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法和活法

郑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郑湧  

页数:

380  

字数:

39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的前一本书《道,行之而成》呈现的是,我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直接、如实地“看”人生。我通过自己“实际”所“做”的两件“事”,“看”见了在“做事”中所形成的人生,也“看”见了在这种“做事”中所发生的意识、思想、语言等等。  而这样的一种“看”,是那次与H.一G.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在火车站的意外“遭遇”教会我的。这是一种“现象学的‘看”’,这是把H.一G.伽达默尔的日常生活行为作为一种“现象”、一件“事情”来“看”,“看”它是如何自行发生的;而这样一种发生,又给人以怎样的意外和震撼。这次意外“遭遇”,这样意外地“回到”H.一G.伽达默尔的“无蔽”的“本真生活”状态,这样一种“真实的当下”,这样一种的对他的“最直接的‘看”’,这样一种的对他的“原始地拥有”,使我从以往哲学的“做梦”中“惊醒”过来,并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关于这次“遭遇”,我在《道,行之而成》中有如下“描述”:  “1987年6月20日下午,在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城的火车站上,H_一G.伽达默尔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使我惊讶不已:一个身材魁梧、目光炯炯的独自行走的老人,身着普通的夹克(而不是讲坛上笔挺的西装革履),脖子上挂着大旅行袋,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朝我所在的方向走来。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甚至说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而且是有残疾的老年人,独自走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台上,不被人注意,更没有了往日在讲台上的那种仰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个前哲学生活世界里的H.一G.伽达默尔,即实际的世俗生活中的H.一G.伽达默尔,一个被书本和讲台所遗忘了的H.一G.伽达默尔,是一个从书本里。

内容概要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发自樵夫的内心,讲述了一种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学。在《坛经》中,读者所“看”到和体验的,是日常的真实世界里的事件发生,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相关“应对”,由此而形成并超越着人自己的“存在”。哲学家的职责,就在于不失时机地察觉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作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本书用现象学的解释学去。“看”中国的佛教经典《坛经》,在和书斋哲学的区别中,描述了一种朝向真实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是一种召唤或提醒,以帮助读者回归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郑湧,1944年生于江苏海门。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6年在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先后在美茵兹大学与G.冯克研究现象学、在海德堡大学与H.-G.伽达默尔谈论解释学,知道了“哲学并不像我们所说”。1997年走出哲学研究所,到书斋之外的真实世界里生活,“

书籍目录

前言一 《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 (一)原作者与原著的缺席 1 原作者与原著问题上的有关分歧 2 原作者与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 3 原作者与原著的不可还原 4 原作者意图本身的不必追究 (二)改编者与改编本的出席 1 改编者与改编本出席的主要成因 2 改编与对原著的忠实 3 解读是改编的继续 4 解读者的眼光与境界 5 解读的机缘 6 “啐啄同时” (三)哲学小结 1 “獦獠”与宗教典籍 2 版本的演变与生存论 3 文本重构 4 起点并无一定 5 理解如何可能 6 力量来自何方二 《坛经》的“非关文字”——话语与无言 (一)解读《坛经》的当代语境 1 中国哲学的语言现状 2 改变中国在世界哲坛的失语状态 3 解读中国的宗教典籍 4 从对名人名著的解读到实际地生活 5 作为以实际行动为主的生命践履 6 改变中国老百姓的失语状态 (二)《坛经》的语言经验 1 地道的中国底层生存经验及其语言 (1)语言的社会分层与底层语言的生成 (2)“生活世界”及其“经验”的“文本”化 (3)底层生活与地气、底气 (4)土地与人生死攸关 (5)“土地”与中国哲学的渊源 (6)生命的草根性 (7)地气、底气、文气 (8)“气”与现象学 2 《坛经》所涉及的语言哲学问题 (1)“对话”的哲学思考  A.《坛经》“对话”文体的哲学意义  B.“对话”作为生命、他者的叩问  C.在“应对”、“回答”中所实现的生命 (2)“白描”的哲学思考  A.日常生活语言与“白描”  B.日常生活的“白描”与哲学语言  C.以哲学视角来看“白描”  D.“白描”中的“发生”  E.“白描”与对“文本”的超越  ……三 《坛经》的“非精英”道路——人生的定位与定义四 《坛经》的“非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与肉体劳作五 《坛经》的“作为动物的人”——兽、人、神后记

章节摘录

  一《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  “看”书,直接面对和应对的是摆在面前的书;解读《坛经》,首先是“遭遇”《坛经》的著作、“文本”,即那种“语言文字”的“存在”。  下面,我讲讲《坛经》版本的“缺席”与“出席”;也就是说,讲一种以版本形式出现的“生存”方式、“存在”的不同形式如“不在”与“在”,等等。这些“在”与“不在”等等,再次验证了:书,都有它们各自的命运。  在本书的《前言》里,我已介绍,我所解读的这本《坛经》,并不是现成的;不是事先计划要找的,也不是刻意寻求的;而是“意外”“遭遇”、突然出现的。它不是在我的读书过程中得到的,而是在读书之外的经商活动中“碰巧得到”的。换句话说,现在我所解读的这个《坛经》版本,原先对我是“隐蔽”的、“不在”的、“缺席”的;而它的“显现”、“存在”、“出席”和“给出”,完全是“偶然”的、“意外”的。这些,突出显示了“显现”、“存在”、“出席”的和“给出”的非“事先设计”、“无意识”,包括“无”“先验意识”、“无”“先验自我”。  这样一种解读,也没有像通常所做的那样,先去找到《坛经》的古本、善本,再进行相关的解读。我把这样一种版本选用方法,称之为“追根溯源”式的。所谓“追根溯源”的做法,就是先去找到并确定《坛经》的“原著”;找到原著,从这种“最初者”人手,再来开始对《坛经》的解读。“追根溯源”,在哲学上,被看作是“起源哲学”的一种常见的做法。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您的手稿。尽管我还不能明确无误地理解您所有的思想;不过,我已经看出,您所关注的问题:在于无、在于沉默、在于我所思考的艺术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关系上面。  ——H.-G.伽达默尔  “黄昏时的朦胧”和“黎明时的朦胧”,我把这两个名词送给你的文章。  ——钱钟书  郑湧同志的这一著作用解释学去解读《坛经》这部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有创新意义的,其中新见迭出,很有学术价值。特此推荐。  ——汝信  郑教授从他的老师伽达默尔那里向前走了一步,突破并越过了精神层面,进入实际生活,把精神哲学和身体哲学结合起来。  ——网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法和活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