的不是身边的朋友,而是我自己。我顷刻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相信人们只要互助,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在这一点上,帮助者和被帮助者,很难区分开来。以我的经验,帮助者从被帮助者那儿获得的,往往更多。 美国大富豪和大慈善家贝林先生告诉我,他在六十岁之前就达到了自己所制定的全部经济目标,突然觉得极度无聊,甚至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直到二OO一年三月的一天,他随手用一张轮椅帮助了一位六岁的残疾越南女孩儿,看到了这位女孩儿眼睛中闪现的光彩,才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因此,他把那位女孩儿当做自己的老师和恩人。 为此,我要对我的盲文读者说几句话—— 这些年,我走了很多路,先是寻找中华文明的一个个废墟,写出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接着又走遍了人类重大文明的发祥地,在空间对比中来了解中华文明,在时间对比中来了解今日世界,因此又写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此外,我还根据很多读者的要求,写了一本讲述如何走出人生废墟的书叫做《霜冷长河》。我已经被国际媒体称之为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文化历险者和考察者,但是,当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动议出现在我眼前,我又立即明白,我仍然是你们的“拐杖”。 人是有分工的。我这个人有很多弱项,但有足够的眼力和脚力,因此我负责赶路、考察,并把一路所见写下来,送给不便出行的学生、老者和盲人。正因为他们在期待我、阅读我,我的行走和写作就具备了意义。现在,我的读者中又增加了你们,意义就更大了。 一切都回到了小时候搀扶着盲人过马路的情景,只不过这次的路有点长。当年我不是总嫌马路太窄、距离太短吗?这次没有了这个缺憾了,我很满足。 请听我再说一句:我是你们的拐杖。 但需要加一句:你们使我的行走和写作增加了意义,因此是我精神上的拐杖。 谢谢! 余秋雨
《秋雨文化》丛书是迄今最新最全的余秋雨文集《秋雨文化》丛书共分四卷:《千年文化》、《游走废墟》、 《回望两河》和《舞台哲理》。 《舞台哲理》是《秋雨文化》的理论版。该卷浓缩了余秋雨有关戏剧理论的学术精品,余秋雨是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和《戏剧审美心理学》,都是大陆戏剧理论界的找鼎之作。翻开此卷。余秋雨将带你走进贵池傩和昆曲,带你走进关汉卿和汤显祖,带你走进李渔和黑格尔…… 一套精致的《秋雨文化》丛书是当代中国人的案头必备。读《秋雨文化》,再次感受余秋雨带来的文化大餐和文化震撼,读《秋雨文化》,静心全览余秋雨数十年的文化耕耘和文化开拓。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一九六八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一九八六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历任上海戏剧学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其《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居全球华文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为目前全世界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二OO四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卷一 贵池傩记 贵池傩卷二 昆曲探幽 两头脱空的尴尬 不可思议的社会性痴迷 上层文化的高浓度介入 充分的理性自觉 美学格局的多方渗透 魏、梁改革 丰收的世纪 生机在民间卷三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的形成 关汉卿时代 汤显和沈璟 明代戏剧理论的时代规定性卷四 解析李渔 李渔其人 《闲情偶记》中的戏剧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与欧洲戏剧理论的比较卷五 黑格尔的戏剧美学 黑格尔生平 论戏剧文学 论舞台表演卷六 欧美戏剧 欧美关于戏剧本质特征的长期探讨
上层文化的高浓度介入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偶尔涉足,这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 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 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位,也出现过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文化大师,但是如果北杂剧的创作队伍与昆曲的创作队伍作一个整体比较就会发现,昆曲创怍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要多得多。人致说来,北杂剧创作队伍中的骨干和代表性人物是土大夫中的中下层知识分子,而昆曲创作队伍中的骨干和代表性人物是士大夫中的中上层知识分子,这是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使然,也与两种戏剧范型发达的时限长短有关。元代杂剧作家中有进士及第的极为罕见,而明代以进士及第而做官的剧作家多达二十八位。科举等级当然不等于文化等级,但这一现象充分证明了明代的上层知识界与戏剧活动的密切关系。 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人还亲自扮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总的说来,昆曲与元杂剧相比,创作者的主体人格传达得更加透彻和诚恳了。