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
2008-10
工人出版社
闻雨
220
210000
无
高官写官场高处的故事 《高处》是“闻雨官场系列长篇小说”的开篇之作,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闻雨在官场高处工作生活多年,曾经担任省委书记秘书、县长、国家级开发区负责人,如今依然身在仕途,任职于一沿海城市人民政府。 作者坦言,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官场小说,所描写的人和事过于脸谱化、公式化,脱离了官场生活的真实。本书虽然没有血雨腥风、赤裸裸的权力角逐场面描写,没有刻意编造俗套的权色交易故事,但是,却通过省委书记彭蚬耕与省长成远方——-两位“封疆大吏”日常工作生活中不为普通人知悉的内幕,在不露声色中进行的权力搏弈、政治智慧的交量角逐,展现了官场高处的残酷与悲壮! 《高处》是部“日记体”小说。作者将自己担任省委书记秘书期间所记的私人日记,经过整理加工后公开发表。真实披露了官场高处游戏规则,政界权力斗争风云际会。是作者一段特殊的亲身经历,一段非同一般人的生活轨迹。 在某省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彭蚬耕因医疗事故生命垂危,紧急赴京治疗。省长成远方趁机布局,期待彭蚬耕书记不治后实现主政一省的夙愿。而省委书记彭蚬耕身在病榻,却依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不动声色中,将省长成远方多年建立、经营的体系和势力不断瓦解。 彭蚬耕书记心系百姓,踏实而不失睿智;成远方省长好大喜功、性格坚毅,颇有封疆大吏之风范。两人思路不同,性格各异,矛盾尖锐。 作品从彭蚬耕书记秘书闻雨的眼里,展现出省委高层领导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利益冲突,展现出各种不同性格、背景、人格的官员们那看似风光,实则风雨飘摇、惊涛骇浪的仕途,和他们那鲜为人知的,不同于普通人的情感追求。 在深入农村调研中、在下岗职工群体上访事件中、在省级领导班子调整过程中、在县级市级领导与省级领导盘根错节的关系中,展现的是不平凡的官场,袒露的是不同寻常的情感纠葛,表现的是官场高处别样的酸甜苦辣…… 高官写官场高处人和事,别具一格,更加真实,更有震撼力!高处不胜寒! 作者闻雨恳求读者朋友谅解:因为仍然居于要位,身份比较敏感,不便和亲爱的读者见面。很遗憾,也很无奈。只能让自己的小说,和读者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西部某省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彭蚬耕因医疗事故生命垂危,紧急赴京治疗。省长成远方趁机布局,期待彭蚬耕书记不治后实现主政一省的夙愿。省委书记彭蚬耕身在病榻,却依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不动声色中,省长成远方多年建立和经营的体系和势力被不断瓦解。 彭蚬耕书记心系百姓,踏实而不失睿智;成远方省长好大喜功、性格坚毅,颇有封疆大吏之风范。两人思路不同,性格各异,矛盾尖锐。 作品从彭蚬耕书记秘书闻雨的眼里,展现出省委高层领导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利益冲突,展现出各种不同性格、背景、人格的官员们那看似风光,实则风雨飘摇、惊涛骇浪的仕途,和他们那鲜为人知的,不同于普通人的情感追求。 在深入农村调研中、在下岗职工群体上访事件中、在省级领导班子调整过程中、在县级市级领导与省级领导盘根错节的关系中;展现的是不平凡的官场,袒露的是不同寻常的情感纠葛,表现出官场高处别样的酸甜苦辣…… 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一段特殊生活轨迹,真实而耐人寻味。
闻雨,男,上世纪60年代的辽宁人。出生于鸭绿江畔、黄海岸边。研究生毕业。曾在官场高处多年,如今依然身在仕途。
高中毕业即出版两部中篇小说,后因置身政界辍笔。如今,描写独特仕途人生的几部长篇小说已陆续完稿,将先后与读者见面。
苏风有着传奇的人生。她参加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那支历尽千难万险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红军之一。后来,苏风担任过抗日联军西北支队的司令员,是一位名震天下的双枪老太婆。建国后,苏风一直担任西北省的领导,官至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几年前,她才从中共西北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她在西北省乃至全国的影响都很大,有许多老部下,如今仍在省里各级领导岗位以及中央领导机关,担任着重要领导职务。 多年以来,在西北省官场,从来没有人敢轻视这位老人的存在。 苏风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被喻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至今,她的众多动人故事仍在流传。