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门口的陌生人

[美] 魏斐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8-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美] 魏斐德  

页数:

249  

译者:

王小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宗教、秘密社团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书籍目录

前言导言第一篇 三元里:爱国主义的政治(1839—1841)一 三元里事件二 广东的团练三 绅士与三元里四 我们中间的汉奸五 我们与他们第二篇 大门口的陌生人:抵抗的政治(1842—1849)六 忠良还是叛逆?七 进退两难八 黄竹岐:时间到了九 1849年的胜利第三篇 叛乱与反动:地方主义的政治(1850—1856)十 阶级与宗族十一 华南的秘密社会十二 广东与太平叛乱2 大门口的陌生人十三收紧圈子十四 红巾叛乱十五 清洗第四篇 被占领的广州:合作的政治(1857一1861)十六广州被占十七广东团练总局十八抵抗运动十九 离去附录一 人口压力二书院与社学三“房地产危机”四一些经济问题五广东军需收支(1854—1857年)六红巾叛乱本书主要人名译名对照征引书目译后记

章节摘录

  当鸦片战争爆发时,“汉奸”一词的意义更加混乱,连在广州的所有商业机构都属“汉奸”之列。1839年12月,林则徐宣布禁止同英国通商后,经常斥责那些继续从事贸易的商人,把他们叫做奸商。⑥事实上,他在1840年春季的奏折表明,他认为最坏的敌人不是英国人,而是那无数的同英国人来往的商人、水手、苦力等等。因此,林钦差个人除了藐视广州商人之外,没有别的行动。他一到广州,第一件事就是处死了一两名公行成员以儆戒整个公行。⑦伍崇曜①当时要求谒见钦差,于是在粤秀书院安排了一次会见。伍被引进后,立即逢迎地向林提出,他的全部家产可以为即将来临的冲突服务。林轻蔑地答道:“本大臣不想要你的钱,只是要你的头颅,如此而已。”接着,他命令监禁伍。据报道,这位商人在绝望之中向北京送了大批钱财,才得以获释。当然,他从未忘记过这位钦差大人的敌意。后来,到太平天国兴起时,林则徐署广西巡抚,似乎又要时来运转。伍采取了预防措施,捐钱镇压起义,向那些生病的官员送外国药。②  同英国人做生意,卖给他们食物,甚至为他们工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这种合作向叛国发展时,如当中国向导帮助英国船通过很难走的珠江水道时③,公众都加入了愤怒谴责的行列。官府一方,钦差大臣把罪名加在无处不在的“汉奸”头上,说他们破坏了他的水上防线,以转移对他本人的指责。民众一方,广州人民开始了一场疯狂的围捕。忽然间,乡勇们像忙于杀英国人一样,也忙于杀“汉奸”。仅在三元里一地,就有1200余名不幸的牺牲者被杀害。抢掠的旗兵胡乱指责农民叛国,以此作为恣意抢掠的借口。④  需要一个替罪羊,这是可以理解的。必须把对手说成是模糊不清又无处不在的“汉奸”。英国人离得太远,作用不大。积累起来的失望、恐惧,可以在更近一些的靶子上得到发泄。对绅士们说来,也许这是个更明智的对策。对儒学者说来,失败必须从道德上寻找原因。于是,一些人长时间与蛮夷混居,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堕落。不可解释的紧张状态常常使其牺牲者在各社会阶层中寻找叛徒。例如1919年到1920年美国红色恐怖中的土著保护主义,以加强外部生活秩序清除社会中的外国人因素的办法,来防止一场内部骚乱。①  对广东人说来,“汉奸”一词凝聚了所有以上描述的反对城市、反对商人、反对洋人的感情。乡村绅士的纯正和忠义行为将有农民参加。  五 我们与他们  我等兆民,岂忍坐视?所以隐忍未发者,盖由仓卒之际,众志未联,迨后集众公盟,又阻官帅之和议,故暂居退自保,未敢擅行。……倘敢执迷不悟,故辙仍循,即修我干戈,整我义兵,壮夫尽力,壮士尽谋,举手则江河可平,埋伏则鬼神莫测,务必扫除净尽,使尔等片帆不返。  绅士布告1841年5月28日①  1841年5月,当英国人进攻广州时,清军的防线一下子就崩溃了。守城部队懒散地呆在这座城市中时,惊慌四起。②当局下一步打算怎么办?谁来保卫这座城市?紧张状态不断增长,直到发生一件不幸的意外事件,突然引起了大众的惊慌。又惊又怕的奕山,从水边的小艇中爬出来上岸时,一群苦力正在大佛庙前的一个街头摊子上吃饭,看见奕山,就放下碗,跑到奕山的随从前面,挡住奕山的去路。他们要知道钦差大臣打算怎么办来拯救他们。奕山对这些庶民的冒犯行为十分震怒,他毫不迟疑地命令他的手下抓住几个讲话的苦力,就地正法。聚集在市场上的人群看到苦力的头颅滚入河中,由于恐惧、惊惑而四下逃散。城市陷入了混乱。许多人随着逃兵跑出了城门,另一些则去抢商馆。乡勇和八旗军之间也发生了战斗。①一名中国官员报告说:无数的人涌到大街上,根本无秩序可言。到处是嘈杂、喧闹之声,到处可见抢劫、杀人。许多士兵抢了东西之后逃跑了,却谎称是在追击敌人时迷了路。②  城里的许多市民都哀求官员们谋求和平。梁廷坍写道:“军帅伏处一隅,半筹莫展。百姓汹汹,谓兵不足恃,城必破,夷入必遭焚掠也。则扶老携幼,哭诣怡良,请权宜为目前计。”③  克尽职责的在城外的绅士对城内的景象感到厌恶。一些人提出派乡勇进城,但当局怕引起更多的骚乱与抢劫,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就没有别的依靠了。谁知道一旦英国军队从高地进攻广州会出现什么情况?绝望中,签订了赎城的协议。  虽然地方上承认了这笔主要由公行提供的赎金,它仍是一种非正式的、未得中央认可的措施④,“贿赂”之事并没有告诉朝廷。相反,还编出了地方如何英勇顽强的“故事”来掩饰失败。北京确信,继续敌对,只会给那些地痞们以抢劫、焚烧城市的机会,就像他们已抢过商馆一样。⑤皇帝所关心的是,夷鬼并未获胜。如果英国要使北京屈服,就要把战事引向北方。  在地方上,还存在着另一种说法。一方面,英国人已撤走,时间一长,农民们就编出乡村自保和民间英雄主义的故事和传说。另一方面,所有的人都记得,是那些高级官员——多数为满人——卑怯地同意了赎城。