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艺消费导论

何志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何志钧  

页数:

213  

字数:

24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文艺消费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牵涉到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复杂动态的整体性存在,文艺消费的进行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语境,离不开成分复杂的消费者、生产者、大众传媒、出版商、发行渠道等,这使文艺消费的主客体形态呈现出了错综复杂的面貌。历史上文艺消费的演化与文化转型有着内在的关联,不同时代的文艺消费状况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与特定时代文化状况的联系中考察文艺消费的性质状况有助于深化对它的理解。文艺商品化、消费化就是当代文艺的生存状态,它具有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但也需要因势利导,因势利导本身就是内在于文艺消费中的需要。任何消费都需要消费者保护系统和宏观调控系统,因此又关涉到文艺生态环境建设和文艺消费内含的文化伦理维度。对于文艺消费的构成、它的运行机制以及内涵、外延的界说都必须运用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在一种整合的阔大视野中进行多视角的审视和整体性的求解。

作者简介

何志钧,男,1971年生,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烟台市作协副主席。2005年6月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毕业。1996年起在鲁东大学中文系任教十多载,曾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中西文艺美学比较、文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 文艺消费界说 一 消费、物质消费、商品消费 二 文艺消费与商品消费 三 文艺消费与文化消费 四 文艺消费与文化产业 五 文艺消费与文艺欣赏 六 文艺消费与文艺接受、文艺阅读 七 文艺消费与文艺收藏 八 何谓文艺消费第二章 文艺消费的主体 一 主体界说 二 文艺消费的主体第三章 文艺消费的客体 一 客体界说 二 文艺消费的客体 三 文艺消费客体与消费需要第四章 文艺消费与文化转型 一 文艺消费:前现代与前审美 二 文艺消费: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三 高度现代性、消费意识形态与文艺消费的新变第五章 文艺消费与文艺生态 一 生态、精神文化生态、文艺生态 二 文化生态恶化与文艺生态危机 三 文艺消费与文艺生态建设参考文献附录:中国当代文艺消费状况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艺消费界说三 文艺消费与文化消费文艺消费与文化消费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文艺消费得以确立,文艺也是商品成为为世人熟知和广泛认可的常识总是在文化发生转型,传统的精英文化转化为大众商业文化,消费渗入文化领域,文化与商业交融化合,文化产品日益成为消费品的时代才是可能的。因此,文艺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提出都与文化转型以及由此促成的人们的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文化消费是一个近年才提上日程,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在1985年之前,未见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探索性论述,国内理论界也鲜有著作论及文化生活消费问题。从1985年起国内学界始较明确、系统地研究文化消费问题。文化消费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一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由“韦伯命题”讨论引发出了一场文化热,再则是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起了很大变化,文化消费作为较高层次的消费日益成为消费热点,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广泛、热烈的关注。1979-1984年间,从中国经济科学体系中派生出“消费经济学”这门新学科,消费经济研究渐呈热潮,学界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了精神文化消费问题。1987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消费经济讨论会更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消费,之后讨论文化消费的文章、论及文化消费的专著、教材、文集纷现错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趋向、水平、层次、结构、文化消费结构的失衡与对策、物质文化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关系、消费风俗与消费习惯、闲暇消费合理化与闲暇消费力发展、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文化生活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均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文化消费研究由以往侧重物质消费的经济研究向重视文化消费的经济研究转移,由居民文化消费问题的局部分析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系统研究转变,由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实证分析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转变。国内学界多主张所谓文化消费即人们为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以不同的方式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


