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伯胤文集(博物馆卷)

南京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作者:

南京博物馆  

页数:

4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宋伯胤文集:博物馆卷》主要内容是承南京博物院厚爱,将我60年来写出的部分论述104篇续集问世,何其荣宠乃尔!我常对人说,我这一生只在一个地区(南京),一个岗位(博物院),只有一个雅号(写作),仅此而已。就在这么小的一块天地,任我上下周围踯躅,经过几十年耕耘,终于有“可观”之积。论其形式虽是以博物馆学为主,但在学习、上下古今涉猎到有关博物馆学方面却知之甚少。我虽在北大渎书时,举办过“五四史料展览”和“北京大学校史展览”,但对博物馆和博物馆学都知之浅薄。后来到了南京博物院,除了那本开宗明义第一本《博物馆》之外,我一下就掉进了另一本全新的博物馆学里。这有点像季羡林老师说的“让人看了以后,眼前立即亮起来,白头渔翁溘然冰释,那么回事。
  溘然冰释说得好,可是在博物院里,当时各种各样的学习会,早晚学习不知有多少,而且都是占用着工作时间,唯独不见学博物馆学。我想学,但从何处下手,因我在理论上一片空白,只能从历史以及与博物馆有过交往的人和事人手。不知什么时候,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北京担任“小官”的几桩事,从中得到启发。并漫由此而想到国内几位学人,如严智怡、林惠祥、王献唐、杨钟健、向达等学界耆老们对国内各省市博物馆建设的宏论,此其一。其二,随着国内文物界和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交流日趋繁荣,我也有幸先后在苏联、南斯拉夫、荷兰、墨西哥、日本以及我同的香港、台湾去实地“取经”,特别是在墨西哥学习到金字塔文化及其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办馆之道,在我的一生巾堪称是“世界博物馆知识之最”。

作者简介

  宋伯胤(1921~2009年),陕两耀县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到南京博物院工作,研究员。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一届理事、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1~1974年,先 后调查剑川石窟,西藏民族文物.苏州 丝织业、造钟手工业和公所等有关民族手工业和手工业组织;赴苏联调查民族 工作.赴墨西哥考察民族学博物馆。从事田野考古,始,1952年的长沙发掘;之后在六朝陵墓、新沂花厅村新石器遗 埘等参加考古发掘及调查工作.并找到南唐二陵遗址。80年代初。独剖博物馆 藏品分类“四部四项十进位分类法”
被日本学界誉为“宋氏分类法“。曾在 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讲授博物馆学,任特聘教授。从事博物馆:作60年,撰写《博物馆人丛语》、《宋伯胤说陶瓷》、《宋伯胤说紫砂》等专著11部.合著3部,发表学术文章276篇,涉 及博物馆学研究、古陶瓷研究、紫砂陶 研究、茶文化研究等。

书籍目录

凡例
总序
自序
博物馆学研究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博物馆管理的思考
着意博物馆学的研究
一祝贺《文博》创刊10周年
“我们非常需要博物馆
论博物馆藏品编目
——为南京博物院建院60周年作
论博物馆藏品分类
——兼述“四部四项十进位分类法
试论陈列本质及其目的性
——为王振铎先生从事博物馆工作50年作
论陈列的本质
试论历史陈列要素
对博物馆陈列工作的再认识
博物馆建筑二题
——提两个供博物馆建设者选择的观点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
——兼论博物馆专业的学制和课程
博物馆需要心理学
浅谈实物材料与实物教育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足迹
从“掌书名于四方”做起
——旧中国博物馆篇目索引
南通博物苑品目序
博物馆文物保管员的一天
对文化人类学博物馆的构思
交通、理解、比较研究
对苏州城市博物馆群体的构思
——为苏州博物馆建馆30周年作
当苏州丝绸博物馆建成之际
十年树木意在“立人
——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建馆10周年大庆作
试论南通纺织博物馆总体设计思想
历史博物馆与科技史
保护文化遗产:遗址博物馆的根本
——为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40周年作
对专业博物馆的构思
——从钟表博物馆说起
对建立钟表博物馆的构思
来自华西的奉献
——四川大学博物馆剪影
走向新世纪:耀州窑博物馆
从文化人类学看博物馆材料
大书与小书
——为《遗址博物馆学概论》出版作
博物馆人与事
与世界博物馆沟通的记录
——博物馆史事与人物之
张謇与南通博物苑
——博物馆史事与人物之二
蔡元培的博物馆观
——博物馆史事与人物之三
鲁迅与博物馆事业
——博物馆史事与人物之四
究心民族文物第一人——严智怡
——博物馆史事与人物之五
……

章节摘录

  博物馆其所以开展或组织这些活动,虽然是以实物材料为主,但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显示馆藏的丰富或珍贵,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人的需要。博物馆所进行的上述的种种活动的目的都是在创造一个机会,让人民群众能够接触到这些具有形象教育功能的实物材料,从而使人获得知识,启发思考,得到信息,博物馆也随之发挥了应有的社会功能。因此,广大的观众就必然成为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假设举办一个展览会,展品是十分丰富的,十分美好的,但没有一个人来参观,这样好的展品能发挥什么作用呢?60年代以来,在西方文学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即是“接触理论”,又称“接受研究”或“接受美学”②。它的主要论点是文学作品是为读者的阅读而创造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用接受美学的表述方式,即一部作品的发生史结束之后,进入接受过程(或影响)之前,还不能算是最后的完成。例如一部小说,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只不过是一叠印着铅字经过装帧的纸张。又像一部电影在与观众发生关系之前,只不过是一堆正片胶卷。一座存放在博物馆库房里的雕像,只不过是具有某种形态的石头、木头、金属等。用苏联学者梅拉赫的话来说艺术作品的生命始于它成为社会人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人的世界观和审美标准发生关系之时。因此,他们认为:“作品在接受活动中被称为客体,读者被称为主体,两者的辩证关系是:当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他是作品的驾驭者。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也就是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的过程。”这样的“变革”正如苏联建国初期杰出的心理学家列·谢·维戈茨基在其名著《艺术心理学》中说的听音乐的例子,他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音乐使我忘掉了自己,也忘掉了我此时此地的处境,它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不是我的处境中去。我觉得在音乐的影响下,我感觉到了我实际上没有感觉到的东西,理解到了我所没有理解的东西,做我们不能做的事。”博物馆的展品和音乐虽是两回事,但它们本身都具有感染社会,感染每一个与它们接触的人的力量,则是相同的。


编辑推荐

  为集中展示南京博物院几代学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研究与服务相结合的学术理念,南京博物院特别编纂了《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系统整理先辈和当代学人的学术论著,介绍他们的治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使之作为系统的历史文献资料保存且传承下去,成为后学汲取学术营养并获得灵感的重要源泉。同时,真诚希望青年学人能传承学术薪火,坚持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相关工作的不断开展,探索一条新时期可持续的学术途径。所以,《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不仅是优秀的学术资源,更是一种精神资源;编纂的过程不仅是对历吏文化积淀的整理,也是对南京博物院学术精神的弘扬。无论从文献价值还是从学术传承肴眼,作为_--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会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进的动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伯胤文集(博物馆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