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命根

李冉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

李冉  

页数:

267  

前言

几百年前,有一个叫李果的人,从山西省洪洞县逃荒到鲁北平原,在黄河下游的岸边,搭起窝棚,打鱼,垦荒。后来他与另一逃荒人家的女儿结了婚,生下了两个儿子。李果朴实憨厚,周围来逃荒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有的就把窝棚扎在李果住的窝棚周围。人多力量大,窝棚慢慢地换成了土坯房。住的人家多了,形成了小小的村落,村里的人外出,有人就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村里的人说,是李果住的那个地方,时间长了,村里人就习惯把村子叫成李果村了。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村子的名字没有变,仍然叫李果村。村子隶属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唐代时叫招安县,可能是因为东临渤海属于边防疆域的缘故吧。在后金时代更名为沾化县,具体沾化的含义,考证很多,说法最多的是“复沾圣化”。李果村的村子很小,以前不出名,现在也不出名,也许以后会出名吧。而李果村周围有很多地方是有名的。从李果村往东走四十里地的河口区义和镇,在1939年5月29日,日本侵略军及伪军千余入“扫荡”义和庄一带,日伪军在义和庄进行血腥屠杀,有200多名无辜群众惨遭杀害,制造了“义和庄惨案”。从李果村往西南方向走八十里路,有一个叫杨柳雪的村子曾经在1971年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树立为“棉区的一面红旗”,杨柳雪村的杨秉利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与沾化县同属于滨州市的邹平县,1931年至1937年,被称为“中国文人的一面镜子”的梁漱溟在这里开展了民国乡村建设实验,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在沾化县东南方向八十多里地的东营市广饶县刘集村,在1975年发现了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当时发行量仅为1000本,这是目前发现的这本小册子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版本。

内容概要

  《命根:三十年记忆(1978-2008)》作者用3年的时间,立足黄河三角洲和齐鲁大地,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变化为着眼点,通过这30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从黄河三角洲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而的变化,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探索改革开放中相丞待解决的问题,用30年的记忆展望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

李冉,70年代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在黄河三角洲的酒店餐饮业、房地产开发、IT信息产业、农业开发、有色金属制造等行业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获得了全国创争活动培训师资格,从事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等工作,是改革开放30年的亲历者和受益者。现为山东省东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营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

书籍目录

前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生之“命根”第一章 四舍院第二章 生产队第三章 吃票第四章 打工第五章 现代化第六章 与时俱进后记

