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

李德顺,孙伟平,赵剑英 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德顺,孙伟平,赵剑英 等著  

页数:

503  

字数:

532000  

前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一百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业已通过对人类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充分的检验和证明。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想体系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对全球化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从理论和方法上给予深刻的揭示和说明,只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给中国的发展道路从理论和方法上提供科学的论证和指引。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发展实践表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当今世界格局和经济政治秩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诸多全球性问题纷至沓来。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也正处于关键阶段,社会利益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资源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巨大并付出了沉重代价,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面临重大冲击,党的执政方式与能力面临复杂而严峻的考验。这些重大的现实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对于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无疑是一项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绝不仅仅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数量的增加和研究队伍以及机构规模的扩大,而更应体现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现实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上。

内容概要

本书着重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发展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之间的联系,充分揭示其科学根据和历史意义,给予每个不同时期哲学范畴重心的转移以深入的理解和说明,力求从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的脉络和总体趋势,特别着眼于当代凸显的新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 一 哲学范畴及其特征和功能 二 哲学转向与哲学范畴史的分期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范畴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四 关于本书的若干设想第一篇 总体性范畴 实践:历史形态和当代发展  一 实践概念:简要的历史考察  二 马克思: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感性活动  三 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  四 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 交往:人存在与自由的本质方式  一 交往理论演进的思想脉络  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与马克思交往范畴的相互关联  三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及其当代定位  四 交往范畴的当代阐释:含义、特性、类型、功能  五 交往与文化 主体与客体:实践一认识关系中的活动者与对象  一 主体和客体的生成与界定  二 主体性与客体性  三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四 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第二篇 存在论范畴 存在:最抽象而又充满歧义的哲学范畴  一 存在范畴的语词分析  二 存在范畴的含义探源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存在范畴的规定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范畴与现代西方哲学存在范畴的比较 时间和空间:从自然时空观到社会时空观  一 时间和空间范畴的历史沿革  二 时空的特性  三 传统时空观的局限:与人的活动相分离  四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五 现代西方哲学对时间理论的新探索 规律: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一 历史上的规律观念与决定论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范畴  三 客观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  四 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决定论 决定论相关范畴:概念清理与关系辨析  一 原因和结果与决定论问题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与决定论问题  三 现实性和可能性与决定论问题  四 历史必然和意志自由与决定论问题  五 关于决定论的理论形式问题第三篇 认识论范畴 意识: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  一 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念与意识范畴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范畴新发展的现当代启示  三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探真  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意识 反映:主体把握世界的认识方式  一 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二 反映范畴的基本含义  三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四 反映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实践基础  五 反映与选择、建构和创造 经验和理性:认识过程的两个层次  一 经验范畴的历史变迁  二 理性范畴的历史变迁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经验与理性的新认识 真理:从符合论、实效论到实践论  一 关于真理范畴的历史考察  二 真理符合论及其困境  三 真理实效论剖析  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第四篇 价值论范畴 价值:客体属性与主体尺度的统一  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  二 一些流行的价值学说述评  三 对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经典表述”的澄清  四 价值的主体性  五 价值的客观性  六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七 关于价值的科学界定 评价:主体对主客体之间现实价值关系的能动反映  一 评价问题的历史鸟瞰  二 评价的实质  三 评价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价值观念:支配主体评价和选择的深层结构  一 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二 价值观念的概念分析  三 价值观念的功能与特征  四 价值观念范畴的学科意义  五 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课题 意志:主体的自我精神调控器  一 意志的语义学分析  二 西方意志论研究的现状及其主要缺陷  三 意志论在现代中国的际遇  四 意志论:一个亟待重建的重要哲学分支  五 马克思意志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六 究竟何为意志:从实践的观点看 自由:开放的主体性  一 自由范畴的历史沿革  二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及其与必然关系的理解  三 马克思主义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观  四 自由的历史性与社会条件性  五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现代思潮的回应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理解并未说清楚他那种自身构成目的的“实践”与生产活动、理论活动的关系。后来一切坚持亚里士多德这种区分的哲学家,实际上都是把实践理解为人际行为和理论活动——它们属于真正人的活动。康德沿袭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传统,他也没有把像劳动这样的物质实践活动看成是适合于自由人的活动领域,把实践限制在道德活动方面。认为只有在道德意义上的“实践”,以及特定情况下的艺术,才是在道德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活动,而这两者都是意识的活动。黑格尔第一次把人类劳动包括到实践活动的概念中,强调劳动在人的形成中的积极作用。正如卢卡奇指出的,这与他对亚当·斯密等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劳动的思想的重视和研究有关,“在所有德国哲学家中,黑格尔最深刻最完全地理解了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性质。他也是那个时代唯一认真致力于研究当时正在英格兰发生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问题的德国思想家,也是唯一把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问题同哲学和辩证法问题联系起来的思想家”。①然而,尽管他大大丰富了在亚当·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劳动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的内容,但却把人的劳动当做“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一个阶段、一种表现,也即把劳动归结为一种精神活动形式,这就把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概念神秘化和颠倒了。费尔巴哈实践观最根本的缺陷在于他“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②费尔巴哈认识不到生产和人类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把实践仅仅看做是满足人的直接的、自然的需要的一种消费活动。而实践作为生产活动,在改造人的过程中同时改造着自然。在费尔巴哈看来,首要的东西是理论活动,而不是献身于作为改变社会关系的革命实践。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马克思主义学术文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 PDF格式下载



不错,包装得很仔细。


不错,正版,包装很好。


买来用来给研究生作为教材所用,理论解析比较深刻,比较专业。


印刷不错,内容我没看。。。


国家投入,很多是这样浪费的,不过读这种书,增强了自己的理论自信,再过几十年,他们还落后?


我好伤心,我6折买的,等了5天,最后当当告诉我缺货,我伤心极了。


专业,细致,深入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专题式的研究,比较深入,适合给研究生开课所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