这样,一个新的传说产生了:广州人确实打败了英国人,但还没有来得及剿灭他们,就被自己的“叛徒”长官出卖了,后者是同城里的商人们串通好的。这种信念也许是日后仇外运动的最重要的简单动机。它也决定了帝国的命运,因为任何一个官员,以后只要对夷人采取温和的政策,就会被指责为通敌、不忠等等。  后来不久,当余保纯去付部分赎城费时,他不得不化装,秘密会见义律。他十分担心,如果他被人发现来交这笔钱,那就会有一场难以控制的民众暴乱。在人民的眼中,余保纯及其他官员已经是卖国贼了。①农民们带着对统治者的嘲笑和轻蔑,唱着:  一声炮响,义律埋城。  三元里被困,四方炮台打烂。  伍子垣顶上,六百万讲和。  七七礼拜。②  八千斤未烧③,  九九打吓,十足输晒。④  鸦片战争以前,传统的进贡观念一直把蛮夷严格地置于一个与他们身份相当的地位上。日月围绕着这个孔学世界旋转,那些受仁慈的皇帝恩泽的远方夷人被规定了有限的活动范围。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美国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Jr.)教授的《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出版于1966年,但今天读来仍富有启发借鉴的价值。  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Stranger)的另一中文意思是“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的,是关于鸦片战争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然而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正面研究鸦片战争和英国侵华史,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的各阶级、各社会集团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宗族、秘密社团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态度、活动和关系的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开始阶段的某些趋势。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研究。这种观察历史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我们不乏关于帝国主义侵华和关于国內政治斗争、革命斗争历史的优秀著作,但它们大抵限于研究侵略和被侵略关系的事实本身、研究这些政治斗争、革命斗争本身,而较少注意它们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內部各种成分的动态和变化。这当然不应苛求这些著作,它们本来可能就是以探讨这些事实为己任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全部历史研究过分地专注于政治史、政治斗争史而忽略了研究社会、研究社会史的意义。关于历史的內容和研究的对象,事实上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赞成“历史就是过去的社会”的看法。如果历史只是过去的政治、对它的研究不扩展及于过去社会的各方面,那么,对过去的认识肯定至少是不全面的。《大门口的陌生人》的作者以“社会史的观点研究外交史”,启发我们认识到历史研究层面之宽广;对于中国学者说来,只要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即使是一个似乎已很熟悉的课题,仍然可以发掘出深入的历史认识而不致有山穷水尽的困惑。  魏斐德教授对太平天国的性质和根源提出问题,层层追踪.结果变成了“另一种研究,即分析一个新的历史单位:广州、广东、华南”(见本书“导言”)。他提出了“致力于地方史研究”的呼吁。这一见解对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十分有益。中国历史上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尤其在近代,是很不平衡的;我们需要就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自然的、行政的、民族的差别进行地区性的研究,才足以认识过去中国的全体而不致发生偏颇。研究地方史同样需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才不致将地方史都写成全国政治史的地方版。《大门口的陌生人》研究广东。作者在广东的商馆、公行、总督之外,见到了广大的南中国社会,发现了“在官方历史的表层之下,萌发着民众的恐惧、希望和运动”。对历史进行这样的深入发掘,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大门口的陌生人》全书分四篇。第一篇研究鸦片战争期间官府、绅士、团练对英国侵略者的态度和当时中国人的排外情绪,认为三元里抗英事件并非农民的自发行动而是官府倡办团练和绅士领导的结果。第二篇研究《南京条约》以后广州城乡人民长期的反入城斗争,包括中、英官府对问题的对策、团练运动的起伏、商人抵制的经济背景和1849年反入城斗争胜利的社会政治后果。作者认为城市团练的出现和商人参加反入城斗争是英国的经济萧条波及广州的结果;官方利用团练取得反入城斗争的胜利,削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而助长了农村的动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门口的陌生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