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

杜群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杜群阳  

页数:

220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推动着意图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R&D资源转移浪潮。进入 2l世纪,这一浪潮向中国疾速袭来,构成了中国新一轮开放进程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向理论界提出了两个紧迫的现实命题,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大量涌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公司R&D投资,扩大对R&D外溢效应的吸收,并减少不利的挤出影响。二是面对跨国公司优化R&D资源配置进程中释放出的研发资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获取并加以消化,进而以全球视角增进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 本书从“资源”视角出发,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为研究主题,在分析当代R&D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需求一资本一人员(N—C—P)”模型,作为分析上述两个问题的统一框架,并提出了“五层面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吸收正向外溢”的内向对接机制和“以技术获取型FDI实现外向对接,获取反向外溢”的外向对接途径。 除理论分析外,本书还运用丰富的数据事实、规范的回归分析、扎实的调研统计,结合案例分析,就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第二章)阐述了核心概念,总结了不同理论、不同学科对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为后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进行理论准备。 第二部分(第三章)总结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全球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历程、行业区位分布及原因,清晰刻画出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现实背景。 第三部分(第四、第五章)勾勒了本书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提出了产业间、差异化产品间、价值链环节间、研发模块间四个层次的R&D国际分工说,探讨了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动机、机构职能、与东道国的知识交流等一般规律。第五章建立了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N—C—P”分析框架,提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从五个层面实现内向对接;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外向对接的双向(内外向)对接思想。 第四部分(第六、第七、第八章)是本书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六章呼应第四章有关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47 家跨国公司R&D机构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在华跨国公司R&D机构的投资动机、职能与外溢途径等一般规律。第七章呼应第五章内向对接理论,分析了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五个层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验证了外资R&D是 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同时对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面板数据回归,验证了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正面作用。第八章是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第九章)基于本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本书在理论创新方面,主要是提出了基于R&D国际分工的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斋腾优的需求一资源学说,提出了“N—C —P”分析框架,从而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海外获取跨国公司R&D资源”两大问题统一到以“资源”为视角,以获得 “正、反向外溢”为目标的分析框架,并在内向对接方面提出了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五层面对接机制,在外向对接方面提出了依据“MAL三优势”,开展技术获取型FDI的理论设想。 在实证创新方面,本书在实证检验的技术细节上有所突破,为今后开展跨国公司R&D问题的调研和进行R&D外溢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向。一是突破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调研分析停留于简单百分比统计的局限,对基于Likert七级量表的调研结果进行规范的因子分析、信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进而验证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动机、机构职能定位与技术外溢效应间的内在联系。二是突破了目前R&D外溢研究停留于FDI外溢检验和总体产出指标检验的局限,引入外资R&D介入强度指标,证实了外资R&D活动是FDI外溢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并创新地将外资R&D资源指标引入解释变量,证实了在华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存在的正面影响。

作者简介

杜群阳,男,1976年出生,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研究课题3项。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地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R&D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

书籍目录

摘要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主题和方法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2 文献综述 2.1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动机 2.2 跨国公司海外R&D的职能与组织 2.3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 2.4 跨国公司R&D投资的东道国效应 2.5 中国学者的研究 2.6 小结3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全球趋势及在中国的演进 3.1 全球R&D资源配置的特点 3.2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发展 3.3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新趋势 3.4 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特点 3.5 跨国公司R&D资源对华转移的动力 3.6 小结4 基于分工视角的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 4.1 国际分工:贸易、投资与R&D 4.2 R&D国际分工体系的四个层次 4.3 R&D资源转移规律——动机、机构职能与技术外溢 4.4 R&D资源转移、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 4.5 小结5 双向(内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理论分析框架 5.1 “N—C—P”理论分析框架 5.2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向对接机制 5.3 基于技术获取型FDI的外向对接途径 5.4 小结6 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问卷调研——动机、机构职能与外溢途径 6.1 研究框架及基本假设 6.2 调研方法与样本特征 6.3 检验结果与解释 6.4 小结7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7.1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现状 7.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障碍 7.3 内向对接效应计量方法——从FDI外溢到R&D外溢 7.4 外资R&D介入强度与FDI外溢效应——实证检验之一 7.5 海外R&D资源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之二 7.6 小结8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8.1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 8.2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现状与问题 8.3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案例研究 8.4 小结9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总体思路 9.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对策建议 9.3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对策建议 9.4 进一步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在华跨国公司R&D机构名单附录二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机构调研问卷后记


编辑推荐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从”资源”视角出发,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为研究主题。作者在分析当代R&D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需求—资本—人员(N—C—P)”模型作为统一分析框架,研究了“内向对接”——如何利用对华转移R&D资源,和“外向对接”——如何整合境外R&D资源的理论与现实。全书紧扣中国开放经济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分析规范严谨、调研扎实深入、数据丰富翔实、语言流畅简约,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可供经济类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外资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