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史读本

顾颉刚,王钟麟 著 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作者:

顾颉刚,王钟麟 著  

页数:

312  

字数:

200000  

前言

一 本书为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王钟麒编著。顾先生女婿张振声先生对此有个简略的说明,可令我们明白当年编印这本书的原委及所引发的争议: 这本书原是上中下三册《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由顾颉刚、王钟麒(伯祥)编辑,胡适校订,商务印书馆于1923年9月、1924年2月、6月陆续出版。 1922年春,顾颉刚向北京大学请长假回到苏州家中陪侍病重的祖母。由胡适介绍他为商务印书馆编辑初中本国史教科书。后因祖母去世受大刺激,失眠症大发作,无法定心编书,遂交于好友王伯祥续编。同年12月初顾颉刚到商务印书馆编译馆任专任编辑员,与王伯祥合作编成了这套分上中下三册的初中本国史教科书。 此书不提“盘古”,对“三皇、五帝”仅仅略叙其事,加上“所谓”二字,表示并不真实。1929年2月,山东省参议员王鸿一等联名提议案弹劾此书,说它“非圣无法”,要求查禁。主持会议的戴季陶说:“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如今说没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国人民团结为一体的要求解散了,这还了得!”又说:“民族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学者们随意讨论是许可的,至于书店出版教科书,大量发行,那就是犯罪,应该严办。”虽经民国元老吴稚晖说情,免除了原议中对商务印书馆的巨额罚款,国民政府还是严令禁止了该书发行及学校之使用。顾氏为自己给商务招了大祸向总经理王云五道歉,王认为遭祸另有原因:“商务营业既大,为他书肆所忌,而此书尤畅销……”又谓:“商务有此事亦甚荣耀。” 中国工人出版社现在重排出版此书,邀我写点什么。盛情难却,只好提供上述这么点背景材料来交差。至于这本八十多年前编的历史教科书有些什么特色?为什么曾畅销一时,几年之内竟印刷五十版(次)?说实话,我自己此前也从未读过此书,前些日子从书箱里把它们找出来拍照时翻了翻,直觉得跟我中学时用过的历史课本很是不一样。在天翻地覆大变化了的今天,来读一读这本八十多年前由刚经受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人所贡献于社会的历史读本,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感受,这是我敢预告于读者朋友们的。 此书不提三皇五帝而遭弹劾并禁止发行,自然与顾颉刚疑古的立场有关。但禁而不能止,此书仍然畅销,迄今亦仍有再读之价值,也与顾颉刚之学术观点有关。因此底下谨就顾氏学思状况,对本书做些介绍。 二 首先应先补充张振声先生所说关于顾氏这本书在当年遭到攻讦的事。这种事,并不只顾先生遇到过,例如吕思勉先生于1923年刊行《白话文国史》时就也碰过。吕先生后来在《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中回忆道:“此书曾为龚德柏君所讼,谓余诋毁岳飞,乃系危害民国。其实书中仅引《文献通考·兵考》耳。龚君之意,亦以与商务印书馆不快,借此与商务为难耳。”由此可见当时借史述生事者本不罕见。王云五先生对顾颉刚说的那番话,也未必非事实。只不过,顾先生因疑古而遭谤,情形又远比吕先生严重罢了。 顾颉刚是二十世纪学术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得名虽在胡适之后,治学方法也深受胡适影响,但胡适撰《中国古代哲学史》,只从老子讲起,上古史部分并未述及,故中国上古史的开拓,自应推功顾颉刚。其次,民俗学的整理研究,他虽晚于刘半农,而开山大师之位,亦非他莫属。另外,古代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与提倡,居功厥伟;译注和点校古籍,流泽万世。皆足以起后学者无穷之思。 而且顾氏不仅本人能做开创性的研究,也善于结合同道,开创学术事业,因此影响格外深远。有些人,尽管不尽赞同《古史辨》和顾颉刚的意见,对顾氏为人处事之诚恳悫谦,却极有好评,如钱穆,在《师友杂忆》中就提到顾颉刚本与他不相识,第一次见面,读到钱氏的著作,便立刻将他推荐到中山大学;钱氏不去,遂又邀为《燕京学报》撰文:“此种胸怀,尤为余特所欣赏,固非专为余私人之感知遇而已。” 不过,顾颉刚的传奇,并不仅建立在此。他考辨古史所引起的争辩,乃近代思想发展和学术史上夹缠复杂的大问题。顾颉刚当然不是这一切问题及风潮的唯一中心,但他是极关键的人物。可供后人探索的面相,远比当时许多知名学者都要复杂、丰富。