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四川博物院

盛建武|主编:葛承雍 文物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文物  

作者:

盛建武|主编:葛承雍  

页数:

143  

内容概要

  四川博物院新馆自2009年5月9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川博人以家园意识和奉献精神,努力拼搏,力争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科学殿堂,以及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的教育基地,成为国内外了解四川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书籍目录

引言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丰富独特的馆藏一 远古文明之光——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二 光辉灿烂的“巴蜀文化——商、周、春秋战国文物三 多彩的社会生活图卷——秦汉文物四 益州流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物五 百花争艳——宋、元、明、清文物六 不能忘却的记忆——近现代文物七 大千世界尽风流八 琳琅满目的古今书画艺术品精神的盛宴——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介绍基本陈列一 泥与火的艺术——馆藏陶瓷精品展二 巴蜀青铜器展三 古风雅韵四 蜀风汉韵——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五 书画馆六 西蜀神韵七 大山回响八 藏佛之光九 大风堂十 百年回眸临时展览先进的技术与完备的功能一 现代化的文物库房二 文物保护中心三 展厅四 全方位的消防和安保设施五 功能齐全的学术报告厅六 信息中心七 独具特色的观众服务设施科学研究与优质服务

章节摘录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描绘了四川山势的险峻和古代交通的不便,但它并不说明四川从来就是一个文化落后的荒漠边陲。1951年,在资阳黄鳝溪发现的一具人头骨化石,揭开了四川远古历史的篇章。“资阳人”头骨化石被多数专家认为属更新世晚期的遗存。这一发现说明,很可能早在距今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四川的土地上已有^类繁衍生息。此后,在汉源富林镇、铜梁西廊水库和资阳鲤鱼桥等地先后出土了打制石器、古生物标本与化石。它们使四川博物院旧石器时代文物的收藏和陈列更加丰富多彩。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石器采集地点,遍及全川。1959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巫山大溪遗址,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它的发现时间最早,故以后广泛出土于湖北、湖南长江流域的同类文化遗存,均被称为大溪文化类型。通观大溪遗址出土的1250余件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可知大溪文化自成体系,别具特色。如穿孔石铲、圭形石凿刀和精美的红陶器等,不仅表现出独特的形制和风格,而目显示出较高的制作水平。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四川博物院 PDF格式下载



  国庆去成都,行程匆匆,任务也很简单。除了当吃货,就是看博物馆。
  
  吃则行前选了两条街,一是锦里,二是宽窄巷子,都是假古董的街,不过想想那里小吃较多,也可了解一下成都过去街市的情形。
  
  锦里是刚一进去就害怕了,人潮汹涌,堪比春运,且除了进出口之外,其他出口皆被封闭。看着源源不断涌进来的人流,想想要是出现意外,逃生的机会都没有。哪里还有心情去吃小吃,买了块豌豆饼和牛肉饼之后,赶紧挤了出来。嗯,饼的味道还不错。
  
  而宽窄巷子则是漏夜前往,有了锦里的经验,先在周围寻摸了半天。无奈仍是人头攒动,黑暗之中也看不清楚什么,只觉得与上海新天地差不多。乘机吃了个卤肉锅魁,匆匆离开了事。锅魁仍有水准,但比起前两年在春熙路上吃的,还是有差距。那里品种繁多,味道似乎更正一些。
  
  成都的吃事,除了酒店门前那家面馆吃了顿正宗四川面条外,其他都是在酒店及旅游定点饭庄解决的。原因很简单,成都的交通节日期间很成问题,到处打不到车,最夸张的一次,打了两个多小时,走了数公里路,最后还得乘公交返酒店。想起成都一句广告词:“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重庆人打趣:“成都是一座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不想走”与“走不脱”?呵呵,或者两者皆有之吧。
  
  幸运的是,即使是酒店里的饭,或者其他城市最让人恐怖的旅游定点饭店的饭,味道都还不错,也让我们大快朵颐。看来成都在吃的方面,很难让人失望。只是价格,比起前几年来,已是水涨船高,与深圳相差无几了。
  
  博物馆当然是三星堆及金沙遗址博物馆,但之前都看过了。而像洛带镇的一些老建筑,行前也有计划,但时间较紧,也就放弃了。于是,就确定了两家市内的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及川大博物馆。
  
  川大博物馆据称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博物馆,也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博物馆。从上世纪初就有洋人教授开始收集文物,上百年的集成,倒也可观。博物馆门票三十元,比较贵,但有许多可以免费的条款,看看我们三人都在其列,就手持证件堂皇而入了。也许是节日的原因,里面很清静,几乎无人,正好方便我们细细地观赏。
  
  博物馆不大,共有四层,分为民俗、民族、服饰、书画、陶瓷及石刻几个展室。布置得很精致,小巧而细致。很多文物都很不错,有的还是我们首次见到。历代的名纸、汉代的画像石砖、四川本地的工艺品及西南民族文物,皆是其特色。太太及孩子最喜欢的,是其收藏的四川灯影(也称皮影)戏。虽然后来去看的四川省博物院也有收藏,但无论从其藏品的丰富性,与布展的观赏性,川大博物馆都强很多。
  
  书画馆里正在展出特展:五六十年代的宣传画。据馆方称,该馆是国内此项收藏的一个重地,共收藏有两千多幅。这些宣传画的品相都不错,来源也很广泛,当然四川本地的居多,内容及形式也相当的丰富。对于我们来说,恍若有隔世之感。而对于女儿来说,则感新鲜和好奇,她难以相信当时竟会有这样的东西。她一边笑,一边嘀咕着:“弱智!”
  
