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智慧与解脱

牟永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牟永生  

页数:

25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修禅即修心,禅悟即心悟。因此,禅宗亦被称为“心宗”,传禅亦称“传心”,解脱的境界亦即心之开悟。本书在追寻禅宗心性思想形成的文化资源之同时,又对禅宗心性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做了梳理,再分别从心性空无观、本体观、价值观、修养观、觉悟观、解脱观与境界观等七方面展开对禅宗心性论丰富内涵之挖掘。这样的安排,既揭示了禅宗心性思想之丰厚,亦表现出作者之匠心。

作者简介

牟永生,男,1964年出生于贵州沿河,曾就读于贵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苏州科技大学公管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哲学与儒道佛三教哲学”等课题的研完工作。已出版专著2部,在《哲学研充》、《美国比较哲学杂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导言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1.选题缘起 2.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标 三 心、性与心性思想 1.心 2.性 3.心性思想第一章 禅宗心性思想的文化资源 一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 1.性净尘染与心识缘起 2.心本不净与性本清净 3.如来藏性与众生即佛 二 先秦儒家心性思想 1.性近习远与为仁由己 2.尽心知性与存心养性 3.本恶之性与人为之善 三 原始道家心性思想 1.心性自然与道德无为 2.心性逍遥与坐忘无待 3.平心静意与虚心去私 四 魏晋玄学心性思想 1.以心为本与以性正情 2.心性自生与保生存宜 3.真性自足与无心随化 五 中土早期禅学心性思想 1.摄心定意与息心念佛 2.心妙了色与得性体极 3.圣心虚静与佛性悉有第二章 禅宗心性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一 禅宗心性思想的酝酿 1.身是道场与心即是佛 2.安心入道与守心净性 3.冥心入理与忘情契道 二 禅宗心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离念观心与拂尘觉性 2.识自本心与顿悟自性 3.无念为宗与见性为禅 三 禅宗心性思想的繁盛与衰微 1.自心即道与立处即真 2.修心悟性与五家七宗 3.默照证心与看话明性 4.心性归净与禅髓入儒第三章 心性空无观、本体观与价值观 一 心性空无观 1.无法无境与无心无性 2.身心本无与佛性自空 3.非心非佛与呵佛骂祖 二 心性本体观 1.心生法生与性含万法 2.心主法身与性遍无情 3.本觉真心与圆成实性 三 心性价值观 1.心即是地与性即是王 2.自心三宝与自性三身 3.识心见性与自成佛道第四章 心性修养观与觉悟观 一 心性修养观 1.起心外照与摄心内证 2.自性自度与般若观照 3.佛法现成与任心为修 二 心性觉悟观 1.心具真妄与渐修顿悟 2.心体本净与自性自悟 3.即心是道与迷凡悟圣第五章 心性解脱观与境界观 一 心性解脱观 1.念念无缚与自在身心 2.求心调心与无念无受 3.即心是佛与无心是道 二 心性境界观 1.心性合一与凡圣不二 2.率性随心与饥食困寝 3.本来真性与无位真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禅宗心性思想的文化资源  禅宗心性思想作为禅宗对心、性的本质及其关系、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与态度,它有着十分丰富而久远的文化资源。如果概而言之,它主要又是对印度佛教、先秦儒家、原始道家、魏晋玄学、中土早期佛学心性思想的批判吸收与综合创新。  一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  印度是佛教的母国。在印度佛教中,心性一般是指心的本性、原性,这可以理解为心原本具有、始终如一的自我规定性,或心未被无明烦恼侵蚀时的本来面目,它被称为“心之元性”,或者心之原性,也即后来惠能禅宗谓之“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印度佛教心性思想以心为中心,着重揭示人心成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无疑为禅宗进一步探讨心性关系和心性价值等心性问题中更为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想资源。  回溯印度佛教心性思想的历史源流,便不难发现,其自身亦非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隐到显的渐进过程:原始佛教大倡“心识净染说”,成为后来心性思想的萌芽与先声;部派佛教正式形成印度佛教的心性思想,心性染净之争,影响至深至远;大乘佛教力主“如来藏性”与佛性遍在,已奠定了禅宗心性思想的基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智慧与解脱 PDF格式下载



书刚拿到的时候很开心,这书是朋友介绍我看的。我正在阅读,感觉每阅读一次,心里的诠释又是不一样的感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