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太阳社研究

赵新顺 赵新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9出版)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赵新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

赵新顺  

页数:

26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太阳社是提倡“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社团之一。《太阳社研究》把太阳社放置在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文化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特殊的军事政治出版文化环境来考察太阳社聚集在上海的原因,从太阳社的社团策划来考察太阳社在革命文学运动中成功运作的原因,从太阳社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两个方面的成就来梳理太阳社文学书写规范的理论形态,从蒋光慈、钱杏邮、杨邮人、孟超、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等人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翻译等方面的成就考察其文学实践。在研究方法上,《太阳社研究》试图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史料研究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既对太阳社进行整体研究,又对太阳社成员进行个案分析。这是《太阳社研究》的主要立足点。“回到历史现场”的“论从史出”与力避情绪化的学理分析是《太阳社研究》的学术追求。

作者简介

赵新顺,1967年生,河南林州市人。198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中文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鲁迅研究月刊》、《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与人合著《新时期小说论稿》(2006年)。

书籍目录

序言绪论第一章 时势与策划的产物——太阳社的聚合与运作第一节 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一上海租界与左翼文人的关系二1928-1929年华界相对宽松的军事政治环境三1930年前相对自由的文化出版制度第二节 太阳社成员的聚集第三节 太阳社与中共中央的关系第四节 太阳社的文学策划一社团、刊物、书店、丛书的策划二对社团成员工作的策划三寻求中共中央领袖的支持四对社务会议的策划五采用广告策划等方式引导文学阅读第二章 从“革命”文学到革命“文学”——太阳社的文学理论演变轨迹第一节 无产阶级倾向的革命文学一革命文学的无产阶级倾向二作家的阶级化划分三追求读者群体的无产阶级倾向化第二节 新写实主义一从经验出发的理论二受到质疑的新写实主义三新写实主义简述及简评第三节 普罗文学的大众化一普罗文学大众化提出的背景二太阳社成员的“普罗文学大众化”理论第三章 “太阳社式”的文学批评第一节 夹杂意气之争的理论之争一是“无产阶级作家”还是“小资产阶级作家”二革命文学的实践意义第二节 文学手法的学理之争一时代落伍者与“超时代”二“斗争”和“情绪”的意识形态差异三文学批评的环境……第四章 情绪化革命语书言:蒋光慈的小说创作第六章 昭示革命精神的拓荒文学结语:时间开始了参考书目附:“拉普”主要小说作家作品的汉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节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从1927年开始,“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好像受着神秘的力量驱使似的,他们像候鸟一样成群结队、不约而同地离开他们原来的栖居之地向上海迁徙”。参与大迁徙的文化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直接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化中心的南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旷新年是这样解释这次迁徙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动乱不已的中国一个繁荣的孤岛。尤其是帝国主义的租界为白色恐怖统治下的中国的革命作家提供了隐身之地。”很明显,旷新年认为这些文化人来到上海之后的存身之地是上海的租界。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太阳社的春野书店所在的“北四川路”就不在租界地区,而只是越界筑路地区。春野书店“前门为日本租界,后门为中国地界”。1927年9月鲁迅偕许广平来到上海居住的住所及以后多次变更的住所也并不是在租界,他们的常住地址也是越界筑路地区,鲁迅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到租界避居。鲁迅的《且介亭杂文》集的题目已经含蓄地表明自己所居住的地带属于半租界地区,而并不属于租界地区。因此,国内的文化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上海,并在上海居留,从事文学创作,并不是一个“租界”概念所能完全解释得了的。1927-1930年真实的上海被研究者对租界的过度想象遮蔽了。真实的上海有待于进一步认识。


编辑推荐

《太阳社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太阳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