编辑推荐

《文艺消费导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艺消费导论 PDF格式下载



冯宪光(985工程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导师)的书评追思消费文化时代的文艺消费问题 ——兼评何志钧博士著《文艺消费导论》文艺消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这个研究对象的顽强的客观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去研究它、认识它。文艺消费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的中心客观上必然由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图象化和景观化是当前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当正视这个事实,按照当代审美活动的特点来正确对待公众文化消费的欲求,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文艺产业良性发展。文艺消费对文艺生产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艺样式的层面。现代文艺消费模式所制约的不仅是文艺生产的内容,而且是文艺生产的形式。李红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的书评文艺消费:越来越热的话题——评何志钧新著《文艺消费导论》在商业化了的文艺活动的诸环节中,文艺消费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在构成市场的“生产供给”和“需求消费”这两大要素中,后者比前者具有更为本原和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文艺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还停留于传统的研究视野,迷恋于文艺作品的膜拜价值,将文艺生产视为文艺活动的重心,相对忽视了对文艺消费的研究,其结果就是造成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薄弱。这里...的薄弱不仅是指研究者少、成果不多,而且是指现有的成果对文艺消费的内涵、性质和功能等问题认识不深,还停留于文艺欣赏的层面,同时也是指相关的研究方法稍嫌简单,缺乏系统性、辩证性。有鉴于此,何志钧博士后的《文艺消费导论》一书就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著者以开放、建设的胸怀,采取辩证、发展的态度,在多学科的交叉视野中对文艺消费的内涵、历史、价值、当代境遇以及未来建构做了全面、系统且引人深思的梳理剖析,极大地深化并拓展了当前的文艺消费研究。 …… 在研究方法和策略上,本书始终持有一种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致思”态度,从而使得研究对象得以越出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框架,在全新的观照视野中得以呈现。对于向来聚讼纷纭的文艺消费问题,此前的研究大多站在价值判断的立场上,进行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即便是那种强调有利有弊的“唯务折中”的调和态度,也似乎太过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质上也仍然是二元对立思维的表现。如何超越二元对立,在更为科学系统的平台上展开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目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与很多学者满足于口头上的倡导不同,何志钧博士却能筚路蓝缕、勇于创新,凭借其深厚的哲学修养,在文艺消费领域以一种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和联系的态度,践行着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超越。在研究中,著者把文艺消费置于文艺生产—流通—消费的关联域中进行考察,把文艺消费理解为一个众多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共时性互动系统,同时又纵向地将文艺消费理解为一个动态展开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注意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文艺消费的特有面貌和情况。这种难能可贵的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姿态保证了著者跳出了简单肯定或者简单否定的二元对立式思维框架,能够始终面对文艺消费现实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保证了问题提出与解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许多貌似矛盾、难以分解的文艺学、美学难题在这里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释。尤其是在阐释审美自律与审美感性化这两种近乎相反的力量何以共存这一问题时,颇为精彩、发人深思。 对文艺消费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是本著作的另外一个特色。文艺欣赏向文艺消费的转变实际上将文艺与审美从此前孤立的审美时空片断中重新带回到交织着各种复杂因素和矛盾力量的现实层面,文艺消费就此不再仅仅是一个审美问题,也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信仰的、欲望的等各种因素,这也在客观上决定了文艺消费研究的跨学科性质。就本书来看,著者不仅具有明确的理论自觉,而且在内容设定和问题分析等层面认真地做着跨学科的实践。本书不仅涉及到文艺接受学、文艺心理学,而且也充分利用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成果;不仅引进了伦理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而且也将传播学、生态学等前沿性的成果含纳进来。这种多学科交互印证的研究方式不仅充分尊重了文艺消费问题本来的复杂面貌和现实状况,而且能够深入揭示文艺消费领域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并在坚实的社会学土壤之上把握文艺消费的未来发展。这种充分尊重文艺消费活动复杂性的跨学科操作方式在本质上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运用,也因此保证了研究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此外,著者还力图将社会科学中的实证方法运用到文艺消费这一人文学科中来,并为此花费了很大精力设计问卷、统计结果,对中国当代文艺消费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结果附在了文末。尽管著者没有对结果统计作进一步分析,但却显示了一种可贵的实证性研究取向,而这恰恰是目前我国大多学者所匮乏的。 阅读更多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