她的丈夫当年是西北支队的政委,一位英俊小生。解放战争时期,在一次激烈战斗中,由于政委的指挥失误,致使部队在祁连山中被马家军铁壁合围,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此时从外地赶回救援的苏风,拔枪枪毙了刚愎自用的政委丈夫,率部队杀出了重围,挽救了西北支队。 从此,苏风老人再也没有结婚。她没有子女,也没有听说她有什么亲属。对这样一位清正刚直的共产党女干部,女英雄,我是从心里十分敬重的。 左瞅瞅,右看看,见大家都默不作声,苏风不满意了,问大家都在干什么,是不是在等着报丧。 说实话,苏风的话说得挺重,也不怎么好听。大家的表情都很尴尬,但是,没有人敢吱声。 苏风见大家没有什么反应,立刻气不打一处来,嗓门也提高了,斥责道:“我看你们个个是心怀鬼胎,幸灾乐祸。说不定,你们是急着抢班夺权吧?” 苏风的态度,令我的心里为之一震。她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感情却是真挚的。在西北省,也只有她能够这样说话。我的心里顿时闪过了一道吉祥的光芒。这位老人的到来,彭蚬耕书记一定有救了。如同全家人面对危难,莫衷一是之际,一家之主终于出现了。 我心里很是纳闷。凌晨三点多了,又是谁惊动了苏风大姐呢?是成远方省长吗?不可能。因为,成远方省长虽然天不怕、地不怕,却始终打怵和苏风接触。我能够看得出来,成远方省长对待苏风,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再说,他和彭蚬耕书记又有矛盾。目前的形势十分微妙,他不会无事生非,引火烧身,自讨苦吃的。是其他几位副书记吗?我觉得也不像。向苏风报告彭蚬耕书记的病情,请这位老佛爷在不同寻常的关键时刻出场,挽救彭蚬耕书记的性命以及可能出现的政局危机,是要承担一定政治风险的。原因是,这一谋划虽然可能出奇制胜,但是,如果走漏了风声,便使自己的倾向暴露无遗。或者说,等于直白地表示,自己和彭蚬耕书记同属于一个阵营。如果彭蚬耕书记能够很快康复,仍然主政西北省,倒是件好事。可是,如果一旦出现意外呢?那样以来,自己的身躯便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对手的枪口下,下场的难以预料是可想而知的。职务达到这一层次的人物,是不可能弱智到如此地步的,轻易不会冒这样的风险,做出这样的无谓牺牲。目前,上策是按兵不动,明哲保身。再说,省内医术最高的医生,最好的医疗设备,正在有序展开的抢救治疗,一切的一切都在正常进行中,谁也没有理由节外生枝,自找麻烦。我这样的分析,也许有失偏颇。那么,这一神秘人物到底是谁呢?我想,极有可能是省委秘书长马良玉。身为彭蚬耕书记十分倚重的重臣,马良玉谋略过人,城府很深。虽然没有直接的表白,但我能看得出来,他对彭蚬耕书记感情比较深,也很忠诚。只有他,最有可能在危难之际,采取非常措施,以求力挽狂澜。可是,我发现,此刻的马良玉,神态出奇的平和,默默地躲在人群的后面,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他的平静,让我的判断失去了依据。 在领导和医护人员的簇拥下,苏风走进了病房。彭蚬耕书记的病床边,立刻围满了人。 此时的彭蚬耕书记一动也不能动。因为,他的身上插着几根管子,身体的周围也摆放着冰块。 说句心里话,在病人的身体周围摆放冰块,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如果是一具死尸,摆放冰块降温防腐是很正常的。可是,彭蚬耕书记神志清楚,又是堂堂的省委书记,躺在冰块之中,确实让人感觉不舒服。 苏风皱起了眉头。显然,她也对在彭蚬耕书记身体周围摆放冰块感到不满。 主治医生向苏风解释,彭蚬耕书记的体温怎么也降不下来,我们只能采用这种物理降温法试试。 如果是一位领导干部这样回答,依苏风的脾气,她肯定要怒斥一番的。但是,她没有与医生计较。她用目光在人丛中寻找着,寻找着成远方省长。 见苏风在寻找自己,成远方省长主动挤了过来。站在苏风面前,他有些胆怯地轻声说:“大姐,我在这里。” 苏风仔细看了看成远方省长,恨铁不成钢地摇了摇头,遗憾地叹了口气,说:“省长大人,说说,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在做什么?” 成远方省长回答,医学专家们一边在紧张抢救,一边在研究治疗方案。 苏风急切地问成远方省长,医生们到底找没找到有效的治疗办法,彭蚬耕书记究竟有没有生命危险。 成远方省长只好如实回答,医疗专家还在研究病情,研究讨论治疗方案。 对于成远方省长的回答,苏风显然不满意。她问成远方省长,彭蚬耕书记的病情,向中央报告过没有。成远方省长摇了摇头。 苏风喘了几口气,大声说:“给我拿把椅子来,你们这些人呀,怎么这么不长眼神呢?我累了。” 很快,省委副书记王大法把一把椅子放到苏风身边。她坐了下来,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议,马上在彭蚬耕书记的病房里,召开省委紧急常委会,研究省委书记彭蚬耕的治疗问题。还说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列席省委常委会! 见此情景,彭蚬耕书记叫了一声“大姐”,努了努力,想抬起身子,但是没有成功。 苏风摆了摆手,示意彭蚬耕书记不要动。