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诗词小札

蒋述卓 中国青年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中国青年  

作者:

蒋述卓  

页数:

349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历史长廊中,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人民大众对优秀诗词也有着特别的钟爱,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人民大众从来就有读诗诵诗作诗的文化习俗与传统。中华古典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它在21世纪我国人民实现伟大的文化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做好中华古典诗词欣赏的普及工作,让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言辞和隽永的美学意味进一步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并融入到文化血脉当中去,是我们知识分子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实践的。因此,当《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邀请我主持《诗词小札》这一栏目时,虽然我担负着繁重的高校管理工作,并还有一些教学科研任务,但想到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我便欣然接受了。  在写作这些诗词欣赏的文章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要去揭示诗词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比如诗词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生命意识、历史意识、爱国爱家爱亲人挚友的仁爱胸襟、亲近自然与自然合一的和谐观念以及宗教的终极思考和超越情怀,等等。其次,我很注意去挖掘诗词中文学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与美学意义,并揭示它们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还注意去追寻这些文学意象的传承关系,力图使读者能感性地触摸到文化传统的血脉起伏。当然,作为赏析性的文字,我努力尝试着用美文去写,让读者在赏心悦目的文字旅行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对于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也尽量去作简要精当的描述,让读者能体会到艺术创作的美学奥秘。作为e时代的赏析者,我还努力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对古典诗词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使古诗新读能读出点现代性的思考来。为了表示中华诗词传统的源远流长以及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传承,我还选择了一些现当代诗歌来作赏析,虽然其中的一些诗受西方的影响很大,但依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们的里面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在流动,有的作者还努力尝试着在中西文学精神的结合中去探索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  至于所选的篇目为什么有的较为大众熟悉,有的还被选入中学的语文教材之中,而大部分则比较陌生,这完全出于我的个人喜好。重读经典的诗能读出与人不同的意味,自然需要比人有不同的体悟,而对尚陌生的诗加以推介也多少要有点走险和独具只眼的功力。我并不企望我所做的工作被后人视为是什么经典,我只是将它当做我能享受愉快、寄托心情、安放精神的田园。所以,当我在工作之余,伏案于青灯之下,一笔笔写出(不是用电脑打出)这一篇篇短文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安宁、阳光和快乐。写作这些文字历时两年有余,这期间我经历过人生的重大磨砺和考验,遭遇了从未感受过的世道险恶和人心叵测,内中的几许篇章曾寄放过我的情思,也给予我莫大的人生启示与精神慰藉,让我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词吟诵中心境豁然开朗,从而迈过坎坷,迎来生命中又一程艳丽的阳光。  感谢《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并与读者交流的机会。起初,我还是感到压力很大的,因为每周要发一篇文章,还要求持续一年以上,我很担心能否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好在该栏目很快获得读者的认同和喜爱,有的读者还写信到编辑部给予鼓励并提出建议,这更促使我非得下功夫将其写好不可。在这本小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衷心感谢《羊城晚报》的何龙先生、黄咏梅女士,有他们当初的选择才有我可以展示这些文字的可能。还有《花地》的责编芮灿庭先生,我的每篇文字都经过他的核对、修改,有时为了一个典故、一句原文和个别的笔误,他还仔细地去查对版本和工具书,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汗颜。漫画家邝飚先生为我的每篇短文都配上了精美的图画,使之在发表时增色不少,更易为群众接受与喜爱。还有热心的读者,广州市番禺区的何永沂先生与深圳市的宁源声先生,他们都来信向我指出过其中一篇文章的某点错误,这些都令我感动。因此,这些文章得以完成,完全是读者、编辑以及亲人关爱和支持的结果。还要提到的是,这些文章的形成,也与我在大学时候就受到刘逸生先生《唐诗小札》的影响相关。记得那时每逢傍晚我经常与三两学友漫步于校园外的草坡之上,口里背的是唐诗,手里拿的就是刘先生的书。  《诗词小札》栏目开办以来,不少读者写信到《花地》编辑部要求尽快结集出版,许多好友也催促我尽早送书给他们一睹为快,广东的几家出版社也都向我发出了出书的邀请。在一次广东省作家协会的聚会上,作家伊始则极力向我推荐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骆军先生。于是,我利用赴京开会的机会拜会了骆军先生,两相攀谈,一见如故。当我从中青社专门招待作者的茶室里出来的时候,我已决定将此书交给中青社去出版了。  做这样看似普及但却并非简单的工作,它得调动起你全部的学识和素养,这在我确实还是一种尝试,然而,“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其间可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就如易中天、于丹们所做的文化普及工作虽然深得观众与读者喜爱,但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纰漏与错误一样。但文化普及工作做总比不做好,我努力了,也尽力了,至于它是否令人满意,那就只有交给读者去评议了。

