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

陈绪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绪新  

页数:

320  

内容概要

本书以“信用”的概念释义与使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严重的去伦理化、去传统化和非人格化倾向为学术关切,在对信用伦理意涵作道德形而上学解读的基础上,尝试着以“美德与规则的关键性联系”为中心线,对信用伦理作美德目的论传统和权利规范论传统之历史叙事和反思,并为信用伦理现实建构预设了人格重塑、共同体重构和制度有效整合三个基本向路,以彰显信用伦理理论研究和现实建构对人格的实体关怀,对文化传统的价值欲求,对人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关切。

作者简介

陈绪新,1970年生,安徽六安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主要学术旨趣集中于道德哲学传统、中西方文化及其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已经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多项,参与编著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代序)导论 一 理论背景及其主题确立 (一)信用伦理研究的理论背景 (二)主题的确立 二 研究方法和理路 (一)比较方法 (二)基本理路 (三)言说方式 三 研究思路及其理论架构 (一)研究思路 (二)理论架构 四 创新与不足第一章 概念释义与学理进路 一 信用的伦理意涵 (一)真实与谎言 (二)诚守信诺 (三)信任 (四)信用理念的道德生态 二 学理进路 (一)道德思维路向 (二)两种不同的信用伦理探究传统第二章 信用伦理之美德目的论 一 因“诚”而“信”:儒家诚信伦理 (一)本体的“诚” (二)从属的“信” (三)儒家诚信观的叙事背景 (四)韦伯的文化偏见 (五)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价值 二 圣誓与团契:基督教德性目的论 (一)《圣经》经济伦理思想 (二)圣者的团契 (三)教会共同体的“共同善” 三 敬重法则:康德形而上学信用观 (一)绝对命令 (二)出于职责 (三)康德的“悬设” 四 美德的脆弱 (一)美德的软弱性 (二)美德让位于规则 (三)从“圣者的团契”到现代契约的 历史演进第三章 信用伦理之权利规范论 一 功利主义信用伦理观 (一)经济合理主义的解释 (二)休谟的情感 (三)对功利主义信用观的评判 二 因“约”而“信”:现代契约信用 (一)因“约”而“信”的理由 (二)契约关系的道德 (三)现代契约信用的背景虚设第四章 在美德与规则之间 一 美德与规则的关键性联系 (一)敬重规则也是一种美德 (二)美德对规则的优先 二 麦金太尔的不安 (一)规则与美德的分离 (二)反思与重构第五章 人格重塑与共同体重构 一 人格、共同体与美德 (一)伦理人格的三重架构 (二)人格与共同体 (三)美德三重构与人格 二 人格与共同体重塑 (一)重塑人格同一性 (二)共同体重构 (三)共同体与制度第六章 制度承诺与信用 一 制度及制度功能 (一)制度创设与惩罚 (二)制度的有效功能 (三)制度的品性要求 二 制度承诺与信用 (一)“跨时点”履约 (二)第三方在场 (三)制度性承诺 (四)制度承诺的乏力 三 规矩的敬重与习得 (一)法律能离开道德吗? (二)规则的“敬重”与“习得” 尾言 在经济与伦理之间 一 工业化的后果 (一)商业进化论 (二)自我的丧失 二 经济的“伦理不涉” (一)经济学家的偏好 (二)重提斯密问题 (三)企业的伦理关怀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概念释义与学理进路  无论作何种研究,首先要进行概念的诠释,澄清概念的内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否则会造成理解的困难,产生歧义,最终也会使研究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在对信用伦理进行两种基本的道德思维理路或伦理学方法的比照与反思之前,有必要给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信用的伦理学意涵。只有将“信用”概念释义与使用重新复归到伦理学视野中来,才能够沿着传统的道德思维路向和方法论,来透视信用伦理的道德哲学基础,探究社会信用伦理缺失的诱因,找寻信用伦理现实建构的根本途径。  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信用”。从伦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不是当交割时出现的一种关系,只要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就是为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从货币的角度理解“信用”,信用就是货币。对信用的真正含义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但都略显单薄和浅表化,现有的有关信用的伦理学解读更多强调的是一种个体人格固有的品质和美德,一种社会道德品质,而能规定信用作为伦理学范畴所应有的行为规范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业已形成的较为稳定持久的双向互动的社会人伦关系。而“信用”的经济学、法学和金融货币学解读失却了信用内函的丰富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 PDF格式下载



非常感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