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吴国历史与吴文化探秘

叶文宪 文物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文物  

作者:

叶文宪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前言

  苏州科技学院叶文宪教授策划主编的《东周列国探秘丛书》,即将由文物出版社陆续推出。叶文宪教授是我们中国先秦史学会的理事,丛书各种作者也大都为学会理事或者成员。这部书对于普及先秦历史文化知识是很重要的贡献,因而我在这里专门向广大读者作一推荐。  东周包括春秋与战国时期。钱穆先生作《国史大纲》,首先标举中国历史之悠久和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自鲁隐公元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东周已进人有丰富文献足据、准确历日能推的历史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奠立的重要阶段。这个时间的轶闻故事,于后世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甚至《东周列国志》说部,也一直盛行不衰,到20世纪仍有评书演出。以春秋时晋国史实为本的杂剧《赵氏孤儿》,更作为最早传人欧洲的中国文学,有很普遍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自然应当首先着眼于东周。  叶文宪先生写信告诉我,他“组织这套丛书的初衷是受到无锡高燮初先生‘学术走向民间’的启发”。高燮初先生是我多年老友,他建设吴文化公园,以至近年纂著《吴地文化通史》的事迹,令人钦服。叶文宪先生有同样的敬业精神,主张“社会科学为社会服务,学术研究走向民间,应该成为我们的宗旨。学术不应该只是学者的玩物,知识应该让全社会来享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是我们的责任”。尽数年之力,编辑这部丛书,正是叶先生及各位作者这样思想的实践。  我常说,做学术普及工作不是学术水准的降低,而是提高。写普及读物并非易事,因为要想写好这种书,前提是广博而又深入的知识,这对作者来说,是很高的要求,容不得造伪和掺假。《东周列国探秘丛书》,组织时的原则就是“争取做得既通俗好看,又严谨科学”,正由于如此,才能获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内容概要

东周已进入有丰富文献足据、准确历日能推的历史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奠立的重要阶段。这个时间的轶闻故事,于后世广泛流传,脍灸人口。甚至《东周列国志》说部,也一直盛行不衰,到20世纪仍有评书演出。以春秋时晋国史实为本的杂剧《赵氏孤儿》,更作为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文学,有很普遍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自然应当首先着眼于东周。 本书用近20万字,分“吴国之源”、“吴国之强”、“吴国之争”、“吴国之城”、“吴国之墓”、“吴人之器”、“吴人之亡”七章,讲述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并配以图表图片180多幅。全书不加注释,深入浅出,既通俗好看,又严谨科学,是普及吴文化历史知识的一本好书。

作者简介

叶文宪,1948年生。如孔子所说,我十有五进高中而志于学,高中没念完碰上文化大革命,“文革”没搞完去安徽插队,一直插到“文革”完结。1977年已到而立之年才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历史,现在在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历史。25年来已发表各类论文102篇,在这奉书之前还出版过5本著作:《吴国史》、《趣味考古》、《新概念哲学》、《重新解读中国》、《反谈中国历史》。

