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治理中国

[美] 李侃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美] 李侃如  

页数:

402  

译者:

胡国成,赵梅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周之前,在华盛顿到北京直飞航班的候机室里,我同李侃如教授不期而遇。登机后,发现又恰巧彼此相邻而坐。十几个小时里,除了休息以外,说了不少话,基本上没有脱离“今日中国”这个话题。一如我们两人以往的语言交流,大部分时间是他侃侃而谈,我洗耳恭听。临别,李侃如教授非常礼貌地再度提醒我,《治理中国》一书中文版的一切工作都已就绪,唯独缺我答应给他写的序言。其实,要讲学术,我没有给本书作序的资格。虽然我一生一世在中国生活,而且在海外如果有讲学的机会,主题也是中国政治与外交,但绝不能说自己全面了解中国。本书内容之丰富,超过了我的学术视野。为了作序,我又通读了一遍《治理中国》,不仅发现了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还想到了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常常说要“从国情出发”,但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国情,研究自己的国家,也因为“身在此山中”等多重原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内容概要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目前美国使用最广泛的介绍中国政治的教科书。本书英文第一版于1995年出版,而此次出版的中文译本是依据其2004年修订版译出的。 作者李侃如博士不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如傅高义教授所言,也是在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学识最渊博的美国学者之一,他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从客观角度来看,《治理中国》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书中的观点既是作者30多年来对中国问题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同时也代表了目前西方许多学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看法。

作者简介

(美)李侃如博士
  (Kenneth l.icbcrthaI)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心主任、外交政策与全球经济发展资深研究员。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和商学院教授、威廉斯·戴维斯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1998年8月至2000年,李侃如博士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部资深主任,负责美国对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政策。
  李侃如博士广泛地研究中国及亚洲事务,著述颇丰,主要著作包括:《美国情报界与外交政策:做出正确分析》、《克服中美在气候变化合作中的障碍》、《中国寻求能源安全:对美国政策的启示》、《中国的决策:领导人、结构和过程》、《中国能源部门的决策》、《后毛泽东时代的官僚政治》、《天津的革命和传统》、《中美汽车业合作之路》等。

书籍目录

序中文版序言前言致谢第一部分 遗产 第一章 中华帝国的遗产  中华帝制   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  皇帝  官僚  中国社会  经济  帝国的局限  帝制的崩溃   清朝的衰落   西方的挑战   清朝的回应与崩溃 第二章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  “五四”运动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从崛起到夺权  夺取政权之路  工人运动(1921~1923)  与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1924~1927)  转向农村(1929~1934)  战略性撤退:长征(1934~1935)  延安时期(1935~1947)  内战(1947~1949)  中共夺取政权道路的遗产第二部分 1949年以来的政治与政策 第三章 毛泽东体系:理论与治理  毛泽东思想的特色  意识形态挂帅  人民意志论  群众路线  运动   斗争  平均主义  反对知识分子的做法  矛盾与统一战线  阶级和阶级斗争  自力更生  管理体制 第四章 毛泽东时代  行使权力:1949~1976年  从胜利、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  背景  初展雄风  接管时期的政治  从成功到危机:1956~1957年  “大跃进”和大倒退:l958~1961年  在复苏中日益增长的压力:1962~1965年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时期:1966~1969年  接班部署:1969~1976年 小结:毛泽东体制 第五章 改革年代  筹划改革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  驾驭改革政治   接班问题  高层的接班问题   接班战略  体系的接班问题    迄今的变化   攻治影响第三部分 政治体制 第六章 政权的组织及其结果:从外部观察  正式的组织结构   中央   省 …… 第七章 政权的组织及其结果:从内部观察第四部分 挑战在前 第八章 经济发展 第九章 环境 第十章 国家和社会 第十一章 中国面对未来参考文献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种主张可称为“排外主义者”(nativist),就像西方人使用来描述中国现象的很多术语一样,这个词在中文里没有恰当的译法。排外主义者基本上认为,在与国际社会隔绝并找到一个能使人民大众团结战斗的思想基础的时候,中国过得最好。他们坚信,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给另一个民众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国家带来征服和统治的严重威胁。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并培育一种团结一致的意识形态基础。他们视西方的影响为制造分裂的。因此,他们强调以统一的意识形态进行大众和精英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限制国家对外来思想和影响的开放。不同的排外主义者所信奉的思想在内容上差异极大,从极“左”(20世纪60年代末教条式的毛主义)②到极右(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③不过,自20世纪初以来,甚至排外主义者也普遍反对帝制,因为它未能使这个国家抵御住19世纪的外来侵略。第二种主张是“有选择的现代化论者”,其主张可归结为19世纪70年代首次使用的一个口号,“西学为体,中学为用”。④这种主张希望在引进足够的外国技术以使中国有力量抵御外部压力的同时,保存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对于它们的内容,他们看法不一)。这种观念编织了一个颇具政治魅力的计划——它认为不必进行根本变革,即可获得国家的安全与繁荣。如前所述,引进技术的连锁反应已经一再使这种主张在实践中站不住脚,即使它一直是一种强有力的政纲。第三种主张是“反传统的现代化论者”,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成为一个自身能够产生技术创新的社会。做不到这一点,中国就将永远听命于不让中国得到全面安全的外国人。这类主张之所以是“反传统的”,是因为持这一观点的人原则上愿意改革“一切事务”,以发展出一个拥有技术活力的社会。

