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
2011-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孔庆茵
219
本书是中国世界秩序研究的又一部最新力作。该著作在世界新秩序建构的国际体系基础方面作了极为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它以国际体系为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对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动力和控制机制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理探讨,并关注冷战结束给这些因素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世界新秩序建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力图对如何建构世界新秩序这一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
孔庆茵(1974.11—),四川内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国际关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在核心期刊及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其中一篇被《国际政治》全文转载。参与编写教材4本,在《战后国际关系专题》一书中任副主编。
序
导论
第一篇 国际体系研究范式
第一章 世界秩序研究的相关探讨
第一节 世界秩序研究的历史探索
第二节 世界秩序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
第二章 国际体系是世界秩序的基础
第一节 国际体系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第二节 国际体系的基础性地位
第三章 国际体系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国际体系理论
第二节 国际体系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篇 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
第四章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第一节 无政府状态的理论假设
第二节 无政府状态与秩序诉求
第五章 国际体系的行为体分析
第一节 结构层次分析
第二节 多种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行为体的多元化趋势
第六章 国际体系的权力分配
第一节 霸权或帝国的单极格局
第二节 两极格局
第三节 多极格局
第三篇 国际体系的动力结构
第七章 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利益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国家利益原则
第二节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动力
第三节 冷战后国家利益的变化
第八章 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权力
第一节 国家与国际权力
第二节 国际体系中的权力
第三节 国际权力与秩序变革
第九章 国际体系动态分析
第一节 国际体系中的相对获益与绝对获益
第二节 国际体系的变革与秩序
第四篇 国际体系的控制机制
第十章 国际体系的制约机制
第一节 力量均衡
第二节 互动规则
第三节 道德评判
第十一章 国际法的约束机制
第一节 国际法的性质
第二节 国际法的功效
第三节 国际法的规制性作用
第十二章 国际组织的协调机制
第一节 国际组织对政治关系的协调
第二节 国际组织对经济关系的协调
第五篇 世界新秩序的理性建构
第十三章 主权国家:世界新秩序建构的基本主体
第一节 世界新秩序建构的主体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
第十四章 多极格局:世界新秩序建构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 冷战后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革
第二节 多极格局与世界新秩序
第十五章 多边协调:世界新秩序建构的机制
第一节 单边主义的困境
第二节 国际机制的协调功能
第十六章 利益和谐:世界新秩序建构的价值基础
第一节 全球化使全人类共同利益更加凸显
第二节 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
第三节 国家间利益的协调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二节国际体系的基础性地位 由于国家是国际体系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因此,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间的排列次序及其对抗与合作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变来看,国际体系对世界秩序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地位。国际体系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以来,在其演变的各个时期都包含着一定形态的世界秩序,并主要通过世界秩序加以反映。从国际体系形成到1917年俄国革命,国际体系表现为资本主义统治体系,包含着殖民统治的世界秩序。1917年到1945年,资本主义与新兴社会主义成为支撑这一时期国际体系的主要力量,殖民统治秩序仍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国际体系,经历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峙与崩溃的演变,殖民统治秩序瓦解,代之以霸权主义、集团政治等为特征的世界秩序。国际体系发展演变到现代,由于旧的国际体系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秩序的不平等性、不合理性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过,由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被广泛接受,国际关系民主化得到发展,再加上众多国家争取新秩序的不懈努力,使得世界秩序的演变呈现出由不平等不合理不断趋向公平合理的规律性发展。 巴利·博赞在《世界秩序:旧与新》-文中认为,世界秩序的概念是和国际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探问世界秩序的时候,就是在询问支配国际体系的特征。世界秩序要求理解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换句话说,了解国际体系的特征是我们探寻世界秩序的前提。①“承认世界秩序的前提是承认世界整体的存在,即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