  馆中收藏的名纸也很不错,让我们见识了以前只在书中见过的古代的纸张。川大博物馆收藏的名纸约有两千多种,展出的只是其中的十数种,年代最早的是明代的。另外馆藏的汉代石砖像及唐代石刻也非常不错,展室布置得很有特点,如同一个个石窟。很多年前曾参观过川大博物馆,记得里面的青铜器也很有特色,但此次并未见到多少,难道青铜器被其他博物馆抽调走了吗?
  
  从博物馆出来,后面即是川大的自然博物馆,藏品也很丰富,特别是植物方面。不过,我们见天色很晚,就未去参观了。就顺道游览了下校园,华西坝的建筑很有特色,中西结合,这是以前教会学校华西大学的校区,现在的川大医学院。
  
  先是拉拉杂杂写了许多,现在该说到关于此书的事了。四川省博物院是我们此行游览的一个重点,去时是周一,害怕照例闭馆,先打了一个电话去,说是今天开馆。博物院不收费,但每天发放四千张门票,凭证件免费领取。博物院就是杜甫草堂旁边,门前的路就是浣花溪南路。博物院的建筑外观不吸引人,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丑陋。博物院不小,共分为三层,有十个展厅。印象中,叫博物院的博物馆并不多,只有西安、河南、南京数家而已,当然还有故宫博物院。不叫馆而叫院,是因为大吗?但上海博物馆也很大,收藏颇丰,为何不称院?不明白。
  
  从里面的格局及藏品的内容看,四川省博物院有些像上海博物馆,藏品也算得上丰富的了。川博的精华,当然就是巴蜀的文物,特别是青铜器。四川盆地这些年的考古成果不断,出土的文物颇丰,盆地各处均有发现。从巫山的大溪遗址,到涪陵的小田溪遗址,再到彭州的竹瓦街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之前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既有与中原青铜器相似的地方,更带有鲜明的巴蜀特色。在馆中,这些遗址都做了专项的展出,让你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对于巴蜀远古文明,也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巴蜀铜器,与通常所见的青铜器不太一样,发黄发亮,似乎铜器的特点更为鲜明,不像一样青铜那样沉。同时,这些铜器以兵器为多,上面都刻得有一些类似文字图徽,后人称之为巴蜀图语,至今不可解。让人奇怪的是,古代巴蜀本是两国,风俗文化都不太一样,但无论出土自古代巴国地域还是蜀国地域,铜器上的图语皆一致。
  
  当然,作为青铜器来说,最著名的应该是三星堆及金沙(金沙以玉为主)出土的了。可惜,此两地出土的文物都在专门的博物馆里展出,在省博里就无缘得见了。
  
  省博还有一大收藏,就是书画,主要是明清的书画。成都自古就是个繁华都市,文人墨客多,有钱商贾也多,自然民间收藏之风甚盛。世代累积下来,自是非常可观。从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到唐寅的《虚阁晚凉图》,再到徐悲鸿的奔马图,珍品众多。可惜的是,那天我的眼镜腿断了。没了眼镜,与看青铜器等文物不一样,可以凑近一些看,大幅书画,远远地挂在墙上,只能模糊地看个大概。
  
  更遗憾的是,四川省博物院所藏的张大千画极多,包括大千先生在敦煌临摹的壁画作品,有一大部分收藏于此,这是我最想看的东西。虽说是去敦煌莫高窟看过了,但还是想看看张大千先生临摹的原件。省博专为张大千辟出一个展厅,不过,我们去的时候,此厅却大门紧锁,说是内部整理,暂停开放。遗憾!
  
  在四川省博物院里,有一家书店,里面买的差不多都是历史及文物考古方面的书籍。女儿本想买一套四川省博物院的明信片,竟然未有,于是就只好买一本介绍省博的书,也就是这本由该馆自己编撰的《四川省博物院》。书仅有一百多页,倒是图文并茂,我在回深的飞机上就将它看完了。书中对于该馆展出的内容介绍得很详细,也很浅显,适合普通的读者。也许,在去游览之前,更应该先看一看。我在之后看,属于马后炮,只是加深些印象而已。
  
  从四川省博物院出来,对面就是青羊宫及文化公园。省博迁到此处,倒也相得益彰。加上不远处的武侯祠,正好可以将巴蜀的历史做个演绎。
  
  浣花溪,巴蜀看了,喝杯茶去。在省博门前,称了半斤豆面糍粑,一路香香地吃着,踅进了文化公园的茶馆,靠着湖岸,慢慢地喝着茶,听着旁边的麻将声,倒也自在。
  
  此次成都之旅,就剩下川剧没有看了。且待下次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