然后,她提高嗓门说:“我建议,立即将彭蚬耕同志的病情向中央报告,请求中央安排彭蚬耕同志去北京治疗。” 彭蚬耕书记恳求说:“大姐……省里的工作很忙,我不去北京,就在这里住院治疗……” 苏风武断地制止了彭蚬耕书记的请求,说:“不行。不是我不相信咱们自己家的大夫。现在在西北省你是最大的官,医院敢不重视你?可是,事儿就是怪,医生、护士越重视越紧张,越紧张越容易出现差错。他们呀,心里始终惦记着你是省委书记,忘了你在这里只是一个病人。他们忘了,皇帝也是肉体凡胎。前几年……那时候你还没有来,副省长彭……彭什么松来着?……本来就是个头疼脑热,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也是在这里打吊针。结果,医生护士见是副省长来了,心也慌了,手也哆嗦了,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到头来,使用了假药,副省长的命没有了。啧啧啧,多可惜!依我看,你们也别难为这些医生了。也别怪我骂你们,要是在“文革”时,出了这么大的医疗事故,你们医院这些头头脑脑,这些穿白大褂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抓起来。”苏风说着说着,气得站了起来,拐棍在地板上敲得“叭叭”响。 彭蚬耕书记还是在拒绝。他说:“大姐,别惊动中央领导了,再说,省里的这一大摊子工作我也放不下,走不开。” 苏风看也不看彭蚬耕书记,更不理会他的请求。她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行,你必须得进京治病!”然后,苏风又对成远方省长说:“小成,你还等什么?快给中央办公厅打电话汇报。对了,你们其他常委呢?都什么意见?” 不知道为什么,苏风倒成了省委常委会的主持者。在她目光的扫视下,省委常委们纷纷表态,同意苏风的意见。 见此情景,成远方省长走上前去,拿起彭蚬耕书记床头柜上的红色保密电话机:“喂,一号台吗?请接北京,中央办公厅值班室……” 在电话里,成远方省长向中央办公厅领导简单地介绍了彭蚬耕书记的病情,并请中央办公厅向中央领导报告。最后,他把省委常委会的意见,也作了报告。 放下红机电话以后,病房里静极了。大家都在默默等待中央办公厅的消息。时间,似乎过得更慢了。 苏风毕竟老了。她显得十分疲倦,坐在椅子上打起盹来。 这时,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成远方省长拿起床头柜上的杯子,那是彭蚬耕书记专用的杯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一步一步走向外屋,换了一杯热水,然后恭恭敬敬地放在床头柜上。彭蚬耕书记感激地冲他点了点头。 我注意到患病以来,彭蚬耕书记没有半句怨言。他始终很冷静,如一座默默挺立的高山,从容地面对突然袭来的风雪。 彭蚬耕书记在艰难险阻面前所表现的稳重,实在让我敬佩不已。也许,这就是优秀人物每临大事独具的静气。不过,我是不会把我的这一感受告诉他的,那样就过于浅薄了。像彭蚬耕书记这样久居高位的领导,内心里对刻意奉承具有本能的排斥。 彭蚬耕书记曾经对我说过,人老了,喜欢怀旧。他时不时地总是向我说起他经历的一些往事。他是四川人,小时候,因为天资聪慧,整个大家族一起凑钱,供他读书。他是在上海读的大学。在学生时代,他就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地下党。建国以后,他在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担任党委书记。后来,他被选调到中央党校进修。毕业以后,便留在了中央国家机关。再后来,他担任了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的秘书。在秘书这一岗位上,他默默地工作了十几年,位居副部级。 在中央国家机关,他被同伴们戏称为“老秘”。有时,彭蚬耕书记高兴的时候,也常常跟我们开玩笑地说,你们当秘书可千万不要觉得委屈,我可是地地道道的“老秘”出身,体会很深。秘书很锻炼人。因为工作在领导身边,机会难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领导的工作作风、道德修养、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领导艺术和决策能力水平。也有人说,秘书是从政的捷径。他希望我们这些秘书,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一岗位。 两年前,“老秘”彭蚬耕向中央领导提出,要求到地方工作。至于原因,他对我说,主要是感到在上面浮的时间太长了,想做点具体工作。也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中央派他来到西北省,担任省委书记。 我从侧面观察过彭蚬耕书记。虽然他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多年,而且是在中央领导的身边,如今又是省委书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把手之一。但是,彭蚬耕书记不像有的省委书记那样光芒四射,因为引领时代潮流而名闻天下。他思维敏捷,性格刚毅,行事低调,讲求实际。