顾颉刚的传奇,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顾颉刚的努力,也象征了那个时代中国读书人的焦虑与探索,既自信又卑屈、既积极又迷惘。长期失眠,而又神经衰弱的顾颉刚,遂成为“对一般读者来说,多少带点神秘的色彩”的传奇人物了。 这个人,生于光绪十九年,幼读唱本小说及简明古书,好听神话故事。八岁时即曾将盘古以来尧舜禹汤等事,联串成一篇古史,起于开辟,终于孔子殁、门人欲以所事孔子之道事有若。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断言他是个天生有历史癖的人。 等到他逐渐成长,在晚清今古文争论的旋涡中打转时,这种癖好便主导了他一生的事业方向。尤其是入北大后,受胡适影响,又与钱玄同讨论,开始点校《伪书考》、编《辨伪丛刊》,展开歌谣和孟姜女故事传说的研究,并在三十岁那年,发表了著名的“古史层累地造成说”,已把他毕生努力的主要规模和面对历史的态度方法,做了一番美丽的开端。 民国十三(1924)年二月八日,胡适撰《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认为:“顾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见解,真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我们应该虚心地仔细研究他”。顾颉刚的史学地位于焉奠定,当代中国史学的大风暴于焉展开。至今翻开民国十五年出版的《古史辨》,仍可以嗅到满纸的硝烟。而就在这烟硝战火弥漫之际,顾氏南下厦门与广州,任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这也即是现在中研院史语所的前身。在此,他除继续其《清代著述考》之外,并推动民俗学。旋返燕大,转而进行古代地理和边疆的研究。 民国廿年,他撰成《研究地方志的计画》,次年在北大、燕大开讲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筹组禹贡学会、出版半月刊。又因探考古史地理而经常往西北考察,进而组织边疆研究会,设立了边疆文化研究所。这部分工作,大概持续到抗战结束。钱宾四先生谓抗战期间,顾氏即已不太谈及早年《古史辨》中的问题,而“晨夕劬勤,实有另辟蹊径,重起炉灶之用心”者,即为这个阶段。这部分的成果,最重要的,当为《浪口村随笔》,是结合历史、地理和民俗知识而撰成的著作;其他笔记,则散见于《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等处。 顾氏为学,甚为勤劬,幼读《日知录》《困学纪闻》,爱其时出新义,即时常在自己所读的经注上,加上许多批抹。后来在北大,因爱看戏,就作《论剧记》的笔记,写了好几册,又有读书记,自云:“二十岁后,略识为学途径,始经常写作笔记,思虑偶有会悟,闻见或喜惬心,便纵笔录入”(史林杂识小引)。这批笔记,民国十二年起,以《读诗随笔》和《读书杂记》之名,发表于《小说月报》,多是衍郑樵姚际恒之绪,而与孕育完成古史层累构成说有关的。 《古史辨》出版后,顾颉刚继续研究五德终始说,并开始探讨秦汉间的方士与儒生。这个时期,他同时也在《民俗集镌》上发表了《周汉风俗和传说琐拾——读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六编:第一编总说,第二编上古史,第三编中古史,第四编近古史,第五编近世史,第六编现代史。适合初级中学分科教学之用。时代精神是历史的主眼,如民族的分合,政治的设施,社会的风尚,学术的嬗递,凡足以表现当时的特征而影响及于后世的,本书便取材于此,都为简单的系统的介绍。<br/>&nbsp;&nbsp;&nbsp;&nbsp;
本书不依朝代叙述,而将国史分成五编,也就是五期:秦以前为上古、秦到五代末为中古、宋到明末为近古、清为近世、中华民国时期为现代。本书确是一本简要清通之中国史读本,希望所有关心中国史的朋友都能仔细读读它!
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江苏苏州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除所编《古史辨》外,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王钟麒(1890-1975),著名文史研究家。宇伯祥。江苏苏州人。1921年至1932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编写史地教科书多种;1932年起任开明书店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毕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的研究工作,校点、整理了大量古籍。著有《三国史略》、《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日战争》、《史记选》等。

