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权力与主体

[德]加布丽埃.施瓦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德]加布丽埃.施瓦布  

页数:

228  

译者:

陶家俊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文学权力与主体》着眼于建构接触空间诗学这一新的批评理论,是施瓦布教授近十多年来的代表性理论成果。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德里达、德鲁兹、巴赫金、伽达默尔、沃尔夫冈·伊泽尔、朱丽娅·克里斯蒂娃、范农等思想大师和著名学者为她提供了多源思想滋养,更是她与之进行思想对话和争鸣的对象。文学、人类学、思想史、心理分析、文化研究、批评理论等不同学科共同组成的知识领域则是她自由驰骋的疆场。首先,她提出阅读的心理分析模式,使心理分析文学理论发出新的声音;继之,她将阅读视为独特的文化接触形式,探索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边疆地带;最后,她聚焦西方现代暴力历史及其创伤,探讨暴力、创伤与叙事的关系。上述三个层面不断丰富完善,构成她整个接触空间诗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加布丽埃·施瓦布(Gabriele Schwab) 译者:陶家俊

书籍目录

译者序 文学的接触空间诗学
刘索拉序 怎一个愁字了得——读加布丽埃《抵制记忆和遗忘的书写》有感
作者序 文学的转化之力——《文学、权力与主体》简介
上编 文学、主体性与文化接触
 第一章 批评理论中执著的主体
 第二章 文学的过渡空间
 第三章 阅读、他者性与文化接触
 第四章 旅行文学、旅行理论:东西方文学及文化接触
 第五章 书写课程:文化遭遇中的想象书写
下编 暴力历史与创伤
 第六章 抵制记忆和遗忘的书写
 第七章 认同障碍:罪、羞耻与理想化
 第八章 梦魇般的传统:施暴者后代的创伤
 第九章 替代孩子:创伤损失的代际问传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因此有必要澄清审美这个问题。如前所论,不能将“哈姆莱特故事”的效果简约成故事情节本身(这似乎是博安南的设想)。根本的因素是莎士比亚或博安南的表演性行为。众所周知,这就是为什么文学的文化功能本身主要根源于文学形式和结构风格,而不是语义信息或主题意义。因此任何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文学的文化批评家都必须面对审美功能,关注文学再现和接受的形式和模式。有的文化批评家将文学审美边缘化(如果不是否弃)。究其原因,审美试图脱离文化批判而自成一体。但是,文化批评对审美的打压有可能忽视文学或艺术这类文化实践的物质条件及特定的接受条件。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区分审美生产和接受的多种模式与相应的文化功能。《丛林中的莎士比亚》表明,蒂夫人的故事讲述完全与文化空间融合,是一种集体实践,而伊丽莎白戏剧仅仅是专门的审美空间中的戏剧表演实践。 从上述大视角看,与表面情形相反,蒂夫人的反应与熟悉的接受模式之间差别不大。与读者群体相关的关键问题包括:意义的生产,其普遍性或相对性,对我们解释自由的限制,对新的文化、历史或个体环境的适应。这样看来,如果将蒂夫人的《哈姆莱特》“误读”与接受史上该剧的其他历史和文化“误读”比较,长老们的反应与许多当代解释理论基本吻合。今天莎剧被重写或重排,如乔治·斯特雷勒将《李尔王》改编成朋克摇滚剧。这最终将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改换移植进新的文化环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批评家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就是解释的自由与限制。限制可能来自互动的两极——读者和文本。读者立足带有限制作用的特定标准和期待来接触文本。文本运用策略来削弱某些期待或以其他方式限制解释。像博安南的剑桥朋友那样,长老们不相信个体或共同体差异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他们按照自己的解释群体确定的规范来创造、商榷意义。与此相似,许多西方批评家坚持认为,尽管任何个体读者都能进行意义阐释活动,但是意义仍受共同体规范制约,因此也受个体无法支配的权力制约。西方文化中更多普遍存在的力量取代了长老的地位,这似乎是根本的区别。福柯将之解释为“权力作用”。尽管后一种权力比长老们的权力更分散,因此也更具竞争力,但是它们同样对阐释和意义施加社会限制。 然而,西方传统中同时也交织着一场持久的论争,即阐释推动的知识生产固有的权力问题。频繁的内部挑战及异质文化接触使阅读的地位备受争议。长期以来西方传统就是奠定在各种相互竞争的阐释权力的基础上。这些阐释权力源于民族、教会、思想流派或哲学潮流等不同渠道。至少从蒙田、狄德罗和卢梭的时代开始,争论都关注他者性及其挪用问题。一方面启蒙运动引领的意义的世俗化运动从内部挑战文本和阐释的真理观。另一方面启蒙价值受殖民和帝国主义历史制约。西方文明被迫借文化他者性来解读、界定自我。 当代文化批评深刻反思西方传统价值。尤其是西方自我常常披上原始主义、东方学、种族主义或男权的外衣,贬损他者性或将之浪漫化。甚至有批评家因阐释权和暴力问题追问阐释的合法性。特别是在人类学领域,受后现代人种学影响,许多人种学家自诩为本土他者声音的“被动”纪录者。①也有文学批评家持类似态度,挑战传统的文学阅读时间,将解释活动的中心从文学转向理论。有趣的是,就我所知,目前还无人试图使理论文本免遭阐释暴力之害。持久的论争使批评家分成两大阵营——将所有的阐释理解为暴力行为的批评家与相信阐释和文本(脱离了阐释行为就变得不完整的文本)相互依赖的批评家。其他论争涉及文本限制因素和文本的边界。


编辑推荐

《文学、权力与主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权力与主体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话题,作者在汲取西方理论的资源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看法!!


对文学现实意义研究的好书。


这套丛书都不错。


文学理论著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