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包俊宗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

包俊宗  

页数:

261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源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封闭传统的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这种变化体现在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迁上,就是个人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的增强,家长意识、威权意识、集体意识的削弱。在这种巨大冲击中,面对传统,我们十分眷念;面对现代,我们非常认同。人们似乎陷入了美国现代中国思想史家约瑟夫·列文森所说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之中①。在这个矛盾中,传统的力量和现代的力量同时逐力,拉扯甚至撕裂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当中。  管理者更不例外。不管是公共领域,还是社会和私人领域,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融给各类管理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不承担管理职责的人相比,管理者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环境、多元的文化和矛盾的组织成员。我不知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期会持续多长时间,但我想它绝不会是一年两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所以,对中国的管理者来说,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融中实施管理,将是长期需要面对的课题。

内容概要

  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实施管理,将是需要长期 面对的一个课题。《中国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认识修炼提高》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撷取西方管理理论的精华。为中 国的管理者们指明一条中国式特色管理之路。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影响你认知的那些因素第二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第三章 防范你自己第四章 把握与定位第五章 没有离开环境和条件的事物第六章 不是规律的规律第七章 在生活中锤炼素养第八章 改善你的思维第九章 方法是进步的梯子第十章 不断走向新的高度第十一章 游走的德与刑之间第十二章 知人与用人第十三章 信息的复杂功能第十四章 艰难而必须的战略选择第十五章 影响决策的多重因素第十六章 权责利配置中的授权第十七章 实为一门艺术的激励第十八章 在变革与创新中走向未来后记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吕氏春秋》中讲,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因而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步态、脸色表情、一言一语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挖土掘坑,无意中找到了自家的斧子。过几天,他再看到邻居的儿子,举止态度,没有一点儿像是偷斧子的样子了。其实,邻居的儿子并没有什么改变,而是他自己的看法变了。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上管理学课的时候,教授给我们看了一些图片。同样的图片,不同的人看出了不同的内容,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看,也看出了不同的内容。教授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实做出描述,让同学们在同一节课堂上两次做出选择,结果许多同学对同一事实的前后两次选择竟然是不同的。  以上两个故事说明:即使我们没有动机上的故意,我们的认知也未必是正确的!  为什么我们的认知会出现偏差甚至谬误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基础出现了偏差。知觉是个体为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自己感觉印象的过程。由于受观察者个人特点,如态度、人格、动机、兴趣、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等影响,以及受观察客体自身特质、存在背景等的影响,人们看到即使同样的客体,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比如同一个事物,有的人看到后反应是积极的,有的人则是消极的;有的人只看到一面,有的人却看到多面;有的人认为是白的,有的人则认为是黑的;有的人肯定,有的人否定。  知觉偏差之所以出现,又是因为我们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的直觉和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对其内部状态假设的影响。归因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行为是人们认为在个体控制范围之内的行为,外因行为是外部原因引起的,也就是说个体迫于情景的压力而采取的。但人们在归因时,由于常常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外部因素,如运气,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出现。另外,在判断他人时,我们时常还会遇到假设相似性、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心理定格等情况的影响。假设相似性效应中,观察者对他人的认知更多受到观察者自身特点而不是观察客体特点的影响;刻板印象效应中,观察者以客体所在的团体为基础判断某个人;晕轮效应中,观察者根据客体的某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等形成对他的总体影响而判断某个人;心理定格效应中,观察者受表述事情的框架结构如故事、比喻、口号、造型、语言、思想、先见等的影响,注意力被集中到某一相关语义的特定方面,认知过程、认知结果被定格而做出选择与决定。由于这些假设或者印象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人们据此对事物和人做出的判断,就可能出现偏差。  认知的偏差,导致我们做出的判断、得出的结论也出现偏差。这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自信!不要总是认为眼见为实!不要总是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在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环境下,不论是公共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和社会组织,一些管理者由于长期高高在上,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热衷于一呼百应,听不得不同声音,听不进不同意见,极容易犯唯我高明、唯我独尊乃至独断专行、只手遮天的毛病。明白这个道理,实在十分重要。  那么,是不是因为有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就无法对事物和人做出正确评判了?不,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始终是存在的。所谓的正确评判,要用管理者或观察者价值判断的不同、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所要达到目的的不同等来加以区分。我们平时所说的“是非标准”,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和方法判断。没有评判标准,对于同样的人或事,就会出现有人认为合情合理、应该如此,有人却认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情况。按照同一价值标准,用恰当的方法,基本都可以做出“正确”(恰当、合适)的判断。  对管理者来说,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需要管理者有正确的理念和态度,并辅之以不懈的学习、实践、锻炼,才有可能做到。  然而,导致人们认知出现偏差的因素还有很多,下面几节,我们将就几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做些探讨。  在影响认知的各种因素中,“视网膜效应”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种。  前几年,我所在的城市兴起了上网联络自驾摩托旅游的风气。邻居老刘知道后,很想拥有一辆雅马哈某型号的摩托赛车,好让他也能够与本市的摩友一起驾车远游,享受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可是,自从他打定主意开始筹钱后,却发现街上忽然出现了许多这种款型的摩托车。他纳闷,怎么现在这种摩托车这么流行?又比如,去年,单位同事小陈、小邓怀孕了,她们俩不约而同地发现,无论她们走到哪里,总能碰见几个孕妇。她们纳闷,怎么今年的孕妇这么多?老刘和小陈、小邓的这种“发现”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视网膜效应”,意思是当人们过于关注、追求某种东西,或者是某项特征时,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注意到跟自己同样的东西和特征。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而不知如何发掘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拥有类似缺点的人,进而使得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快乐。相反,一个积极发掘、肯定自己优点的人,也会看到他人的优点,从而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由此可见,“视网膜效应”具备强烈的主观性。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既不能因为某个人和自己“臭味相投”就忽略了他的优点,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和自己“惺惺相惜”就纵容他的缺点。尤其是当你是一位管理者时,就更要防范因“视网膜效应”影响而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下属。  事实上,作为一名管理者,许多情况下我们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看到某人或者一些人有明显的缺点,就可能进而产生“这个单位的人怎么都是这个德性”的感觉。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忽略了他们身上存在的优点。因此,我们需要经常地审视我们自己的看法。  ……


编辑推荐

  《中国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认识修炼提高》是供已经处于各级管理岗位,或者工作生活中涉及管理工作、或者即将和希望走入管理岗位的人们阅读的,内容立足现实,表述浅显易懂。莘莘学子可读,初入社会者可读,天资中等者可读,聪明绝顶者不需读,特殊境遇者不该读,思想僵化者不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