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隐喻研究

朱全国 朱全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8出版)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朱全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8出版)  

作者:

朱全国  

页数:

32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隐喻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文学隐喻研究》依据人们认识和理解文学活动的逻辑方式:思维→语言→意义,对隐喻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符号偏离与概念隐喻、隐喻的双重想像以及隐喻与陌生化的关系、隐喻与文学表述样式、隐喻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简介

朱全国,男,1974年生,湖北省十堰市人,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和教育部项目各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 引论 第一章同一性与相似性 第一节隐喻与同一性 第二节隐喻与相似性 第二章符号偏离与概念建构 第一节隐喻与符号的偏离 第二节隐喻与概念的建构 第三章双重想象与陌生化 第一节隐喻与双重想象 第二节隐喻与陌生化 第四章意象、象征、神话 第一节隐喻与意象 第二节隐喻与象征 第三节隐喻与神话 第五章语境与意义 第一节隐喻与语境 第二节隐喻与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隐喻与转喻 隐喻的外部定位主要体现在隐喻与转喻的关系上。从文学的角度看,一个很诡异的现象一直存在,即在文学研究中,人们给予隐喻超出其他任何比喻形式的地位,而与隐喻同时相并列的转喻却没有这样幸运。人们在使用转喻一词时多以“毗邻”关系来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对转喻的关注那样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为“毗邻”性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述,并不能说明转喻的整个本质。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人们对于转喻的理解远远不如隐喻,同时研究程度上也远不如隐喻那样深入。更为不利的是,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并不总是从辞典的条目中出发,隐喻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而转喻的理解则往往是借助于辞典的条目的空洞描述。休·伯丁(Hugh Berdin)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他说,“转喻条目的编写来自于所选出来的一小部分的修辞学家,而参考书的编写提纲并没有提供一个明显的原则。”休·伯丁在考查了沃特利(Whately)、普伦明哥(Preminger)、雅格布逊(Jakobson)、亨利(Henry)以及艾布拉姆斯(Abrams)关于转喻的表述后认为,“对于转喻的标准的陈述一定包含着这样一个开始的定义: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这样一个看似标准的定义,正如休·伯丁所认为的那样,实际上并不能说明转喻。从《诗学》和《修辞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大量的这样表述。


编辑推荐

《文学隐喻研究》依据人们认识和理解文学活动的逻辑方式:思维→语言→意义,对隐喻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符号偏离与概念隐喻、隐喻的双重想像以及隐喻与陌生化的关系、隐喻与文学表述样式、隐喻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隐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