书籍目录

序一 吴国之源 (一)追根溯源,“吴”字由另 (二)吴地土著,荆蛮何人? (三)良渚文化,不是源头 (四)太伯奔吴,奔到哪里? (五)江阴佘城,谁人所筑? (六)梅里古墓,何时所修?二 吴国之强 (一)“寿梦始王”,意味什么? (二)庆忌、王僚,暴力争夺 (三)季札挂剑,谦谦君子 (四)远交近攻,吴晋结盟 (五)吴楚交锋,攻克郢都 (六)破楚威齐,阖闾称霸 (七)吴越近邻,何以反目? (八)石室土墩,谁人墓葬? (九)华南悬棺,有何牵连?三 吴国之城 (一)武进淹城,是谁之都? (二)伍员筑城,今在何方? (三)木渎古城,真是吴都? (四)城市挪位,实属平常 (五)吴人疆域,历史沧桑四 吴人之墓 (一)镇江古墓,是吴王陵? (二)江阴缴墩,谁之墓葬? (三)虎丘剑池,阖闾之墓? (四)真山大墓,谁人是葬? (五)严山玉器,是谁窖藏? (六)苏州郊外,吴墓多多五 吴人之器 (一)夫差铜盂,为西施铸? (二)吴人铸铜,水平高超 (三)吴国兵器,首屈一指 (四)马山兵器,夫差之“铍” (五)吴人琢玉,技艺精湛 (六)原始瓷器,印纹饰陶六 吴国之亡 (一)吴国灭亡,后世为鉴 (二)吴王之器,流落他乡 (三)伍员伯頡,孰忠孰奸? (四)孙武、干将,穷兵黩武 (五)美女西施,是沉是亡? (六)吴人散去,“吴”姓始见 (七)衣食住行,见诸铜器 (八)吴字特色,鸟虫篆书 (九)吴地民风,转为文雅吴王世系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阖闾城没有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它的详细情况还不是十分清楚。20世纪50年代曾经对其进行过考古调查,在城内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和红陶片,以及西周至春秋时代流行的几何形印纹陶片,纹样有云雷纹、曲折纹、回纹、方格纹、米筛纹、方格填线纹、菱形填线纹等。在阖阊城遗址及周围太湖水域曾经出土过铜剑、铜矛、铜镞、铜削、铁锛等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数十件。  阖闾城西城内东南部有一高台,相传为兵器库遗址。西城西部的高地相传为练兵场和点将台。城外东北有一座小山叫胥山,相传是伍子胥屯兵驻守的地方。距城不远有一座峄嶂山,传说是孙武练兵处,山上有方阵里、甲仗坞、校场嘴、扬旗、白旄等与军事有关的地名,相传都是从春秋时代延续下来的。阖闾城位于太湖边上,依山面湖,扼守着太湖边南北交通要道,形势十分险要。这里作为吴国的一处军事要塞,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作为吴王阖闾的都城,它的地理位置就很不合适,周围没有发展的空间,面积也实在太小了。  自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以来,历代方志都认为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的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苏州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老城区。宋代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甚至斩钉截铁地说:“及阖闾立,乃徙都,即今之州城是也。”“自吴亡(“亡”字有误,当改为“兴”字才对)至今仅(“仅”字改为“近”字似更合适)二千载,更历秦、汉、隋、唐之间,其城域、门名循而不变。”近现代的学者们对此似乎也都没有发生过怀疑,然而在1989年苏州市博物馆馆长钱公麟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考》的论文,认为伍子胥修筑的阖闾大城应该位于木渎一带群山环抱之间的平原上,第二年他又发表了题为《论苏州城最早建于汉代》的论文,进一步论证了阖闾大城并不在今天苏州老城区的位置上,今天的苏州城最早是在汉代建造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两篇论文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好奇地问:2500年来苏州城真的一直在现在的位置上没有挪过位吗?伍子胥建造的阖闾大城真的不在现在的苏州老城区而在木渎的灵岩山脚下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吴国历史与吴文化探秘 PDF格式下载



作为无锡人,我当然对吴国历史与文化有兴趣。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雅俗共赏,并运用了最新的科考材料。我始终认为司马迁关于太伯奔吴的历史记载客观真实,而本书作者也持同一观点。我热切的希望年轻人要多读读自己乡土的历史。只有爱家乡,才能更热爱祖国。今日江南,正是当年的吴国故土。她的发展变化,展示了吴越民族融入华夏民族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本来就是多元民族不断加入、不断融合的历史进程。今天,中华民族仍旧在形成之中,中国境内56个民族,都是正在不断融合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单元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的分裂活动、言行都是对历史的无知。对民众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是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家都来学点乡土历史知识吧。


作为一个苏州人,应该了解吴国的历史和文化,本书比较注重考古,学术性较强,故事性稍差,了解
历史还是喜欢真实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