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学的惆怅

刘三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刘三平  

页数:

256  

字数:

20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学原理著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展示了美学原理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全书既有对美学原理发展的宏观把握,又有对美学原理具体内容的细节描述。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美学原理体系的初步构想。

作者简介

刘三平,1973年生于河北保定,199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得语言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得美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关注美学原理的研究。

书籍目录

引论 一 美学之“缘” 二 早期的美学原理著作:一段必须补充的历史第一章 1980年以来美学原理著作概况 一 列表综合分析 二 分类研究 (一)标准型原理 (二)新方法型原理 (三)专题型原理 (四)普及型原理(因数量少而不再分类)第二章 中国美学原理是如何被讲述的 一 中国美学原理的大结构 二 美是如何被讲述的 (一)美的本质 (二)美的形态 (三)审美类型 (四)形式美 三 美感是如何被讲述的 (一)美感的本质特征 (二)美感的产生发展 (三)美感的生理、心理分析 (四)审美标准 (五)美感形态 (六)关于美感的理论探讨 四 艺术是如何被讲述的 (一) 艺术的本质特征(包括艺术起源) (二)艺术的分类 (三)艺术的创造 (四)艺术鉴赏第三章 8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的演进 一 实践美学的先声 二 实践美学的初形:王朝闻《美学概论》 三 实践美学的普泛形态: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 四 实践美学的成熟形态:李泽厚《美学四讲》 五 实践美学的“创造”形态:蒋孔阳《美学新论》 六 实践美学演进情况概说第四章 以审美活动为逻辑起点来建构美学原理 一 蒋培坤《审美活动论纲》 二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第五章 从实践美学到后实践美学:从实践、审美活动走向生存、生命和生态 一 从《生存与超越》到《美学》 二 潘知常的“生命美学” 三 生态美学第六章 美学原理该如何讲述 一 思考美学原理讲述的历史 二 美学原理体系的初步构想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1980年以来美学原理著作概况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中国美学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80年代的“美学热”不仅代表了美学研究的复兴,也促进了美学研究的深入和分化。90年代的美学转型或者说美学反思使美学研究又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在此期间,美学工作者们在学习西方,继承古典的同时,纷纷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出版了大量的美学著作及教材,中国的美学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在这里,笔者首先对1980年至今出现的美学原理著作做了统计,其次进行分类描写,再次从年代变化中揭示美学原理体系的变化,从而探寻出各阶段美学原理体系的特点、美学界的兴趣和关注的焦点。


编辑推荐

《美学的惆怅:中国美学原理的回顾与展望》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学的惆怅 PDF格式下载



喜欢美学 值得读


专业精深好书。


美学原理教材的历史与未来


一册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