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经济学
2007-4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罗敏
354
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热烈且争议较多的话题。一般来说,对本土化的张扬,通常产生于过度国际化的语境,是从浪漫回到现实。近期不少学者关于经济学研究本土化的强调和主张,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大学教研、经济实践领域套用过度的反省。关于此话题,中国国防经济学则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国防经济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既缺乏以普遍的国际化为依托的本土化,也缺乏以厚重的本土化为基础的国际化,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发育不足。可以说,中国国防经济学缺乏像中国经济学界讨论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的相同语境。 作为一门本土化学问,国际化对于中国国防经济学是一个过分敏感的字眼,于是,“研究转型”成了国际化的另一种说法。在《中国国防经济学:2005》的引言中,姜鲁鸣教授直接谈到了转型这一话题。2006年的年刊由我任执行主编,循着上一期的话题,我想直入主题,谈谈中国国防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不过,和姜鲁鸣的视角略有不同,我更加看重和强调国防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地,当然,我所说的本土化,必须以扎实普遍的国际化为依托和前提。
1.代前言:中国国防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2.外部掠夺下的过房开支与经济增长3.弹性视角下不同国家国防支出关系的“双寡头模型”特征分析4.中国国防费均衡水平及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5.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国防支出战略的选择:一个数理模型俄分析与模拟6.中国国防支出决定因素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1978~2003年)7.国家安全、国防支出与中国的经济增长8.战争形态与军队激励:基于委托代理框架的分析9.对军事人力资本流失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关于改革军官服役制度的经济学思考10.基于效率的国防人力资本产权分析11.军工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分形研究12.装备激励性规制定价研究13.物资动员政策效果的数量分析14.战争经济成本评估: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15.“增值型国防”抑或“消耗型国防”?——新时期国防战略转型与国防经济思想大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