尽管也有不少令人厌烦的封建道学之作,但就其最杰出的一些代表作而言则再鲜明不过地折射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清忠谱》所表现的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长生殿》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已逝情爱的幽怨缅怀,《桃花扇》所表现的兴亡感与宗教灭寂感,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对至情、生死的试炼和感叹,都是上层知识界内心的真诚吐露,我们如果把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这几部传奇作品与《红楼梦》等几部小说加在一起,构成了明清两代一切文化良知都很难逃逸在外的精神感应圈。直到今天,我们若要领略那个时期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这几部作品仍是极具典型意义的课本。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元杂剧还是花部诸腔都无法与之相比。元杂剧当然也具有足够的精神强度,关汉卿式的强烈和王实甫式的艳丽都可以传之千古。本人曾在拙著《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一书中论证,元杂剧在精神上有两大主调,第一主调是倾吐整体性的烦闷和愤怒,第二主调是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并由这两大主调伸发出真正的悲剧美和喜剧美;但不能否认,这种情绪吐露还远不是对主体精神领域的系统开掘,在深度上还是比不上《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至于花部诸腔,以生气勃勃的艺术面貌取代日渐疲惫的昆曲自有天然合理性,但在剧作精神上大多浅陋得多,除了鲜明的道德观念、因果报应期待和某些反叛意识外就没有太多更深入的内涵了。跻身在花部的热闹中,《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的意蕴和感慨很可能显得过于执著、凝重而“落伍”了,但“落伍”也保持着自身的高度。 高层文化人在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相应的审美格调。众所周知,昆曲从文词的典雅生动、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不少唱词段落在文学价值上完全可以与历代著名诗词并驾齐驱。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技法上也十分高超,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受水平,引起全社会的欣赏和迷醉。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配器的齐全,部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丰富,念白的生动幽默,也成了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把握的复杂技艺。这些自然都与社会性痴迷所造成的激励有关,也与高层文化界对它的精工细磨分不开。高层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昆曲演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是中国古典审美意趣的综合结晶,这一切,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得到的。 有不少研究者论断,花部的表演艺术超过了昆曲,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在花部中,有不少剧种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强化了表演艺术,有些新兴的地方戏曲在表演上也可能要比昆曲清新活泼,但从整体戏剧文化而言,表演艺术并不仅仅是演员的事。昆曲艺术中高层文化人的大幅度聚合给予表演艺术的总体格调和美学控制,是花部诸腔很难再获得的,因此即便仅就表演而论,昆曲也是后起的各地方剧种的先师。事实上后代一止匕严谨的戏曲剧种在训练漓员时都要求用昆曲表演来扎实功底。尽管这些先师自己已难得展现身手,却还保留着足够的示范价值。
《舞台哲理》是《秋雨文化》丛书之一。本丛书是迄今最新最全的余秋雨文集《秋雨文化》丛书共分四卷:《千年文化》、《游走废墟》、 《回望两河》和《舞台哲理》。
无
我没有资格给余秋雨写书评,只能说一些看完的感受。以为看余秋雨的书,《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多半都是历史类的散文,行文穿梭百年,大气磅礴。而此书更多的是戏剧历史的发展回顾,让我觉得大师不止是对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现状冥想沉思,更兼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剖析戏剧的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及与社会背景关联的复杂内在联系。如果单单读这本书,如果没有一些相应的戏剧知识和涉猎,读这本书可能有些吃力。但是这本书却是对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很好补充。现在这样有深度又能被外行看懂的书很少,严肃却又不失幽默。比目前流行的职场书、言情书有意义多了。说实话,本人读了这本书,的确长了不少见识——开篇的“傩”字便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字我想多半人是不认识的。不过读这本书需要安稳的心,平静的环境。
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到《山居笔记》,其中的每一篇都深深吸引着我、感染着我。似乎只要是余秋雨的作品,我都会好不犹豫地买来,细细欣赏。余秋雨的书是值得珍藏的,包括这本《舞台哲理》,书很精致,价格适宜,书送到后便让我爱不释手,现正在于晨晚间品读。
搞戏剧的都知道理论上“南余北谭”,可惜大多数人只知道那个文化苦旅的余秋雨,他的戏剧理论水平不是盖的,希望能有更多人领略!(虽然也不喜欢余之太过入世!)