是那种明确目标后,不屈不挠,顽强前行的人。在社会上,也极少能听到关于他的负面消息。 在驾驭全局能力方面,我相信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彭蚬耕书记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有条不紊地实施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西北省曾经是共和国建国初期建立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有经济比例高的西北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很多。 来到西北省工作后,彭蚬耕书记无论是在领导经济工作上,还是在处理官场复杂纷争中,采取的策略是循序渐进、以柔克刚。我感觉得到,彭蚬耕书记一定深切地认识到,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有经济比例高的西北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在太大,解决起来不能存在幻想,要慢慢来,以量变促使质变。想一蹴而就,是不合实际的,也是容易产生相反效果的。 ……
《高处》是“闻雨官场系列长篇小说”的开篇之作。作者闻雨在官场高处工作生活多年,曾经担任省委书记秘书、县长、国家级开发区负责人,如今依然身在仕途,任职于一沿海城市人民政府。《高处》是部“日记体”小说。作者将自己担任省委书记秘书期间所记的私人日记,经过整理加工后公开发表。真实披露了官场高处游戏规则,政界权力斗争风云际会。是作者一段特殊的亲身经历,一段非同一般人的生活轨迹。
无
关于《高处》的评论在搜狐网上看到一位叫何路先的12岁小学生说,“我讨厌大人的书,大人的书有三个特点:夸张、假和套话”。我以为这个对成年世人的评价是很典型的。内蒙古有句不错的谚语,“只有孩子和狗最能识别好坏人。”虽说任何谚语、格言都是片面的。但此谚语用在此处可谓恰倒好处,这就是日记体小说《高处》小说《高处》是一部写得非常的真实的可信的可读性非常强的作品。不仅适应一般的读者群,也可以作为官场人物的教科书。对有志于官场的人们更有入门领路的作用。是当今众多的官场文学中真实性、文学性、叙事性、审美性较强的作品,它表现了对权力的叙事与现代人性愁肠百结的的焦虑,以及寻找心灵家园的那份渴望与迷茫。首先这部小说有足够的官场生活积累,也是知识层次和哲学审美层次喷薄而出的的力作。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一段特殊生活轨迹,真实而耐人寻味。开卷读去,便引人入胜,不忍释手。作者身为省委书记的秘书在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严守机密的特殊职责中不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而写出的每个人物都是思想各异、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言行典型的。作者笔触犀利,构思严谨,文笔优美,文学底蕴、哲学、美学、佛学修养深厚,所以作者笔下出现了让读者仰视的具“修齐治平”之旨,擅长政治及实践理论的省委书记,以及或憎恨、或同情、或怜惜、或赞美、或敬仰的蕴情理之中有意料之外的各色人和事,不禁令读者在哈哈大笑之中了解了当今错综复杂、不见硝烟战火的官场、社会现状、人与人之间重重的难以说得清恩怨情仇。特别是当情与交易冲突时的那种无奈、悲哀至心寒及由于交易所产生的婚姻而得出的“对峙论”等等,都道出了作为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中让心灵情愿或不情愿忍受的委屈、寂寞甚至伤害的轨迹。好在作者的精神是自由的,因而他调动所有的官场经历与文化积累、包括语言技巧,让书中人物都鲜活起来了。可喜的是这部小说留给读者的是希望而不是失望,使真实而不是虚伪,是善恶有报的必然结局,是真情终有所依的那片深情的蔚蓝或心灵的归依。尤其谢雨虹的那封泪迹斑斑的信,道出的是人性对美好情感的那份渴望、向往、追求以及走出困惑的清醒,特别的真实感人。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触是干净的,即使是在叙述政治上的风雨变幻、官僚腐败堕落的情节时也是点到为止,而不是像其他官场小说人与物那样卑鄙、色情、下流。这不能不说作者是以充满善意的包容来对待笔下的是是非非的。再有就是这部小说的封面装祯设计得非常之好。那泛黄残缺微微卷起的纸页,上面洋撒着纷纷点点,恰似隐含的风云莫测战火纷飞的官场现状,而那凸起的“高处”字迹则如官场履迹的驿站抑或是一处丰碑。总之,《高处》这部小说是不浪费读者时间的佳作。
看过周梅森、王晓方、、、的很多官场题材小说。很多都是源于现实生活,但高于现实很多,要不就是集中了很多个典型和特殊例子于一本书、一个人物,所以看起来都让任感觉就是在看故事。而这本书少见的真实,虽然也有一些事情发生的很寸,但都是在医疗之外情理之中。有几个看过这本书的政界的朋友,看了都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类题材中能找到子昂这本一样真实的,让人思考的实属难得!力荐此书!
