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南浔现象

李学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学功  

Tag标签:

无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内容概要

本书展示的是一部立体的江南名镇南浔在近现代的流变史,作者以晚清民国的大时代背景立题,将小历史的个案研究置于大历史的观察视角,作者提出的“南浔现象”的问题研究,彰显出一个历史学者的问题意识和深切的现实人文关怀。晚近时期的南浔,既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缩影,更是早期资本主义市场化在中国的缩影,同时,它又以缩影的形式展现了江南市镇由传统向近现代曲水流觞式的转型演进历程。南浔在近代的历史命运,从长时段的空间范围和地方性知识角度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解读范本和经济社会景观——南浔现象。

作者简介

李学功,历史学教授,从事先秦史、思想文化史和区域社会史研究。现为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浙江省高校哲学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湖商研究所副所长,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7项,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学术观点被《新华文摘》、《中国史研究动态》暨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经济史》等刊物摘登、转载。出版《三代社会形态》、《孙中山思想研究》等著作(合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南浔: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市场化缩影 一、历史点击 二、问题提出 1.江南市镇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2.南浔市镇研究概览 3.叩问“南浔现象”第二章 南浔市镇社会结构的变革 一、时代变局下社会阶层的变化 1.四民之序的错动:以商人为例 2.士绅阶层的分化和新陈代谢:以教育为视角 3.绅商合一、商绅一体:传统士绅的由绅而商与新起富商的由商而绅 4.社会阶层内涵新变:新职业和新的社会力量出现 二、社会新风下家庭结构的变迁 三、世界新潮流下社会组织的变化 1.市镇行政组织机构的变迁 2.市镇政治参与力量的变迁:会馆、公所与商会第三章 南浔市镇社会生活的演进 一、婚姻生活: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1.传统婚俗 2.婚嫁新风 二、社会风俗:溪上人家,新旧并存 1.生活习尚 2.丧葬礼俗 3.建筑文化 三、精神世界:宗教信仰,嘉业书香 1.宗教信仰 2.嘉业书香 四、社会问题:烟火万家,御灾捍患 1.社会治安 2.社会公益与灾荒救济第四章 南浔市镇社会心理的嬗变 一、农民:耕桑的追求与矛盾 二、浔商:儒学化文化价值选择 三、市民:生活方式的冲突与融合 1.《南浔山歌》:市民的生活色调、生活态度 2.“半个苍老的心,半个年轻的心”:冲突与融合第五章 浔商集团的崛起与变迁 一、浔商群体的形成 1.浔商集团形成的背景 2.浔商集团的形成 二、浔商经济的特点 1.敏锐的市场意识 2.经营项目的多元化与传统化 3.经营理念的儒学化 三、“四象”命运与浔商的变迁 1.刘家的变迁:刘镛、刘锦藻、刘承干 2.张家的变迁:张颂贤、张石铭、张弁群、张静江、张芹伯 3.庞家的变迁:庞云鏳、庞元济、庞元潋、庞赞臣 4.顾家的变迁:顾福昌、顾敬斋、顾乾麟第六章 南浔现象的历史课题讨论 一、良好开局与时代主题的偏离 二、旧梦难弃的传统经营模式 三、发展与不发展的两股推力 四、新的机遇、选择与挑战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南浔之闻名江南乃至全国,应当说是在明清、民初时期。碑记所载:南浔在历史的岁月中,“渐成一大聚会,历唐宋元明,圮而复兴”,清初顺治时,南浔已是“万家烟火,往来目为小都会”,风云际会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并有“小天京”的美称。至道光,“环镇五六里,灶烟数万家”,“遂屹然成巨镇”②。其间,经历19世纪40年代“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作用下,南浔,这个因丝而毓的小镇,声名鹊起,成为闻名全国的丝业市镇,成为五口通商时代湖丝生产的重要集散地,极一时之盛。伴之而起的是,南浔出现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③为代表的早期民族资本群体,南浔经济由此而空前繁荣,并在中国社会谋求新式发展的近代化指标方面,成为市镇城市化方向的前驱者,成为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实践者。但正如陈旭麓先生所指出的:“以出口为目的的商品性农业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它们颠簸于世界市场的供求起落之中。”由于中国社会没有能够从自身已有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并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在外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伴随着殖民制度的锲入,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因此,使得中国的历史在新与旧、中与西的复杂纠葛中走上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

后记

本书是笔者所承担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的最终成果,原题为《晚清民国时期南浔市镇变迁史研究》(05WZT050),后以《南浔现象》为题立项湖州市社科规划课题(08hzghb007)。与南浔结缘,肇始于一次不经意的旅行。时在2003年10月1日,一家人一大早乘班车来到南浔,许是时间早的缘故,游人并不很多。不过,这倒给我们提供了品味、体验江南古镇难得的机会。南浔是近代最早感受到欧风美雨的地方,“辑里湖丝”使她扬名立万,成长出“四象八牛”为代表的市镇商帮——浔商。今天,这些遗落的中西风格互见的江南大宅,仍令人联想起那曾经的繁华。或许是久处北地的缘故,走在临水跨桥、粉墙黛瓦马头墙妆点的一袭典型的徽派色调的江南水乡小镇,如同置身于一幅水墨画卷中,小镇的散淡、清丽、恬静,确乎给人一种“水晶晶”的柔美之感。记得大学读书时候,对思想史常常着迷,在图书馆半通不通地啃读着侯老的思想通史,咀嚼着侯外庐三个字的意蕴。作为刚刚定居江南的我而言,面对江南古镇南浔,给我的第一观感,恐怕就是这种外庐而观的身份带来的。于是有了随后诸如课题申报、获批立项、开展研究等等一系列的接续工作。只是未成想自2007年3月初稿完成后,却进入了一段颇不短的寂静期,文稿的修改居然又走过了近三年的时光,在此真得感谢省社科规划办领导和具体工作同志的关心和耐心,如谢利根先生、王三炼女史、涂尚建先生、王蓓女史等。


编辑推荐

《南浔现象·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研究》是民国浙江史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南浔现象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的切入点不大,告诉我们一个小地方所反映出来的晚清现象


尤其在考证方面非常突出


南浔古镇是令人向往的,所以买了这本书。目前正在阅读中,从看完的前两章来说,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解释江南市镇变迁应该说,还做得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