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篱侧论稿

柯汉琳 柯汉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1出版)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柯汉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1出版)  

作者:

柯汉琳  

页数:

32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作者柯汉琳教授学术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是文艺学与美学等,《篱侧论稿》就是他在这个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书中大部分论文涉及文艺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生产、文学的符号活动、文学意象、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艺门类的序列与规律和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意象、审美创造等;此外,还有对具体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学、美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等。全书涉及的问题宽广,研究视野开阔。

作者简介

柯汉琳,1947年生,广东省汕头人,文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东方文化》杂志主编。著有《美的形态学》、《日常审美心理》、《在路上》(文艺评论、编辑手记、读书札记、杂感随笔集);合著有《文学与时代主旋律》、《青年美学向导》、《文学理论教程》、《文学概论》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广东版)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一百多篇。其中《日常审美心理》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参与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学评论《仰望思想的星空》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文学评论奖。

书籍目录

序第一辑艺术本质三论关于文学观念的当代变革的思考艺术系统的序列及其规律初探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论文学生产文艺学结构体系的整体化及新学科建设构想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重读作为文艺批评家的马克思1980-1990年度文学批评研究综述文学史科学的反思第二辑美:特殊的价值论审美意象及其思维特征论审美实践意象和美的创造审美“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中间范畴与美学研究丑的哲学思考中和美的哲学定位建立美的形态学:可能与意义——《美的形态学》引言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论“不平则鸣”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第三辑仰望思想的星空——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散文的思考五四时期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人文视野中的意义追询——论长篇小说《侏儒》和《晕眩》关于历史小说问题——答澳门电视台记者问批评短论三章散文理论批评的思想性视野当代文学与审美文化的价值审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反思审美教育与现代文化性格的构建世纪之交:广东文化的裂变、困惑和历史抉择第四辑批判探险个性化——关于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哲学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来祥先生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窥探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辑 艺术本质三论一 艺术:美的世界走进艺术的天地,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对那令人回肠荡气、情动神怡的艺术珍品,总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多美的世界!是的,艺术世界就是美的世界,美是艺术的品质和特性,正是艺术的美激起了人们心海中美感的涟漪、情感的波澜;美,才使艺术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反响”,使人感到愉悦、甜美,不由地心头飘荡着一种特殊的沉醉和神往。艺术在人心灵中所引发的这种特殊反应:美感反应,正是艺术美的品质的确证,因为美感只为美所激发。不错,能激起美感的,并不限于艺术,美的天地是宽广的,现实世界中,美到处可见,日月山川、飞禽走兽、云霞草木,从物到人,盈天地之间皆有美。但是,现实中美的事物,美并非它们必然的品质,一座山、一个人不美,还是山,还是人;艺术如果不美,就不成其为艺术了。美作为本性的意义,只属于艺术。再说,现实世界中并非一切都美,生活中有美,也有丑,不能说现实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则不然,它呈现于人们耳目之际的,是美的形态(形象),灌注于人们心灵的,是美的意蕴,艺术世界就是美的世界。在美的观念形态领域,艺术同样以其美的品质区别于其他部门。人们常说,艺术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用形象,后者用概念反映生活。其实,科学也用形象,地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不就常用形象(如挂图)吗?科教电影更不用说了。同样用形象,何以艺术的形象能扣人心弦、撩人情思,以至令人如醉如狂、入迷忘我:像孔听《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像林黛玉听《牡丹亭》而“心动神摇”(红楼梦等23回);像郭沫若观赏维纳斯塑像而如饮葡萄美酒,“时常沉醉”(诗《维纳斯》),而科学中的形象,却未必如此。


编辑推荐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篱侧论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