的确是一本反映官场内幕的好小说。
买这书是陪着儿子写作业时看的,很有现实意义。作者写的很还原社会官场现况。
日记式的小说,很特别。
原本要4天后去苏丹,当时购买的时候还担心不能及时收到货,因为我要的书需要从北京移库,结果第三天就通知我拿快递了,服务相当好,十分感谢!
很好,受益匪浅。快递公司的服务很好。
购买《高处》好长时间了,却因工作繁忙,无暇静心阅读,经典需要认真对待。2011年国庆长假,碰巧有一下午的时间,捧起《高处》,一气而就。
既然经典,当有夺目光彩。通篇结构入眼雅致,于文学中融入公文,又费心熔为一炉,看似轻描淡写,实呕心沥血方幸铸成,非苦心孤诣不能为也。置身其中,又久得高处领导熏陶,境界自然高远,无形中方能有此生花妙笔。机锋就此,同气而发。
看破世事,大隐行者其道。常将余暇深思人生,“人生就是一个角力场,观众永远不会为失败者鼓掌”(国民党上将军刘峙回忆录)一直在心头久久萦绕。竞争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然形式,在历史上这种存在从未停止。浩瀚的典籍不厌其烦地描述着这些毫无意义的竞争,汗牛充栋,永无休止。
竞争的结果大多是零和游戏,双赢只存在于游戏双方的高超境界,具备这么苛刻的条件太难了,上帝也发愁。于是迁就的结果就是零和游戏。该书就诉说了这么一个案例。令人再醒,扼腕叹息。
竞争的手法各异,本髓一致,保存自我,毁灭敌方。历朝历代的实践证明,成少败多,多为平手。毕竟不是战争,大家还要存在,还要工作。况且毛主席已经对运行规则做了先知式的规定,循规蹈矩而已,动态平衡而已。
作者付梓之前,或许惴惴不安,认为内愧于心,交代有失单薄,铺陈难掩其窘。看官三读后,或许会认为闻厅长确实有货,实际也是如此。
窗外,秋风已渐凉,又一个季节轮回开始了……
在搜狐网上看到一位叫何路先的12岁小学生说,“我讨厌大人的书,大人的书有三个特点:夸张、假和套话”。我以为这个对成年世人的评价是很典型的。内蒙古有句不错的谚语,“只有孩子和狗最能识别好坏人。”虽说任何谚语、格言都是片面的。但此谚语用在此处可谓恰倒好处,这就是日记体小说《高处》
问题,引人深思!国家干部是在晚上睡觉前看的,看着看着就像是真的进入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感觉到社会的黑暗,干部的腐败,风气的败坏,人格的沦丧,凌然整齐的孤立无援,让人愤怒到了极点!从中看看现在,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感觉还可以,描写还算真实!
本书说是日记,但不知是真是假。总体感觉还不错。语言和措辞比较通顺合理。值得推荐!
还不错读起来有滋有味的一本书
不过觉得加工痕迹太重
故事的个别场面太少儿科了,不典型,无新意。最不让人理解的是后面写成远方终于双规了,终于这个词终于用上了,让人感觉生硬,一般化。
按照日记格式写的,本没有错,但每篇日记都可以写的这么长,呵呵,就失真了!
不是我看的书,我也不知道内容如何。。。。所以也没办法评论。。。。等我老公看完有什么感想告诉我了,我再来做评论好了。。。
故事有一点玄乎
很一般,主要是最近这一类的书太多了,所以这本看起来没太大意思
内容太一般 而且长篇大论的都是在讲大道理 不是再写小说
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