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翻译与自我

蔡新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蔡新乐  

页数:

36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翻译与自我》是对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著作《死结》的翻译学解读和批判。作者认为,如果承认理性主义确已呈现出无法通行这样的“死结”,其原因就在于逻辑的片面化与单一化使人只能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来展开思想,因而最终无法走向人与他者的正常交流。因此,《翻译与自我》提出了“自我翻译”这一概念,认为“语际翻译”首先是它的一种表达形式。翻译研究应该首先是对人心灵的研究,然后才是其他层面或方面的探索。《翻译与自我》以苏格拉底为例,分析了“自我翻译”的意义和作用,并引入了庄子的有关思想,以说明中华文化资源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蔡新乐,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建有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第一带头人;已出版有《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获河南省社科二等奖)及《翻译的本体论研究》(获河南省社科二等奖)等专著多种,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1 绪论1.1 本书撰写的目的与对象1.2 《死结》:题目的意义与翻译1.3 “死结”之前的翻译问题1.3.1 “灵机”、“灵知”与入神交际1.3.2 连续性的意义及其翻译学的价值1.4 方法与边界1.5 没有界线的谢意2 “死结”、“死亡”边界的“这边”的翻译及其意义2.1 “死结”与翻译的可能性连接2.1.1 人的生命、自我翻译与语词转化2.1.2 语言、“死结”与翻译2.1.3 主体的多元性与语言的“巴别塔化”2.1.4 “死结”的研究史2.2 “义务”与翻译2.2.1 “义务”与“超义务”及其意义2.2.2 “义务”的“指令”与翻译的作用2.3 死结”的形态与“翻译思维”2.3.1 “死结”的三种形态与现代技术支配下的翻译的难题2.3.2 “死亡”的可译性与翻译思维2.3.3 三种边界的翻译学启示: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死亡生存论分析”的分析2.4 生死之间的斜线与“死亡”的多元性2.4.1 生死与“死亡”2.4.2 阐释循环的“死结”2.5 “死结”的跨越:解释的模棱两可与极限的束结2.5.1 “死结”的“结—构”2.5.2 “到达”与“延异”2.5.3 20世纪的“差异”理论与德里达“延异”的“死结”2.6 小结:德里达对于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3 等待(在)到达(边上)3.1 “死亡”之外:超出语言边际的“语际翻译”3.1.1 “死亡”的多元与翻译的要求3.1.2 “语际翻译”的非语言指向3.2 “鬼魂”:不在哲学之内的生命及其可能含有的对话性3.2.1 “死亡的生存论”虚构的边界与“语际翻译”的魂兮归来3.2.2 “灵知”的“语际翻译”倾向:苏格拉底的“灵机”与翻译的基础3.2.3 “自我翻译”的“内对话”3.2.4 洛克的“心灵语言”、庄子的“物化”及其“语际翻译”3.3 内在距离与“语际翻译”3.3.1 “人知鱼之乐”的可能性与“语际翻译”的“自我翻译”基础3.3.2 异己的“鬼魂”与停滞的“自我翻译”3.3.3 “天人合一”的翻译学意义3.4 等待、相互等待与翻译的可能性3.4.1 德里达的三种“等待”3.4.2 “等待”与翻译学研究3.5 德里达“一以贯之”的思想倾向与语际的“死结”3.5.1 德里达“一以贯之”的“自我翻译”3.5.2 “逻各斯”的疑难3.6 等待的意义与翻译的哲学化3.6.1“死亡”的“这边”的“等待”3.6.2 离散、殖民与“自我翻译”3.6.3 “无名”的困惑与翻译倾向,“今之隐机者”与“主体的贫乏”3.6.4 德里达的“主体”的女性化及其翻译指向3.7 苏格拉底、庄子与德里达:对话的可能性及其翻译问题3.7.1 苏格拉底与翻译的根本3.7.2 庄子的“今之隐机者”与苏格拉底的“灵知”3.8 “作为”被更换为“属于”的秘密:翻译3.8.1 德里达对海德格尔“死亡的生存论分析”的颠覆3.8.2 回到“作为”的可能性与生命本身的非结构意义3.9 小结:海德格尔的批判性继承3.9.1“思念之思”与“作为”3.9.2 海德格尔的“作为一结构”及其对翻译研究的重大意义4 结语:向海德格尔返回途中的翻译及其研究4.1 海德格尔的结构主义的批判,兼论差异及不可通约性问题4.2 “死亡”之后的翻译研究:“灵知”指向及其他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死结”、“死亡”边界的“这边”的翻译及其意义  2.1 “死结”与翻译的可能性连接  2.1.1 人的生命、自我翻译与语词转化  “死结”,顾名思义,是指因固着、固执地纠缠在一起几乎达到了牢不可破的程度因而让人理不出头绪、找不到开口,也无法了解到底该如何打开的那种绳索或那样的“结”。也可以认为,它无头无尾,无始无终,其形态有如绝对的“文本间性”状态下的文本:只有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就是见不到独立自足的文本;只有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纠缠或缠绕,就是没有从这样的相互作用之中摆脱出来的独立的文本。  这样看来,如果缩小范围的话,就会追问,文本之内是否也含有这样的“结”,文本本身是否就属于这样的“结”?也可以追问,文本本身能否进一步构成这样的“结”?  这样的“结”,与翻译有什么关系?一般地说,它同翻译的“结”(联结或连接)能否打开、能否解开?既然是“死结”,是否会由于纠缠在一起而在翻译之中根本就无法打破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翻译与自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