书籍目录

推荐序
编辑大意
第一编 总说
一 历史与地理
二 历史演进的各方面
三 构成中国历史的诸民族
四史 期的区分
第二编 上古-秦以前(公元前二二一以前)
一 社会的进化和建国的雏型
二 洪水的传说
三 君位世袭和神权政治
四 封建制度和家族主义
五 诸侯兼并和当时的社会
六 思想的激起和贵族的倾覆
第三编 中古-从秦初到五代之末(公元前二二○~公元九六○)
一 秦的统一和中央政府的确立
二 长城与匈奴
三 郡国并行的因果
四 尊重儒术的影响
五 域外交通的发展
六 政治中心的坠落
七 复古的失败
八 一姓再兴和表章气节
九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兴
十 清议和党锢
十一 三国并立的扰攘
十二 外族内侵的动机
十三 五胡乱华和南北对抗
十四 思想的转变和六朝的风尚
十五 异族同化和新的四裔
十六 科举制度和古文运动
十七 外教的继来和佛教的蜕化
十八 方镇的专横和朋党的倾轧
十九 五代的纠纷和当时的社会
第四编 近古一从宋初到明末(公元九六一~一六四四)
一 群雄的削平和澶渊之盟
二 西夏勃兴和推行新法
三 书院的建设和学派的蔚起
四 金兴辽亡和宋室南渡
五 蒙古的兵力和亚欧的交通
六 元朝的政治与特种文学
七 君主淫威的膨大
八 海上交通
九 明代的思想与士风
十 天主教的影响
十 一流寇的酿成
十 二北族的侵扰和满洲的兴起
第五编 近世一清朝(公元一六四五~一九一一)
一 康雍乾三朝的力征经营
二 奖励黄教和特开词科
三 考据之学与时势
四 鸦片战争
五 太平天国和捻军
六 光绪年间外交的失败
七 维新运动
八 民教冲突和枝节的改革
九 日俄战争和门户开放
十 立宪与革命
第六编 现代一中华民国(公元一九一二以后)
一 民国成立和蒙藏的态度
二 两度帝制的倏现
三 法律争执和南北交哄
四 最近的外交局势
五 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三构成中国历史的诸民族 我们要根究中国民族的来源,就不能不先明世界人种的始源。但人种的始源,传说不一,考核最难,因此先代的见解,总脱不了神秘的意义。 我们要根究中国民族的来源,就不能不先明世界人种的始源。但人种的始源,传说不一,考核最难,因此先代的见解,总脱不了神秘的意义。据《创世记》所载,则人类的始祖是亚当,经大洪水后,他的子孙,除诺亚一族幸免淹死外,余下的悉数漂没,所以诺亚便是人类的第二始祖。这等说法,与中国纪录盘古的以为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诞生在中间,用斧凿来开辟,然后分出天地,人事乃得渐盛等说是同类的神话,哪里可以置信!其实生物进化的公例,自达尔文创说以来,神话的传疑当然可以消释了。不过人类从原始生物逐渐进化,由猿类进为人类,在有史以前,不知早经过了几多年代,今日却还无从确定罢了! 世界人种的始源,既知由生物进化而来,则我们已得一较信的假定了。现在且就最狭的方面说,便须问,构成中国历史的,究系哪几种?哪一种是主要的分子?这两个问题,我们由历来的史书里可以归纳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来,便是 构成中国历史的民族是华、苗、东胡、蒙古、突厥、藏、韩七族。七族之中,华族是主要的分子。 这七族是否同源,是否就地孳生还是由别处迁来,都没有精确明画的证据可以说明。总之,人是活动的,决不能说他们一定是别处搬来,也不能说他们只许住在一地;种族的区分,也不过各就当时不同的情形,假定一个名色,彼此取便称引罢了,决不是绝然不同的异类! 现在姑且先把主要分子——华族——来做一个代表,略究他们的来源。但华族的来源,说者并不一致,似乎各有各的理由。我们且列举比较有力的两说: A.