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代燕赵诗人丛说

杜荣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杜荣泉  

页数:

445  

前言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安史之乱”爆发。是年十二月,高逋任左拾遗,转监察御使,奉命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奔蜀。高逋乘间自骆谷(在今陕西周至西南)西驰,奔赴行在,到河池郡(治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谒见唐玄宗,面陈潼关败亡之势开脱哥舒翰,归责杨国忠擅权误国。不久,高逋迁侍御史(从六品下),并随唐玄宗至成都。是年八月,高逋又迁升谏议大夫,赐绯鱼袋。唐玄宗“制日:‘侍御史高逋,立节贞竣,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图远,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唐制,门下省置谏议大夫四员,正五品上。  是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李亨即帝位,唐玄宗又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高逋切谏,以为不可。当时盛王琦、丰王珙皆不出阁,唯永王磷赴镇。同年十二月,永王磷起兵江东,欲据扬州。唐肃宗闻高逋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高逋陈江东利害,且言永王磷必败之状。唐肃宗即以高逋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高逋受命后,与江东节度使韦涉、淮南西道节度使来填会兵于安陆,师将渡而永王磷败。随后,高逋曾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解睢阳之围,但无显赫战功。权宦李辅国厌恶高逋直言敢谏,便在唐肃宗面前屡进谗言。乾元元年(758年),高逋被调离淮南,左授太子少詹事,闲置洛阳。

内容概要

  《唐代燕赵诗人丛说》包括了第一章 初唐燕赵诗人、第二章 盛唐燕赵诗人、第三章 大历燕赵诗人、第四章 元和时期韩孟诗派中的燕赵诗人、第五章 元白诗派与燕赵诗人李绅、崔玄亮、张仲素及“七老会”诗、第六章 一代诗豪刘禹锡、第七章 博学广识李德裕、第八章 晚唐诗坛大家李商隐、第九章 晚唐布衣诗人张祜等等。

作者简介

  杜荣泉,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历史研究所所长。主持编纂《当代中国的河北》、《河北城市发展史》、《河北省志·建置志》、《河北通史》(十卷本),主持合著《河北古代历史编年》、《河北简史》、《燕赵文化志》,个人专著《河北通史·隋唐五代卷》。在《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曾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编著)特别荣誉奖、中国地方志编著一等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初唐燕赵诗人一魏徵、李百药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三“文章四友”中的李峤、苏味道、崔融四“沈宋体”中的沈俭期五文武兼备的郭元振六唐代通俗诗派先驱王梵志七初唐燕赵其他诗人第二章 盛唐燕赵诗人一“一代文宗”张说二“盛唐大家”高道三“调清辞秀”李颀四“文胜于诗”李华五宋璟、源乾曜六刘幽求、孙逖、卢馔、齐潜、李阳冰、卢鸿第三章 大历燕赵诗人.一“五言长城”刘长卿二“中兴高流”李嘉祐三“名响铮铮”李端四“大历诗史”卢纶五“滑新目然”司空曙六“意思方雅”崔峒七“河岳英奇”郎士元八“慷慨奇士”张南史九贾耽、崔护、张众甫、卢群、袁高第四章 元和时期韩孟诗派中的燕赵诗人一“韩孟诗派”旗手韩愈二韩愈与燕赵诗人崔立之、张署三韩孟诗派重要人物卢仝四“诗胆大如天”刘叉五以“苦吟”著称的贾岛六刘言史、卢殷第五章 元白诗派与燕赵诗人李绅、崔玄亮、张仲素及“七老会”诗一“新题乐府”首倡者李绅二崔玄亮与白居易的唱和三张仲素与白居易的唱和四燕赵诗人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七老会”诗第六章 一代诗豪刘禹锡第七章 博学广识李德裕第八章 晚唐诗坛大家李商隐第九章 晚唐布衣诗人张祜第十章 中、晚唐燕赵其他诗人一力矫弊俗的于渍二高骈、高蟾三卢延让、卢汝弼四罗绍威、王镕第十一章 燕赵著名诗僧,女诗人及无名氏的诗歌一著名诗僧慧净、义净、无可、可止二女诗人宋氏五姐妹、洹水赵氏三无名氏河北士人寄内诗第十二章 慷慨悲歌燕赵边塞诗一初唐:燕赵边塞诗的酝酿期二盛唐:燕赵边塞诗的鼎盛期三中、晚唐:燕赵边塞诗的余韵期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伟大创造。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就辉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燕赵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的地域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麓,南达黄河,西至太行山,东临大海。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南部以及山西省北部、山东省、河南省的部分地区。广阔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开放的人文地理环境,为燕赵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燕赵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周边的齐鲁文化、河洛中原文化、三晋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关东文化水乳交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燕赵文化的若干特征:其一是平原农耕文化与草原畜牧文化相互会合;其二是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其三是元、明、清以来,处于全国中心地位的京都文化既与传统的地域文化相互结合,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心;其四是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激烈撞击中,燕赵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策源地,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传播的中心。


编辑推荐

  《燕赵文化》丛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唐代燕赵诗人丛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