后记

李侃如教授是继费正清、鲍大可之后,美国当代卓有成就并颇具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和商学院教授、威廉斯•戴维斯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他在密歇根大学执教近30年,讲授中国政治课程,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分布在美国政界、学界和商界。甚至在东亚、东南亚、欧洲的一些重要学术机构和政界,也有一些他的学生。早在1965年,李侃如开始从事中国问题研究,师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鲍大可。1976年夏,他首次访问中国,唐山大地震之际正好在北京。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他孜孜不倦地坚持研究中国的政治与外交,提出了很多卓有见地的观点,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贡献了许多很好的建议。1998年8月至2000年10月他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部资深主任,负责美国对东亚政策的制定。因而,他对中国的看法,也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相信,通过将这本在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论述当代中国的教科书呈献给中国读者,李侃如博士《治理中国》一书的中文版将对中美两国的相互理解做出贡献。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我感到异常欣喜。  ——美国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正如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持续增强那样,李侃如博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及所面临问题的深刻和真实的分析,对于理解作为世界大国之一的中国将会产生的影响,也显示出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博士李侃如博士的《治理中国》一书基于最新资料,对中国的决策机制、中国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以及这种制度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提供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塞廖尔•伯杰李侃如博士是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学识最渊博的美国学者。本书凝聚了他对中国政治近40年的研究和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专家三年的经历。它公正、客观而且全面,是美国使用最广泛的介绍中国政治的教科书。它的最新修订版着重增补了国际贸易和政治的新近变化,以及中国的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 傅高义


编辑推荐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治理中国 PDF格式下载



2010-09-05 17:03:40   来自: 留学神马的 (征人同去柬埔寨做国际志愿服务)
治理中国的评论


魅力型权威的悖论也就在于它建立起来之时也就是其衰落之始,毛身上有着明显的帝王思想向现代思想过渡的特征,但是其维护自身魅力型权威的努力一直没有放弃过,所以不停地发动各种革命,“继续革命”是他的主线。正如书中说的:
  “尽管毛泽东致力于快速发展重工业,但他始终对以苏联模式为基础的政策所造成的不平等加剧、官僚阶级的形成和城乡差距扩大等必然趋势非常警惕。他因此一再介入体制的运作以改变其社会和政治后果,使之主要转向在共同生活与工作的人群中实行平均主义,以及敌视知识分子、反城市主义和反官僚主义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周期性地在与自己的创造物作战,结果,这种混战使他和“体制”都精疲力竭,却没有产生一个明确的赢家。这些斗争及其结果都给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原为外文书,翻译过来可读性肯定没有中文著作好,这是译著书的通病,但不影响书的价值.
  重点推荐书的第七章到最后的部分,很有启发性.最后一讨论了中国以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结合现在的趋势,可能会沿着第二种假设的道路走下去,也就是所谓的拉美模式.


