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评价蓝皮书

李和中 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和中 编  

页数:

675  

字数:

1090000  

内容概要

在当今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适应服务型政府发展需要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而地方政府结构与规模问题越来越成为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一个瓶颈问题。由武汉大学李和中教授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善治取向的我国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中国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评价蓝皮书2008》由李和中主编,该书选题紧扣当前我国深化行政机构改革的实际需要,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篇 分析框架
第一章 理论与实践背景
第一节 地方治理研究综述
第二节 政府规模与结构研究综述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基础理论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影响因素
第三章 模型与方法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规模测度概念模型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分析模式
第二篇 地方政府规模:财政、人力、职能规模的视角
第四章 省级政府
第一节 省级政府规模数据
第二节 省级政府规模综合评价
第三节 省级政府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中心城市政府规模
第一节 中心城市政府规模数据
第二节 中心城市政府规模综合评价
第三节 中心城市政府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县级行政区政府规模:以湖北省与广东省为例
第一节 湖北省84个县级行政区政府规模数据及评价
第二节 广东省102个县级行政区政府规模数据及评价
第三节 湖北省与广东省县级行政区政府规模数据聚类分析
第四节 湖北省与广东省县级行政区政府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篇 地方政府结构:以“大部门体制’’为年度主题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改革路径:大部门体制改革综述
第一节 大部门体制改革:政府结构合理化的逻辑选择
第二节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难点
第四节 推进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以确保政府结构合理化的对策
第八章 武汉城市圈大部门体制改革个案分析
第一节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概况
第二节 “大部门体制”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长沙市概况
第二节 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大部门体制改革
第三节 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行政体制改革政策建议
第十章 成都市大部门体制改革个案分析
第一节 成都市情简介
第二节 成都市大部门体制改革
第三节 成都市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随州市大部门体制改革个案分析
第一节 随州市情简介
第二节 随州市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深化随州市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深圳市大部门体制改革个案分析
第一节 深圳市概况
第二节 深圳市大部门体制改革
第三节 进一步深化深圳市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 湖北省孝昌县政府改革个案分析
第一节 孝昌县简介
第二节 孝昌县政府改革评介
第三节 深化孝昌县政府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十四章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大部门体制改革个案分析
第一节 博州简介
第二节 博州“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对博州“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四篇 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的问卷调查:社会认知的视角
第十五章 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问卷调查综论
第一节 问卷设计思路与调查概况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
第十六章 不同行政区划层级地区的分层分析
第一节 地(市)级行政区划单位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地、县级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十七章 不同区域的分类分析
第一节 东部地区地方政府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中部地区地方政府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三节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第十八章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分类分析
第一节 较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中等地区地方政府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三节 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三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比较
附录 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调查问卷(2008年版)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五)政府规模的测度及应用模型政府规模涉及政府的权力区间、职能范围、财政收支、机构数量和人员构成状况,那么,对政府规模的测度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徐理明主编的《走向卓越的中国公共行政》一书指出:“要评价政府规模的合理性,就必须考虑决定政府规模的五个因素:公务数量、人口数量、可用财政数量、机构数量、公务人员数量。”①由于不可计量的因素,政府权力区间和职能范围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价值阐释和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主要应用于政府的财政收支、机构与人员数量上。目前,关于政府规模的测度,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类是基于国民账户体系(SNA)框架的测算,即用政府控制的或支配的(包括政府的收入、支出、消费)社会资源占GDP的比重表示,通常采用财政支出与GDP的比率计算;另一类是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用政府部门占用的人力资源(政府部门的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人力资源(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从交易费用理论来看,政府履行任何职能都是要花成本的,即政府的运作是要有投入成本的。政府职能的大小或多少,政府规模的确定应该取决于政府交易的边际收益等于政府组织内的边际成本,即政府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或企业内部交易或社会组织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当政府职能增加时,政府组织运作的成本自然要增加,相对于市场交易本身来说,政府的规模自然会在某一点上达到均衡。均衡由以下原则决定:当政府的职能扩张到如此的范围和规模以至于政府再组织一项交易所引起的成本等于市场机制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等于某一社会组织(某一协会、中介机构)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职能界限也就确定了。在此时,社会资源的运作在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组织、企业之间就能达到一种成本最小的状态,政府规模也最为合理。


编辑推荐

《中国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评价蓝皮书(2008)》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评价蓝皮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