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旅瞬间-戴占军摄影随笔集
2008-6
工人出版社
戴占军
261
80000
无
戴占军的摄影,并不以技巧见长,而更多的是靠内蕴的思想、细致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独特视角以及感情的张力来感染人。 从题材上看,收在本集中的照片,主要是分为风光摄影、人物摄影、建筑及静物摄影等几类。无论是哪一种题材,我们都能明确地领悟到照片的主题内涵,从中看出作者所要抒发、传递的思想情绪和精神意识。这种鲜明的主观色彩,形成了照片中的灵魂,使照片在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还具备了感情和主题的支撑点,因而也就具有了更强烈的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在这个时候,摄影技巧方面的东西,比如光与影的运用、画面的构图、前后景的匹配烘托等等,已经退而居其次,审美主体已经感觉不到技巧的存在,而更多地是体味由画面和照片标题所共同生成的思想感情的意蕴。
戴占军,笔名闻烽、冠缨、战君等,新由释迦有圆大师赐名中荣。1957年出生。197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新闻、出版、文学、影视等工作,现为中国质量报副总编,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主要著述及作品有:长篇小说《
第一卷 西藏拉风 圣城拉萨 晴雪米拉山 尼洋两岸 色季拉撷翠 写意巴松措 雅砻的色彩 羊湖风姿 江孜菜花谣 采风日喀则 走向珠穆朗玛 英雄盖世霸王山 纳木措之蓝 羌塘抒怀 高原表情 天路诗画第二卷 坝上纵情 秋林长卷 晨光暮色 融入榆木川第三卷 伦敦审美 都市掠影 风景中的历史 伦敦的面孔 塔桥晨雾 走进牛津第四卷 古村光影后记
插图:第一卷 西藏拉风圣城拉萨“圣城?圣城……”“圣城”俩字儿怎么写来着?!我捧着采访本发呆,像一头被扣在木桶里的鹅。突然会忘记最常用的字,不能很快理解别人的话,有事的时候丢三落四——这是我进藏后高原反应的最初症状。“别急别急,我们这儿的人反应都慢,忘性比你大多了。”西藏质监局的马局长安慰我,“要不,你吸点儿氧?”
2OO7年六七月间,我去西藏专题采访援藏工作,“副业”是拍摄了近万张照片。回京整理后感觉还行,于是拿到几家报刊发表。单位两个热心的姑娘,还帮我制作了展板,挂在楼道里。没想到竞获好评,许多同志上门讨照片,说“老戴你还玩摄影呐”!其实我不是“一夜走红”的那种。对“照相”的喜爱始自中学时代,伴着文学兴趣同时而来,比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历史还长。当时我一要好的同学,家里有一套老掉矛的苏联设备。我们常找辙从他家长那里骗出胶卷,拍完后就拿被子捂上窗户摸黑冲印。看着相纸在药液里一点点浮出黑白影像,感觉特别好玩。那时没有彩片一说,就找来顿料自己上色,人物全是“红二团”。我虽然从没学过摄影,也没干过摄影职业,但出于办报纸、杂志的需要,外出时总是要随身携带相机的,所以片子还是发表了不少。和许多业余玩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很方便地给自己的“玩”,找到“正经”的出口,印在纸上见诸公众。这极大地剌激了我的积极性,并渐渐在“玩”中摸出些门道。尤其是我酷爱艺术,在新闻圈里敢称“艺术多面手”,曹是大嚼文学、美学、艺术哲学的饕餮,特别是早年学习过中国绘画,跳过芭蕾,练过武术,当过指挥,唱过歌,出演或编导过话剧、电视剧、专题片等等,还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十几本著作。这些积累,弥补了我在摄影技艺上的不足,敢在专业圈里拿出“屎壳郎趴铁轨”的劲头来。
《长旅瞬间》是本摄影随笔集。“我一生的价值观是,上帝给了我一双眼睛,我要尽可能的去多看——看别人想看却不能看到的东西,看别有常看却没看到的东西。而相机镜头,不过是我视野的延伸或放大,是那些让我感动的瞬间得以思想化的工具。”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