东来说这一说出于日本的某学者。他说,华族上古的帝王都生于东方。他的理由是根据中国古代的纬书和小说。如《山海经》、《春秋元命苞》和任防的《述异记》、秦嘉的《拾遗记》上所载的大荒、华胥、扶桑,细按起来,都在东方海中。 B.西来说主张此说的是欧洲的学者拉克伯里。他以为华族的祖国便是古代的巴比伦。他依据西方的史书来作证,如说,公元前二二八二年,那苛黄特率领巴克民族东徙,从土耳其斯坦经喀什噶尔,沿塔里木河达昆仑山的东方。取征于中国的古史,这那苛黄特便是黄帝。又说,那苛黄特族中的莎公即神农,但克即仓颉,并且巴比伦的纪时、文字和一切庶政,大多与中国相同。 综看上面的两说,都不免牵强附会。东来说取材于不可凭信的谶纬传说,更不可靠。西来说较为近情,然也不能必验。不过我们总得承认中国的民族一定经过了许多变化,受到外来的影响一定很多罢了。其余的六族,其实也是一样,虽不能确定种所自来,但受到华族的影响却真不少。如殷箕子为周臣,逃到辽河流域布八条之教,殷民跟他走的至五千人;秦时移住朝鲜半岛南部的遗民,有建设后韩国的;李陵降匈奴后,汉兵的子孙尚多存于黠戛斯等部落,与他们的种人混合,户籍日增;汉、唐的公主,屡次下嫁给别部的单于或可汗,种系极称繁衍。这许多事实,不都是华族影响到他族的证据么?我们现在且把七族在历史上的大概状况稍微一说,借见分布情形的一斑: (一)华族此族初繁殖在黄河的两岸,逐渐拓展,便占领了中国本部,建成大一统的帝国。汉、唐两朝,声势尤极煊赫,直到如今,还泛称汉人;在南洋、北美一带,也有人称做唐人呢。他们有文化上极深的渊源,所以在政治上虽也曾几次被异族征服,然结果总是征服者同化于被征服者。所以今日所谓华族,只是一个大共名,里面包含着无数历史上被同化的民族。 (二)苗族古初名苗,中世称蛮,近代又称苗。江淮之间,本是他们的蕃息之域。后来屡次被华族所逼,渐渐退缩,由江南直退至西南山地。如今贵州的大部,广西的北部,还是他们的族聚之乡。但自从改土归流以后,渐渐与华族同化,保持固有状况的便日见减少了。 (三)东胡族东胡的名称,西人音译作通古斯,即周初来宾的肃慎。《晋书》说“肃慎在不成山北,广袤数千里”。不咸即长白山,自今铁岭以北,至吉林、黑龙江,都是肃慎的境界了。秦、汉时候,不大与中国往来。但在秦末,肃慎的别部东胡势甚强,常常侵凌匈奴,匈奴不能耐,把他扑灭。他的子孙便退保鲜卑山,即因山名改号鲜卑。晋时慕容一姓蹂躏中原极久,很可考见这一族的声势了。后来的契丹、女真,都是他们的子姓,因为强健善战,便蚕食中土,先后建了辽、金两朝。明末满洲入关,造成清朝,更是此族势力最膨胀的表示。如今除清室尚保存特别族制外,余下的满人,早就跟汉人同化一气了。 (四)蒙古族蒙古即蒙兀,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行则逐水草,住则张毳幕,往来无定,纯然为一行国。有人说他们本是突厥的别部,又有人说他们是鲜卑的一支,现在竞疑莫能明,或者竟是两种的混合种。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的演进乃是向多方面展开的,但多方面演化的情形却各各小同。我们研究历史的,一定要注意历史的各方而,而小容仅偏一隅去记诵几个朝家的隆替和儿辈英雄的成败。 时代精神是历史的主眼,如民族的分合,政治的设施,社会的风尚,学术的嬗递,凡足以表现当时的特征而影响及于后世的,本书便取材于此,都为简单的系统的介绍。 ——顾领刚 手钟麒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史读本 PDF格式下载



内容翔实,编排的有特色,只是语言稍显陈旧,毕竟是民国时期读物


挺不错的,就是书角破了点,可能配送的原因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