章节摘录

听了一段我所喜欢听的吕剧后,高音喇叭里传来有人讲话声,听声音不是本地人,但讲的话肯定不错,经常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因为听不明白那人的讲话,我就把被窝窝拉拉蒙头再睡一会儿懒洋洋的觉。在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在说,三队要分地瓜,五队要分胡萝卜,我立刻急匆匆爬起来,蹬上棉鞋,早饭也不吃,就向大人要上布袋子,跑着奔向生产队队部。尽管那高音喇叭里的吕剧很好听,但生产队队部要分地瓜和胡萝卜却是我最企盼的。但,生产队队部的地瓜总也不够分,我拿的口袋总也装不满,瞪着眼睛瞅着生产队的地瓜窖,看看有没有缺口,晚上可以偷偷爬进去想装多少就装多少。想进地瓜窖装地瓜的梦想总也实现不了,晚上生产队队部有人值班站岗。等过了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没有人站岗了,地瓜窖也空了,找半天才能找到瓜头瓜脑,都已经长出了瓜苗苗,捡起来揣在怀里,在自己家的后院挖个坑栽下,一天三遍地浇水,盼望能长出个大地瓜。生产队里的地瓜是在村外不远的几块沙土地里种的。深秋,队里的社员套上两头大犍子歪歪斜斜地拉着耠子耠地,翻出的一小块块地瓜被小伙伴们争抢,抢到的在衣袖上擦擦然后吃下肚,没有抢到的难免为了一小块块地瓜打起来。生产队队部的地瓜不够分,在离家十几里路的公社粮站有。漫长艰难的春天,大人就和邻居家几人一起推上小推车,怀里揣上一个小本本,去那粮站打粮食。打回来的主要是地瓜,即使有时候打回来的是玉米,可玉米粒上竟有很多虫眼眼。从粮站打的地瓜和生产队分的不一样,生产队分的地瓜是鲜的,用刀子一块块地割下来,放到嘴里,清脆脆好吃,地瓜糊沾满嘴,而从公社粮站打来的地瓜是干的,而且是一片片,放到嘴里要用力嚼,吃过几片地瓜干后,后槽牙总感觉不舒服。我经常把硬硬的地瓜干装在衣兜兜里当零食,饿的时候拿出来充饥。衣兜兜里经常装着地瓜干,和邻居几个玩伴就跑到那个神圣的四合院。高音喇叭仍然在不停地发出有人讲话的声音,声音仍是外地口音,我仍然听不明白,但村里很多人却听得认真,把家里的小板凳搬来,坐在那个四合院里用心地听着。在那个四合院的北屋门口摆放着一张桌子,桌子后坐着一人,正用笔在纸上记录着高音喇叭里那人的讲话。做记录的人我和玩伴暗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大金牙”,因为村里很多人的牙是白的或黄的,而他的牙有几颗竟是金的,又因为他经常把我们赶出那个热闹的大院,我们就直呼他的外号“大金牙”了。“大金牙”走路远远地就能听到,他屁股上挂着那个大院子里所有的钥匙,他个矮且屁股大,走起路来,钥匙碰着屁股,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在那个院子里,我们怕他,怕他把我们赶出那个大院子看不到热闹。但村里的人见了他,都是很热情,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长长短短地问这问那。后来知道他是村大队的会计,他手里还拿着村里的公章,如果村里有人出远门,给刚生的孩子报户口,年轻人领结婚证开介绍信,给村里想去武装部报名参军的年轻人开证明信等等,都需要他亲自盖章。“大金牙”是不用去生产队下地劳动的,他每天差不多都会准时到那个四合院打开厚重的大木门到他的办公室上班。我喜欢的挂在高高的竹竿上的高音喇叭就他一人负责,他抽上两口烟卷,再打开那台大收音机,放段《王汉喜借年》或《李二嫂改嫁》后,就通过高音喇叭把前一天晚上村里负责人决定的通知内容下发给全村,通知的内容是什么“抓革命,促生产”和“农业学大寨”等等,我和玩伴们听不明白他在高音大喇叭里说的话,就挽起棉裤腿,左手扯起右腿的棉裤角放在左腿的大腿根上抵拐,小华个子比我高,我抵不过他,但,我也不服输,我就用双手推他,他一不小心就蹲在地上,他爬起来就追我,我个子虽没有小华高,可我跑的却比他快,围着四合院跑了三圈后,他没有追上我,他就和柱子他们玩“打鸟”了,只见小华如马步般蹲在地上,右手拿着一根短棍对准了放在地上的两头尖尖的木棍“鸟”,那“鸟”从地上弹起来,突然只见小华把手中的木棍抡起来,“啪”的一声,那小木棍棍做成的“鸟”被小华打了出去,又听到“啪”的一声响,那两头尖尖的木棍“鸟”竟打在了四合院北屋的窗户上,那北屋里可是坐着村大队的会计“大金牙”呀,小华他们见闯了祸,就撒腿跑走了,那木鸟不是我打的,我一点都不害怕,仍然照常在四合院里玩,过了一段时间,见那北屋里没有动静,我悄悄地走到窗户跟前白捡了一个榆木“鸟”,我心里非常高兴。那北屋里没有动静,我也很纳闷,我就踩着墙根的砖头,双手把住窗户台,穿过窗户棂子往里看,只见大队会计“大金牙”正摆弄桌子上的一个大盒子,他那桌子上经常放着厚厚的一个大盒子,盒子里是一些小小的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人名和出生年月,他经常翻一翻那个大盒子,如果他把村里某个人的卡片拿出来放到桌子的一个抽屉里,就说明这个人死了,销户口了。如果他从桌子的另一个抽屉里拿出一个新的卡片,再写上名字和年月日,就说明村里有人家刚添了小孩,上户口了。后来,我和玩伴经常把着那北屋的窗户棂子往里瞅,经常看到他把那个大盒子里的卡片拿出拿进,但后来发现他翻动那个大盒子时放进新卡的次数少了,听村里人说,实行什么计划生育了,生孩子是要受限制的。至于啥叫计划生育我和玩伴也不明白,但,我们还是帮着大队会计“大金牙”干点活,因为他在那个热闹的四合院里有很大的权力,我和玩伴也讨好他,经常帮他搬桌子,扫院子,他也就不再赶我们出那个四合院了,村里人在那个大院子里开的很多会议和搞的很多活动我们就有机会参加了。一年春天,生产队的社员们都集中在那个大院子里,有一人穿了用花花绿绿的纸做的衣服,头上戴着用纸做的高高的尖尖的帽子,村里很多人都围着他喊口号,表情严肃,振奋,有人还举起手中的小红旗,喊着我听不明白的口号,场面热闹得很。我就和玩伴在大人们的空隙中钻来钻去捉迷藏。等生产队的社员们都离开那个大院子后,我们就帮着“大金牙”打扫院落,我好奇地问他,那个穿纸衣服戴高帽子的人是谁,他严肃地说,他是“孔老二”!我又不解地问,“孑L老二”是谁?他不耐烦地说,小孩子家不懂,快扫地干活,他没有告诉我“孔老二”是谁。帮“大金牙”干完活后,我和玩伴就开始琢磨,我们村子的西邻有两个村子,一个叫西孔村,一个叫东孔村,那两个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孔,那时候我们李果村经常为了土地边界的事情和东孔村闹纠纷,我们就猜,“孔老二”肯定就是东孔村里姓孔的在家排行老二的家伙,因为他和我们村里闹土地纠纷,我们村里的大队书记就让村里的人穿上纸衣服,打扮成那个东孔村在家排行老二的家伙的模样,让我们全村的人斗他,解恨!

