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中国外交变迁和转型

白云真 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中国社科  

作者:

白云真  

页数:

373  

内容概要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外交变迁和转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以历史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侧重中国外交史、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结合透视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进程与复杂画卷。笔者将给予中国外交以鸟瞰式的理论分析与学术探究,分析中国日益适应和融人世界民族国家体系的历史进程,即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变迁与发展逻辑。意在弥合社会科学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之间的差距,以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行为模式及其根源、对外政策选择等议题,以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外交的进步脉络,寻求对中国外交的整体理解,分析中国外交之道,进而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目标。

作者简介

自云真 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经济学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兼国际政治系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国家战略与和平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已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教学与研究》、《当代亚太》、《太平洋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译文二十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六部。主要从事中国国家与社会变革及其安全与战略的研究;具体研究领域为国际理论与政治思想、当代安全与中国战略、全球发展与公共政策。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二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其分析一国外研究状况二国内研究状况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一研究目的二研究意义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结构安排一研究视角二结构安排第五节 小结第二章 国家-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建构第一节 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一国家与社会概念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第二节 国家-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一国家自主性与外交决策二国家能力与外交政策实施三国家与社会中的主导话语第三节 小结第三章 治世外交第一节 政党-国家权威、自主性与中国外交一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外交二民主集中的外交决策机制三高度的政党-国家自主性与中国外交决策第二节 社会行动、国家能力与中国外交一中国对外政策的社会化二人民团体的外交参与三社会动员与中国外交第三节 治世的话语与中国外交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民族主义三传统观念与历史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第四节 小结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外交决策与实施中的领导地位二中国人民外交与国家外交的双重政策三中国外交决策的高度国家自主性与政策实施的高度社会动员性四革命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主导着中国对外政策第四章 乱世外交第一节 政党-国家权威和自主性的式微与中国外交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二外交决策机制的个人色彩三国家自主性的式微与中国外交决策第二节 极端的社会行动、国家能力与中国外交一中国对外政策的社会化二人民团体外交参与的停滞和恢复三极端的社会与中国外交政策实施四有限的国家能力与曲折的中国外交第三节 激进的革命话语与中国外交一马克思主义的激进话语二革命民族主义的转变三传统话语与中国外交第四节 小结一从挑战国际体系到默认国际体系的转变二从非国家行为体为侧重点到政府间外交为主的转变三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的弱化和中国外交的危机四中国革命外交与务实外交的双重性第五章 开放外交第一节 政党-国家权威和自主性的重塑与中国外交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二民主集中外交决策的完善三政党-国家自主性与中国外交决策第二节 社会行动、国家能力与中国外交一中国对外政策的社会化二民间外交的蓬勃发展三国家能力与中国外交政策实施第三节 务实的话语与中国外交一革命意识形态的淡化二国家民族主义与大众民族主义的分化三历史文化与中国外交第四节 小结一国家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对象二中国外交决策的制度化与政策实施的非动员性三务实的外交观念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四大众民族主义浮现在外交舞台第六章 和谐外交第一节 政党-国家自主性受到的挑战与中国外交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二外交决策制度化的发展三政党-国家自主性与外交决策第二节 社会行动、国家能力与中国外交一中国对外政策的社会化二民间外交的扩展三国家能力与中国外交政策实施第三节 负责任话语与中国外交一新国际主义二民族主义三传统文化历史观念第四节 小结一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涵二民间外交仍是中国外交的有益补充三大国与区域伙伴关系的拓展四社会力量日益参与到外交决策与实施中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一节 基本结论一有效的国家自主性是中国外交决策的关键二必要的国家能力是中国外交实施的基础三极“左”的观念制约着中国和平外交行为四历史文化记忆与现实世界的互动贯穿着中国外交的变迁五国际体系中的战略互动是中国外交的大背景第二节 中国外交的展望一国家外交决策的自主性面临着社会力量的挑战二国家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中国外交的成败三大众民族主义的引导与国家认同的塑造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环节四国家间战略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和平发展政策的前提五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外交将奠定中国外交的国内外社会基础第三节 中国外交研究的议程一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历史实践是中国外交研究的立足点二有效的理论意识是中国外交研究的必要方法三具体案例研究的政策内涵是中国外交研究的重中之重四国家、社会、体系视角的整合是中国外交研究的趋势五话语分析是中国外交研究的新突破点第四节 小结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二,外交部科层制的扩展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层次变化增强了对外交部门的角色、地位与能力提高的诉求,从而导致外交部的组成与规模得到适应性地调整,外交职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在不断变化的挑战性环境的背景下,外交部在诸多层次与领域上实施其适应性战略,这些适应性战略确保了中国外交制度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形成了以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为取向的行动和机制,树立了依法行政的法律权威和制度权威。”②外交部涉外安全事务司把现在各部门处理中国公民在国外遭袭击的职能统一起来。为了适应驻外领事保护的需要,中国由外交部牵头,建立了包括驻外使领馆、驻外机构和代表处相配合、协调的机制,建立了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国外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外交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展,外交制度中的科层制度的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中国外交制度体现了在外交事务管理上对理性、法制的追求,也反映了科层制外交事务管理体系的重建和发展。”③常驻建交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与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构等常驻外交使团的数目和规模也随之不断增长。到目前为止,中国向全世界各国派出的驻外机构达240多个,驻外人员达5600多人。特别是,中国逐渐参与到各种国际组织与地区组织的活动中。外交部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同世界上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设立大使馆163个(除索马里未设馆外,另有驻6个国家大使由我驻邻近国家大使兼任),在40多个国家设有总领馆68个,并在十多个国际组织派驻了代表机构。各类驻外外交机构共250多个。第三,社会团结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外交变迁和转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是中国外交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中国外交变迁和转型 PDF格式下载



诶......pass away什么的,你说惨淡不惨淡~还是听老白讲得比较有意思


这本书内容一般,只是为了应付选修课考试,被白老师要求买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