戏剧大师余秋雨对舞台的理解。
一本不错的戏剧方面的学术书,看得出作者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及时间去发掘和整理。虽然是外行,看看这些书还不不错的,很喜欢余秋雨的书。
余秋雨先生参透舞台哲理的同时也参透了人生哲理。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科书。
余秋雨还是艺术研究做的好,文化只是他的副业
舞台哲理,余秋雨早期的书, 看看。
余秋雨的书有千年一叹等 喜欢散文风格 可以尝试
余秋雨的书,除了那些超冷饭的,几乎每本都买,一如既往的喜欢他文字的风格
还没有读完,余秋雨的文笔很好
不愧是戏剧学的教授。余老师写戏剧学比写文化散文还好看。挺!!!!
喜欢余秋雨的书,基本买齐了。
如题,我是余秋雨的粉丝。书本身也是好书,内容不必说,印刷也很好,更有盲文出版社的一片心。买得晚是因为才发现它。
书还没看,因为挺喜欢余秋雨的所以买了,应该还不错
依旧是余秋雨的风格。虽说有不少人在网上骂余秋雨,可是我觉得争议恰恰是一个优秀的文人必须具备的特质。
喜欢余秋雨的作品,有深度。书的质量好
一直细化余秋雨的作品,但这书书看起来比较费力,显出自己知识的贫乏来了,觉得是本好书,慢慢看吧。
余秋雨老师的书还是很值得品读的。
看现代,就看余秋雨
是从秋雨的其他经典书目里挑出来的篇目的合集
这是一本内容较深的戏剧理论书籍,对于学习中西方理论知识的人来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中对于昆曲的演变的分析,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对于中外著名的戏剧家,都有相当到位的诠释,并且对于其中一些创作者有独到的分析。推荐戏曲相关专业的人看看
珍贵的好书,我得到了,会好好读的
老余的书流畅啊,读起来一气呵成,一个字,畅快。我顶
在同学家看到这本书,可被告知他也是借别人的,一直在找,终于得手!很好!!!
很不错的书,因为很早开始的受到某人的映现喜欢余师傅的书,看看接着现在尽管不怎么喜欢但是由于是受到后滞效应的影响吧,还是把这种影响传输的到我的学生身上,真是的也没有办法,书还是有的看得。
这书好看,不错,推荐中
非常棒啊 超值 值得你拥有
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研读。
我妈妈要的书 她说很好看 打算看完以后给我 哈哈
开卷有益好
自己买过,帮朋友买的
知名度不高,但是文字很给力,一睹为快
书送来速度很快,很干净整洁,内容还好
还行吧,一般人看不太懂,我送姨夫看了,它是早期的全国戏剧家的会员,是徽剧的传承人,他说不错
正版书,质量很好
书很棒,物美价廉。
有积淀的生命体作出的任何创作,都是充满着天地灵感
余秋雨专业方面的书,其实比他的散文更有价值。
余秋雨的书有内容!
一直在寻找余的《戏剧理论史稿》,未果,友人推荐这本书,看看先~
是舞台大 还是哲理大?
他的作品很朴实,看完很具哲理,让人回味
听说余的理论书籍比散文好,希望有惊喜
相对来说还可以,挺喜欢的
跟想象的一样哟
即使对这方面是不太了解的,也是能看进去的,如同以一叶而知秋,由杯水而知天下之寒.个人认为,是一本至少能发散视野的书,值得买.
veryniceenjoying
这个套系的书都是从余秋雨原著中节选的,如果买了原著,就不用买了。内容重复。介绍中应该注明这一情况。
不知道好坏,是代朋友购买的。余秋雨的东西我个人不喜欢读那些所谓的选本、集萃一类的东东。不完整,就缺少了逻辑。余先生的东东需要完整的阅读和思考
这是一本内容较深的戏剧理论书籍,对于学习中西方理论知识的人来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如我等学识较浅的普通读者来说,则稍嫌枯燥。当然,其中对于昆曲的演变的分析,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对于中外著名的戏剧家,都有相当到位的诠释,虽然内容还是比较少,但是也算是挑选了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发展过程,并且对于其中一些创作者有独到的分析。只是该书既想全面概述,又想细节都详尽描述,却又篇幅不足,读起来还是有些不够详尽和跳跃性过高。尤其是昆曲的描写,不够充分,有些遗憾。
结论是:这本书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毕竟是本比较学术的著作,不过文笔还是很好的,读起来不累,只是不怎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