  我认为作者最后一章中的这个分析到可能符合中国现在得发展趋势和未来得前景,那就是中国走向拉美化,内部上层资本精英和权贵权力结合在一起组成强大得阻碍任何变革得利益集团,使得中国日益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鸿沟日益扩大,而这正是现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得事情      由于社会矛盾变得突出,于是上层精英试图通过民族主义排外宣传来把不能解决得内部矛盾转向外面,无论从历史上到政治上都宣扬,奴隶主利益等同于国家和民族得利益,只要这个奴隶主是本族得就可以,事实上这种宣传和发展趋势已经慢慢定型,没有什么社会势力能够阻止


李侃如一些粗线条的论述,有启发


可以作为国史来读


作者也算是研究中国的美国大家了,不错


我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研究著作。再次印证了,对中国研究最深的就是美国。因此,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特别是近20年,几乎可说是无懈可击,并非侥幸。特别是最后一章,对中国未来20年的走向,作者设想了6种结果,值得我们掩卷沉思。对于中共改革的方向和动机,绝对值得所有关心改革关心中国的人再三拜读。我已读了3编。即使有人以漂白,阉割为理由,先入为主的拒绝看这本书,我认为,就书中已有的内容,足够扭转我们对内容客观性的偏见。


  首先说,我自己还没有买这本书,但在今天的作家文摘报上,看到本书关于大跃进的章节,感觉文章的思路清晰,作者对于一个被神化的领导人及其时代,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读过文章后,我决定买了,因为要更关心自己的国家。感受中国成长的经历,珍惜来之不易的现在。  


美国版的中国政府与政治


此书译者语言功底好,能将本书的词语转换为我们习惯用语。佩服!


拿到货后发现应该属于库底的啦,不过纸张还可以,老师推荐的书。


该书资料翔实、见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侃如博士所代表的第三代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看法,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研究界的水平。


这本书的内容也很精彩,看了邓小平时代之后看这本书更有一些体悟,总之很满意,谢谢!


希望能注重书的纸张质量问题


勉强可看吧。外国人写给外国人看的。


货到的挺不错,和要求的是一版的。


买了两本,一本还不错,另一本都开胶了,虽然价格还算公道,但质量也不能含糊啊


很好的书,对于了解中国政治还是不错的,比较深入客观分析了中国政治吧,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己好好理解为最好,中国就是中国,有些人是不会懂得


了解了很多文革时期的时期,对中国结构和发展评价客观!


还没看完 ,挺厚,外国人的视角


国家发展中,请耐心。不但要同外国先进国家比,还要和历史比。好的制度不是外生的,而是博弈的结果。


很好的一本书,层层剖析中国制度。尽管作者是美国人,但对中国政党及其历史的评价都很客观,显然是很学术化并不带有其他目的的创作态度。估计在引进中文版时,有不少内容都进行了删减,真想看看足本的。


虽然可以肯定美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的书,相比中国人自己所写要更真实、更客观,这不是因为中国作者有先入之见的缺陷,而是自身意识形态之障碍。如此造成了国人欲了解自己祖国的政治和历史、须读外国人著述,借第三者的价值中立来确保我们所读作品的客观性。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所言“国人的悲哀”呢。... 阅读更多


书很有借鉴意义。


不错的书, 还是纸质的书看起来舒服


立意非常现实的书


hao!~~~~~~~~~~~~


精品好书,每一个想了解中国的中国人都该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