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混血的生长

王德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德领  

页数:

24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80年代翻译政治化,文学政治化被尽力弱化之后,在50至70年代一度被遮蔽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得到彰显,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彰显和影响在中国语境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图景。  西方现代派以及所依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在进入80年代中国思想场域时,不可避免地与国内的思想文化话语产生激烈的摩擦和交锋。西方现代派文学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功地进行了解构,对中国文学进行了重塑,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文学革命。  《混血的生长:20世纪80年代1976-1985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以知识考古学式的现场发掘方式,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放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上,分析这种变化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运作过程,揭示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是怎样参与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变革进程,使创作格局出现了多元化,重绘了中国文学的地形图。

作者简介

王德领,1970年生于山东嘉祥。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博±后,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兰州大学学报》《南方文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当代文坛》《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诗集一部,参与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著作,已出版学术专著《重读八十年代——兼及新世纪文学》等。2010年获北京文联第六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导论一 论题的由来以及研究的意义二 对几个概念的限定第一章 80年代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非理性主义哲学背景第一节 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想根源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界定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译介与接受一 50-70年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译介与接受二 80年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译介与接受热潮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哲学热与80年代思想场域第二章 中国文学语境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第一节 50-70年代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一 文学新秩序中西方现代派的位置二 反面教材:十七年期间对西方现代派的翻译和评论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现代派的激烈排斥第二节 1976-1989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一 1976-1978年对禁区艰难的突破二 1979-1989年对西方现代派的译介三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派译介的特征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第三章 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中的论争第一节 从论争文章统计看论争呈现的几个特点第二节 如何看待这个“陌生而混乱的世界”:论争历程的简要回顾第三节 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发展道路的论争第四节 论争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第四章 1976-1985年中国文学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第一节 现代派接受中的技术主义倾向一 当前创作的焦点是形式问题二 对现代派文学形式的“剥离”三 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偏离与小说文体热第二节 对荒诞存在的反讽式表达一 存在主义觅踪二 “虚无连着虚无”抑或“本体的荒诞”三 影响的焦虑:互文性写作中的文化身份的确认第三节 命名的困惑:80年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余论参考文献后记文学研究与生命的关联(附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20世纪80年代是思想激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启蒙主义、以人本主义哲学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相互纠缠、摩擦,它们之所以能够共处于一个思想场域,在于三者都同样关注的是人的命运,尤其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看待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如何看待现实与人生,乃至于如何进行行动。在思想话语场中,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往往处于一种实际上的支配地位,尤其是在知识青年中,更准确地说是在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中,萨特、尼采等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得到了热烈的回应,、人本主义思潮其实起着重塑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填充他们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价值的空虚感、虚无感的重要作用.客观上说,这也是国家主流话语形态所推动的,所谓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开启了又二次向西方学习的大门,这里面实际上暗含了一种“一边倒”酌逻辑:西方是先进的,中国是落后的,向西方学习是时代妁要求。因此,西方来的知识谱系在80年代是权力话语。虽然,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启蒙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默契”成分,但是,相对于集体、牺牲、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社会主义价值观,“自我设计”、“自由选择”、“他人就是地狱”都是敏感的字眼,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的两极。


编辑推荐

《混血的生长:20世纪80年代(1976-1985)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当代文学中的外国文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迫切地感受到“身份”的焦虑,一直在寻求外国文学资源来建构自身。从苏联文学、第三世界文学到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现代派文学,都曾经作为可资借鉴的“遗产”,对它起过重要的塑造作用。而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则对它成功地进行了解构,使之趋于瓦解,因此,西方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文学的“重塑”作用,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文学革命。在这种解构的背后,其实是思想知识类型已经发生变化的结果。王德领所著的《混血的生长:20世纪80年代(1976-1985)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试图从文学思潮史的角度,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放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上,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场域中,结合中国文学语境,分析这种变化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运作过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混血的生长 PDF格式下载



很喜欢,了解现代派文学应读著作


超好的著作,真正的学术精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