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中国文学论丛(第2辑)

周晓明 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周晓明 编  

页数:

451  

内容概要

  《现代中国文学论丛(第2辑)》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6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从“60年现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反思”、“各种文学类型问题研究的回顾”、“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的重审”等方面,涉及到了60年学术研究一些较重要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许多前沿性问题,对我们研究了解当前学术走向,开阔我们的学术思路会有较多启发。

书籍目录

文学史观反思世纪笔耕迎大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60年概观文学史的知识化传播与“新传统”的塑造当代文学史写作方式的有关思考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中国现代类型文学意识的再评价何谓“中国”,如何“现代”,何为“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关键词解读重论新文学的本土化与民族化问题国家与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特殊性再认识“形式的意识形态”——论新历史主义对“重写文学史”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中的文化意识形态干预问题超越与去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拓展之路——以苏汶研究的遮蔽与缺席为例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异质”空间性的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进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种立场专题研究回顾近30年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回眸30年来大陆的台湾新诗研究中国儿童文学60年发展趋向京派研究的鲁迅背景乡土文学研究的甲子之辩——兼及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历史的学术考察延安文学:大众品格的追求略论话剧研究中的民族化预设问题《史记》式“展示”与《心灵史》式“讲述”——关于纪实文体文学叙事方式的合法性问题论农民工小说矛盾揭示的深刻性新时期文学魔幻写作的两大本土化策略混沌中的困惑——百年现代散文研究之弊及发展走向管见作家作品研究审视当代小说的传统延伸越界的庸众与阿Q的悲剧——《阿Q正传》新解老舍研究60年历史审视心理结构的平衡与颠覆——论陈忠实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论周作人晚年的鲁迅研究略论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创作“高、大、全”英雄形象再认识——兼论当下语境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柳青研究60年——兼论“创业文学”的历史地位走出审美迷思:路遥小说的可阐释性与路遥研究在同一和差异之间——论《祝福》中的两类“重复”略论梁启超诗歌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60年的回顾与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60年国际讨论会”综述

章节摘录

  就此而言,我对撰写一种以审美和艺术鉴赏优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教学中做过较多的思考和探索,现概述如下: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一变再变,从50年代末期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到60-70年代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主线,“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清算“文艺黑线”为主旨,80年代初期以拨乱反正的姿态(主要是为曾经遭受粗暴武断的政治批判的作家作品恢复名誉和文学史的位置)为目标,再到90年代末期以来新一轮的以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反思为机理,大的变化就有多次。这种活跃多变的根源所在,是当代文学与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所致:一方面,当代文学受制于强大的社会力量的制约,无论是曾经长期垄断一切社会资源的政治权威,还是90年代以来暴发狂涨的市场利益驱动,都曾经主导和影响当代文学的生态和走向;另一方面,当代文学要顽强地守护自己,守住文学的底线,守住自己的文学本性,不至于完全沦为政治的或市场的附庸。如同陈晓明所言:“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充满了政治色彩,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内容,以至于它几乎是由政治运动推动向前不断激进地走向极端。但不管如何,它又依然是文学,在政治之外,它还有文学性的东西存留下来。”①进一步而言,这种被奉为“通灵宝玉”的文学性,还反过来作为对政治性和市场化的强大旋流的疏离和谏讽,作为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拓展和对个性精神的张扬,以及对艺术个性的顽强守护和艰辛探索,开创出文学的独特空间。  作为文学的底线和核心的,是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即上述“文学性”,但是,在目前流行的诸多文学史中,却显示出对“文学性”的淡漠和轻视。温儒敏曾经敏锐地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越来越向思想史靠拢,思想史研究和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现代性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占据了主导地位。为此,温儒敏发问:“值得大家思考的是,文学史研究中的‘思想史热’有没有值得反省的问题或倾向?   ……


编辑推荐

  国家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种立场,形式的意识形态,当代小说的传统延伸,柳青研究60年,论周作人晚年的鲁迅研究,在同一和差异之间,略论梁启超诗歌批评的现代转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中国文学论丛(第2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