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石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编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9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作者: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编  

页数:

31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巩县石窟寺是继龙门石窟之后,北魏时期的又一座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京都洛阳东北约55公里处,邙山东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黄河,面向伊洛。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葱郁,自古以来就是洛阳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这本《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是“中国石窟”系列之一。

书籍目录

序 图版 巩县石窟寺的雕凿年代及特点 巩县石窟寺雕刻的风格及技巧 巩县石窟北魏造像 与日本飞鸟雕刻 巩县石窟寺总叙 巩县石窟寺编年表 实测图 石刻录 流散国外的巩县石窟寺北魏造像简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又如礼佛图中的比丘像衣纹较繁密(插图9),同是第1窟东壁维摩文殊龛内的比丘(图47,插图17—4),也简化到只有大的轮廓。 坐像衣纹变化较多,仅以下垂覆于座前的衣纹论,可分为五种形式:第一种如第1窟北壁第1龛(插图7—3,18—3)衣纹较规则,直线较多,层次分明,每层的下边大体齐平。第二种如第4窟中心柱东面下层龛(图167,插图18—5),亦层次分明而简练,下边向两侧逐渐下斜,略如立像下边两侧张开之状。第三种如第3窟北壁主龛(图儿4,插图18—4),两侧亦略张开,但下边较齐平。全部衣纹直线较少,曲线的趣味较多。下缘起伏曲折较大,层次不甚分明,但布置均匀。第四种为最多见的形式,以第3窟中心柱南面龛为例(插图7—4,18—2),衣纹曲线转折较大,中部略向上提起,下边大致齐平略具曲折。当中有较明显的分界线,可辨认衣裾分为左右两片。而全部衣纹布置欠均匀,稍感零乱。第五种仅见于第4窟西壁主龛(插图7—1,18一1),衣纹较密,转折活泼,每一层次的下边,全由反覆曲折的曲线组成,有如波浪形,颇具流动的趣味。这些坐像的衣纹也有繁简之别,如第4窟西壁主龛是最繁的一例,而第3窟北壁主龛,中心柱东西龛及第5窟东龛(图186),都是较简的布置。 此外如礼佛图各像衣纹,第l窟较繁(图4、41),第3窟较简(图13)。伎乐天第1窟西壁(图64—6)的较繁,第3窟南壁的较简(图14—104)。从全体看此等雕像的衣纹又简于佛、菩萨等像,可见衣纹繁简又兼有突出重点的作用。但从雕刻效果看,衣纹繁侧重于线的韵律趣味,衣纹简则侧重于体量的趣味。 衣纹的刻法,大多刀锋直下,使每个重叠处截然成为高低不同的平面,其断面如梯级形,现已习惯称为平刀或形容为阶梯形衣纹(插图37、18)。这种刀法是刚劲的,线条是流畅的,其效果是全部衣纹均由明确的线条组成,与面容的用锐角线条刻出明确的轮廓,实属同一趣味。 平刀衣纹,是北魏初期雕刻技法上的一大创造,为北魏一代的传统技法,直到巩县石窟寺仍是普遍应用的刀法。不过在巩县雕刻中,已有酝酿新技法的迹象;在刀法上,出现了刀锋斜下的偏锋,和表面雕成孤面的圆刀。在衣纹形式上,表现为出现几种细节的变化。联系各种迹象,可以对其发展过程作出如下推测: 如插图17—2,18—2、3,均属平刀,是巩县石窟寺中普遍的雕法。但其下边折叠翻转处所形成的小三角形,已不是平面而是孤面。显然是由于反覆重叠层次多,每一层都雕成平面,必然会产生某一层过厚,而失去“衣”的实感,雕成孤面是最简便的处理方法。所以,严格地说,在巩县石窟寺,实质上已经没有完全使用平刀的作品了。


编辑推荐

《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石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