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道光年间制钱问题研究
2012-6
文物出版社
刘朝辉
198
无
《嘉庆道光年间制钱问题研究》篇幅虽然不长,却起点高,角度新,提要钩玄,折中当理,为中国传统社会金融货币史研究做了有益的基础性作业,为从铜钱货币角度认识中国传统国情做了有益的创新性尝试,应该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刘朝辉,1978年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清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编著有《民国史料丛刊总目提要》一书,发表《嘉庆八、九年间浙江截采案探析》等论文多篇。
绪论一 选题的意义与范围界定二 清代制钱概况三 嘉道制钱流通的历史背景四 清代制钱问题研究现状五 研究思路、方法及资料运用第一章 币材供应问题第一节 滇铜供应问题一 嘉道滇铜供应二 清廷的调剂政策及效果三 滇铜渐衰原因探析第二节 洋铜供应问题一 洋铜数量减少二 洋铜商人衰落第三节 铅材供应问题一 铅材短绌二 清廷政策分析第二章 币材运输问题第一节 币材运输之疲累一 嘉道币材运输线路二 币材运输中的问题第二节 币材运输问题产生的原因一 运途之艰险二 运输体制之不完善——铜铅船只与漕船的矛盾三 弊中生弊——运途中的种种问题第三节 清廷改革币材运输的尝试一 清朝官员的认识及改革方案二 三省运铜的改革与失败三 调剂运费的措施及实行第三章 制钱铸造问题第一节 嘉道铸局之停开一 从乾隆停铸到嘉庆开铸二 道光朝的停炉减卯第二节 制钱铸造弊端一 铸钱减少二 钱质低劣三 工本不敷四 铸息亏折第三节 嘉道铸局弊端一 炉头舞弊——以宝武局炉头积年舞弊案为例二 工匠辍工三 官局私铸第四章 制钱流通问题第一节 私铸与私销一 私铸二 私销第二节 其他货币对制钱的冲击一 白银……第五章 银钱比价问题余论参考书目后记
银贵钱贱使得农民与手工业者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农民反抗重税、手工业者要求增加工钱的斗争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银贵钱贱作用下社会矛盾激化而导致的一个结果,也是不无道理的。 (2)商贩受损,信用危机。银贵钱贱也导致经济萧条,商贩利益受损。“银贵以来,论银者不加而暗加,论钱者明加而实减,以致商贾利薄,裹足不前”。由于社会购买力降低,商业不景气,道光末年“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 嘉道时期不断发展的钱庄、银号等金融信用机构,虽然有利用银价日昂之机进行投机活动,牟取暴利者,但是,“民间多用钱票、会票,每遇钱庄歇闭”,“必争就钱庄取钱,旬日之间,远近麇至,钱庄大者犹可挹注,其小者猝不能应”,金融信用行业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危机。 (3)清廷财政窘迫。清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田赋、盐课、关税等收入,此时面临着“州县之亏累,盐务之疲乏,关税之短征”的窘境。各地地丁银两连年征不足额,据户部统计,自1843年至1847年底,各省合计积欠地丁银竞达9084900两之多。各盐商以所售钱文易银交课,“每银一两势必折耗制钱数百文,商力坐是疲乏”,盐课因之延宕。关税历年税课有绌无赢亦与钱贱不无关系,以浒墅关为例,“凡商人纳课,向例由银铺代完。从前该关与银铺私定价值,每银一两勒折制钱一千五六百文,数年来钱贱银贵,竞加至二千四五百文矣。此外向有各项需索,大约非五千文不能完银一两。浮收勒索,莫甚于此”,“南北商贩以关税过重,无可生息,因此歇业者多”。 清廷的收入有所减少,支出却有增无减,以至于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财用之不足”。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的财政更见窘迫,“自庚子(1840)以至甲辰年(1844)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乙巳(1845)以后,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外,又发帑数百万以赈救之”。作为一项补救措施,道光帝大开捐输之门,但同时也助长了官僚集团的腐朽。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