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田野”中发现历史

迈尔苏目·马世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迈尔苏目·马世仁  

页数:

456  

字数:

477000  

内容概要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16505人。90%的人口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虽然是人口很少的民族,但其族源、历史发展过程、内涵、文化传统却非常丰富、博大。在其民族化过程中,有过从中亚到中国、从青海到甘肃的诗史般的迁徙历史。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伊斯兰教。其民族文化融合了亚非及中亚伊斯兰文化、西域突厥文化、蒙古高原的蒙古文化、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以及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可以说是“小人口、大文化”。

作者简介

马世仁,保安族,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1977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水利工程建筑专业。现为政协临夏州委员会副主席,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客座教授。1977年至1978年在临夏县水电局任技术员。1978年至1980年任临夏县吹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保安族族源、历史与民族化过程 一 学术界关于保安族族源的讨论 二 保安族族源之我见:一主多元 三 保安族族源的主体: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 四 多元民族的吸纳与融合 五 从“田野”中的文化遗存看保安族的先民主体 六 从生物人类学研究成果看保安族的族源第二章 保安族大迁徙与“异乡”家园的重建 一 保安族迁徙前在同仁隆务河畔的分布 二 保安族大迁徙与异乡家园的重建 三 两次迁徙时间考证 四 保安族的迁徙路线与族际关系 五 现今保安族村落的分布 六 大迁徙对保安族社会历史的影响 七 保安族“能人”重返故里 八 近代民族关系的修复与和解 九 保安族迁徙前的故居与现居住村之间的历史关系 十 “保安三庄”误称与澄清第三章 同仁土族、藏族村寨中的保安族伊斯兰文化遗存 一 保安屯寨中的古清真寺和清真寺遗址 二 尕撒尔出土的两块伊斯兰经砖 三 土族收藏的伊斯兰经典 四 藏族收藏的伊斯兰书画 五 土族家院门上的新月装饰 六 郭麻日土族使用的唐瓶 七 佛教徒中的“夏吾”现象第四章 保安族珍藏的伊斯兰文化典籍 一 高赵家村撒尔塔大庄人珍藏的《古兰经》 二 大墩尕撒尔人珍藏的《古兰经》 三 大墩尕撒尔人珍藏的民国版《古兰经》 四 梅坡“营伍”人珍藏的伊斯兰经典一 五 柳沟斜套保安族珍藏的民国版《古兰经》 六 柳沟斜套保安族收藏的伊斯兰教汉文经书 七 肖家保安族收藏的伊斯兰经典 八 高赵家村保安族收藏的伊斯兰经典 九 希喇智收藏的波斯文伊斯兰经典第五章 保安族的经济文化类型 一 农耕经济 二 畜牧经济 三 商贸经济 四 手工业经济第六章 保安族的语言民俗文化 一 语言文化 二 姓氏文化 三 民俗文化 四 服饰文化 五 节日文化 六 娱乐活动 七 民间文学、音乐、舞蹈附录一 元代安西王阿难答与西北穆斯林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保安族族源、历史与民族化过程  一 学术界关于保安族族源的讨论  关于保安族族源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蒙古人为主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依据对保安族语言的研究和各种民间传说的分析,认为保安族是以蒙古族为主同当地藏族、土族、回族融合而形成的,或信仰伊斯兰教的一部分蒙古人和藏族、汉族、土族、回族长期交往而形成。  第二,回族为主说。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主要根据保安族与回族有关的历史传说记载,认为保安族是从四川保宁府或南京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族,经过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而发展形成的;另则认为保安族族源是从陕西、甘肃临夏等地派往保安地方屯垦守边的回、汉“营伍人”,他们落户定居后,逐步发展而形成保安族;还有学者认为临夏大河家地方的“回回”长期在同仁地区经商,后落户定居,逐步发展形成了保安族。  第三,色目人为主说。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保安族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与回族、蒙古族、土族、藏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形成。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在“田野”中发现历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