内容概要

  《诗词小札》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如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

作者简介

  蒋述卓,1955年生。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出版《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山水美与宗教》、《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汇编·文气编》、《宋代文艺理论集成》(合著)、《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合著)、《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著)等著作,主编有“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含蓄深情朦胧意象——读《诗经·秦风·蒹葭》怀人思归一往情深——读《诗经·周南·卷耳》热烈的气氛美好的祝愿——读《诗经·周南·桃夭》永久的承诺不变的情怀——读《诗经·邶风·击鼓》叹鸿雁悲鸣哀民生多艰——读《诗经·小雅·鸿雁》宴饮雅集和穆典雅——读《诗经·小雅·鹿鸣》骚音铮铮民族之魂——读屈原《橘颈》大业未成求贤若渴——读曹操《短歌行》旷妇闺思倾情倾声——读曹丕《燕歌行》其一游侠雄姿视死如归——读曹植《白马篇》境界高远知音难再——读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第十四首生存时的无奈乱世中的挣扎——读阮籍《咏怀诗》其八寒士心声独特魅力——读左思《咏史诗》其二深林寻隐士山水有清音——读左思《招隐诗》其一匡扶国室悲壮曲长——读刘琨《扶风歌》山林隐遁遗世傲俗——读郭璞《游仙诗》第一首平淡自然寄托深远——读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既耕且读 吾爱吾庐——读陶渊明《读山海经》第一首喜登孤屿蕴含真情——读谢灵运《登江中孤屿》悲歌争命运宽解心底愁——读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圆美清丽 韵调悠扬——读谢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借典喻世 苍凉沉雄——读庾信《拟咏怀》第十一首动静交错 幽景独显——读王籍《入若耶溪》清新雄健 冠古启新——读杜审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隐者之唱 智者之思——读王维《酬张少府》物感心合 体验寂静——读刘方平《月夜》遐思飘逸人月相得——读李白《把酒问月》孤舟老泪忧世伤时——读杜甫《秋兴》八首之第一首柴门透温暖风雪见真情——读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情似青山重心如玉壶冰——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山川依旧历史无情——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枯荷雨声幽寂清美——读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关山闻笛壮阔开朗——读高适《塞上听吹笛》追至云深处莫恐雨沾衣——读张旭《山中留客》苦闷之象征自由之追寻——读李贺《梦天》真挚邀请清雅情趣——读白居易《闻刘十九》美在新生美在发现——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中年感慨人生反省——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幽竹清朗真情永在——读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情韵悠长境界优美——读桂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流水无名常年自清——读储光羲《咏山泉》纯情至爱知恩图报——读孟郊《游子吟》孤高淡泊绝俗清寂——读柳宗元《渔翁》诗意浓郁空灵清迥——读张继《枫桥夜泊》心灵契合浑然天成——读无名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梧桐夜雨点滴入心——读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江南魅力故园情怀——读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征鸿寄意谁与凭栏——读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芳草斜阳外酒人相思泪——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章节摘录

  含蓄深情朦胧意象——读《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则为流传于民间的民歌,由采风得来。  《蒹葭》一诗,描写秋天的一个霜露未干的早晨,主人公到初生而茂密的芦苇的河边去追寻“伊人”(意中人)的情景。在此诗中,主人公上下求索,往河的上游走,沿河的下游行,虽然不畏道路崎岖险碍,又远又长,但就是见不到他的意中人。“伊人”说是在水一方,但追寻她时,她总是仿佛在远离岸边的水中央的小洲上。诗通过描写青青的芦苇、笼罩于芦苇之上的自露和河边的霜气,创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非常得体地烘托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无限怅惘之情。诗分三段,反复咏唱,更是将这种爱慕深情和惋惜之感弥散开去。联想到《诗经》的开篇《关雎》里主人公求窈窕淑女不得时辗转反侧,睡梦中也念念不忘的情感,甚感古代民歌中男女间爱情的一往情深。  《蒹葭》一诗含蓄朦胧,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它创造的“蒹葭”和“伊人”意象,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文学图式和母题。“秋水伊人”不仅成为文学典故,而且常被后人翻新运用。曹植所作的《洛神赋》正是这种对梦中情人可望不可即故事的翻版。后人还有词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僬悴。”由贺绿汀作词作曲的电影插曲《秋水伊人》到现在也还被人念及并传唱。  想当年《蒹葭》一诗正是在民间传唱的流行歌曲,就如现在传唱于民间的爱情流行曲一样。不过,现在的爱情流行曲情景交融与含蓄的不多,有的歌曲更多的是直白的情欲表露,或者是像“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式的功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诗词小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