后记

生产队、实现四个现代化、包产到户、小岗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户、万元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才是硬道理;接班、顶班、民办教师、小中专、大中专、高考、包分配、扩招、委培、农转非;乡镇企业、国营企业、铁饭碗、股份制、临时工、合同工、优化组合、减员增效、下岗、砸烂“铁饭碗”;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南行讲话、三个有利于;商业局、物资局、下海、倒爷、自谋职业、双向选择、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与时俱进。老板、大哥大、BP机、手机、小姐、二奶、打工、民工、打工仔、打工妹、打工潮,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非转农、新农村、走进新时代、科学发展观、……以上这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曾经出现过的特定的词语,是30年记忆的一部分符号,在开始的时候,我的确感到很茫然失措,我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如果写到现在那可是跨越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的今天,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跨度30多年,很多的记忆是模糊的,很多的记忆是纯个人的,能写出来让别人认可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呢,我自己都不能肯定。于是,我从我老家村里那个四合院起笔,虽然全国的四合院多的无法统计,但我记忆中的村里那个四合院是全国唯一的,四合院里的人也是唯一的,四合院里发生的往事很多,那个四合院是全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编辑推荐

《命根:三十年记忆(1978-2008)》内容包括生产队、包产到户、小岗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户、万元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接班、民办教师、高考、包分配、扩招、、委培、农转非、乡镇企业、国营企业、铁饭碗、股份制、临时工、合同工、优化组合、减员增效、下岗、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南行讲话、下海、倒爷、自谋职业、双向选择、与时俱进、老板、大哥大、BP机、手机、民工、打工仔、打工妹、打工潮、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非转农、新农村、科学发展观……重温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里曾经出现过的特定词汇和语句,让我们一起探索民生之“命根”,感知未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命根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