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

谭宏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谭宏姣  

页数:

288  

字数:

24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由作者的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修改而成,除个别问题有所改动外,基本保持原貌。 2001年秋我负笈江南求学,在导师黄金贵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古汉语专业的学习与研究,论文的撰写与完成,花费了先生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论文完成后,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先生,南京大学滕志贤先生,复旦大学胡奇光先生,南开大学向光忠先生、杨琳先生对论文进行了评阅。由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先生,南京大学汪维辉先生,浙江大学祝鸿熹先生、黄金贵先生、方一新先生、王云路先生,杭州师范大学汪少华先生组成答辩委员会听取了作者的答辩。诸位先生对论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浙大求学期间,我有幸得到祝鸿熹、张涌泉、方一新、黄笑山、池昌海、许建平等诸多先生的教诲。在此我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师姐李海霞的博士论文《汉语动物命名研究》一直陪伴我多年,其名物命名研究的方法对我的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特别说明,并深表谢忱。昔日的学友王国珍、高列过、张小平、崔涛、包丽虹、季芹、张小燕,我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份沉甸甸的同学友谊,使我永记心中。  本书有幸成为2006年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699),并得到了学校科研部门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内容概要

本书在名物命名的相对可论证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古汉语植物命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单个植物命名的具体考释,总结和归纳了植物命名的特点和规律。  本书总结了前人植物释名中存在的错误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与源义素的对比,分析了植物命名义的意义性质、构成及特征,并归纳了几种探求植物命名义的有效方法。认为植物命名取象选择规律与人们在植物命名过程中的思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本书还从音义联系、词的形成的角度,描写与归纳了植物命名造词的方式方法。

作者简介

谭宏姣,女,1974年生,吉林省松原人。2001年毕业于延边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已在《社会科学战线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史略 第一节 古汉语植物命名微观研究 第二节 古汉语植物命名宏观研究 小结第二章 古汉语植物释名错误辨析 第一节 植物释名错误分类表现 第二节 植物释名错误原因分析第三章 古汉语植物命名义及探求方法 第一节 古汉语植物命名义 第二节 命名义的探求方法第四章 植物命名取象与特点 第一节 命名取象分类举例 第二节 命名取象选择规律 第三节 植物命名的主要特点第五章 植物命名造词的方式方法 第一节 语音造词 第二节 语义造词 第三节 语法造词 第四节 修辞造词附录一 古汉语植物释名索引附录二 古汉语植物释名正误对比简表附录三 古汉语植物名拾补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史略  第一节 古汉语植物命名微观研究  一、先秦与秦汉间的植物命名研究  名物命名的研究应是伴随着先秦“名实”理论的探讨和一些具体声训的出现而产生的。早在先秦时期,围绕名与实的关系、正名的有关概念等问题,儒家、名家、墨家、法家、杂家等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孔子首先提出了正名的目的和意义,公孙龙最先从理论上揭示了逻辑正名和哲学正名的原则,后期墨家不仅讨论了“名”的概念性质和语词性质,还提出了概念之名的划分原则和不同种类,荀子则提出了一个正名学说的理论体系,韩非和《吕氏春秋》等也对正名学说提出了补充。虽然先秦的正名学理论讨论的多是哲学与逻辑学问题,但对于语词的名实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例如墨子最先提出了语词之名的约定性质:“君、臣、萌,通约也。”意思是说,“君”、“臣”、“萌”(民)这三个名(词)是大家共同约定之名。《荀子·正名》则提出了“制名以指实”、“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以及“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等一系列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和主张,其中以“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这一论点最为著名,这就是语言学史上著名的约定俗成说,被称为“我国语言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以声音为线索来训释词义,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例如,《周易.说卦》:“坤,顺也。”《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孟子·滕文公上》:“徼者,徼也。”“顺”与“坤”(同韵)是利用音同音近字相训;“正”与“政”是利用声旁字训释形声字;“徼”(徼取)与“徼”(周代赋税名称)是利用同形字为训,这三者正是声训最常见的方式。  对于植物名称由来的探讨在先秦与秦汉间没有真正的出现,这可以从《山海经》与《尔雅》两部书中窥见一斑。


编辑推荐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还从音义联系、词的形成的角度,描写与归纳了植物命名造词的方式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 PDF格式下载



1、了解上古先民给植物命名的理据;2、丰富汉语词汇学的内容;3、进一步理解汉民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作者的古汉语功底深厚,而且对植物的名称来源的研究可谓博引旁征,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强烈支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