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陈宝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4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宝良  

页数:

5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社科学术文库: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分上下两编,对明代生员层进行了考察。上编从学校与科举入手,考察生员的产生,生员在地方学校的肄业与考核,以及生员如何步入仕途。下编从社会视角,考察失意科场或仕进无门的生员层的社会流动及其“社会性动作”,即他们在社会诸领域的活动和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在广泛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将明代生员置于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加以详细考察,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著有《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1988年)、《中国流氓史》(1993年,韩文版2001年)、《中国的社与会》(1996年,台湾繁体字版,1998年)、《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1996年,2006年再版)、《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台湾繁体字版,2001年)、《明代社会生活史》(2004年,2006年再版)、《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2005年)、《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2005年)等专著,并在中国大陆《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版)、《史学月刊》,台湾《汉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淡江史学》,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明清史集刊》,日本《明代史研究》,新加坡《源》等报刊发表明清史学术论文数十篇。所写专著在中国大陆《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台湾《明代研究》、《明代研究通讯》、香港《文汇报》、法国《汉学文献评论》、日本《明代史研究》、韩国《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均有书评或简介,并被海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列为学生指定参考书;所撰论文,为中国大陆《中国史研究动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法国《汉学文献评论》全文或摘要转载。所著《明代社会生活史》,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社科图书”,并入围“首届华文传媒图书大奖”(历史传记类)。

书籍目录

导论一 生员及其相关概念辨析二 明代的教育体系三 明代生员研究:史料、现状与方法上编 儒学生员与明代学校、科举第一章明以前历代教育概况一 官学二 私学第二章 明代的学校一 南、北两京国子监二 府、州、县学三 都司儒学与卫学四 商籍与运司学校五 宗学六 孔颜孟三氏学七 书院八 社学、义学及乡学第三章 生员的种类与人数一 生员的别称二 生员的名色三 生员人数的初步考察第四章 生员的考取与课试一 学规与教法二 童试三 学官对生员的课业四 提调官的季考五 提学院道的考试六 院、台的观风第五章 生员的仕进之途一 举人:生员羡慕的出路二 出贡:生员无奈的选择三 纳贡:为生员别开的蹊径四 荐举:生员的超拔之途下编 儒学生员与明代社会第六章 生员层的社会职业流动一 训蒙处馆二 游幕天下……第七章 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第八章 生员的无赖化第九章 生员的经济地位第十章 生员生活与明代学术余论附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 明代的教育体系  明清教育及科举考试均直接宋代。相比之下,明代社会与宋代社会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在学术上均出现了理学,甚至高踞庙堂,成为正统;城市都很繁荣,并由此而产生了众多的适应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化。李弘祺曾对宋代教育有深入的研究,颇具真知灼见,甚至对于研究明代教育,也不乏启发性的价值。  艾尔曼认为,明代国家官僚选拔体制通过一种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的选拔和任命制度得以重建:学校、考试、荐举和任命。这是颇具真知灼见的看法。  明代官方的学校制度最为完备。在中央有国子监,在地方有府、州、县学。此外,还有都司、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以及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甚至还有宗学与社学。  在元代,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领导者,也即受过教育的土地占有者,在蒙古兵入侵中原时遭到了部分的杀戮,士人地位一落千丈。朱元璋重建大明帝国后,颁发了许多御制或敕撰的书籍,如《大明令》、《大明律》、《御制大诰》、《皇明祖训》、《学校格式》、《教民榜文》,尽管有些属于法令或起到法律的作用,但亦  多将法律寓于教化之中。而学校的设立,无疑反映了朱元璋重视儒家教化的基本思想。究国子监的创设,当追溯到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据明人卢上铭《辟雍考》的记载,此年所设学尚未称“国子学”,而是称“博士厅”。次年,即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下令,将集庆路学改为“国子学”。洪武元年(1368年)春正月,朱元璋即帝位,于是国子学改称“大明国子学”。洪武十五年,正式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中都也设国子学,后并入京师。永乐元年(1403年),始设北京国子监。迁都后,又有南北国子监之分。明代的国子监类似古代的成均、汉朝的太学。唐设有东监、西监,在监肄业的称为国子生,这是国子监的开始。宋、元都设有国子学。明循唐宋之制而规模更为扩大。  明代地方学校的设置,始于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此年、朱元璋命宁越知府王宗显开设郡学,延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沈、徐原为训导。洪武二年(1369年),诏命郡县设立学校,从此建立起一整套的地方学校、学官制度。  明代地方学校之盛,为唐宋以来所不及。除府、州、县学外,在一些边地或西南由土司控制的地区,设有一些卫学或土司儒学。自明代中期以后,这类学校呈迅猛发展之势,不仅提高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而且促进了地域问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甚至明中期以后生员数的大量增加,也与这类学校有普遍增设不无关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