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穆青传

张严平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张严平  

页数:

538  

字数:

29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部反映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穆青的纪实性传记作品。 穆青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到热浪奔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到大潮澎湃的改革开放时代,穆青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使自己成为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的名记者。在20世纪的新闻史上,许多新闻名篇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这一个又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通过穆青和他战友的笔,传播到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这部29万字的《穆青传》,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口述和日记,真实地再现了穆青不平凡的一生,准确地刻画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及性格特征,生动地展示了他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不移,对人民群众发自灵魂深处的挚爱,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使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穆青。

作者简介

张严华,女,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从事新闻采访。现为新华社高级记者。

书籍目录

卷首 心魂第一章 上路吧 母亲,请不要哭泣 生命中第一口奶水是甘美的 战火的馈赠第二章 延安岁月 哦,摇篮 从清凉山出发 那个傍晚天空无云第三章 似火年华 永远的雪原小屋 谁是东北大地的主人 爱情如酒 东线无战事 南下记忆第四章 放飞的日子 那个黄昏的孤独 飞翔 港湾第五章 不弯的脊梁 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精神营养品不能搞“瓜菜代” 到灾区淘金去 生者与死者 感动中国第六章 那是个冬季 在黑暗的深渊里,心高昂着头 我以我血荐轩辕 哀兵 黎明之夜第七章 冲破思想的牢笼 闯关 青山遮不住 天安门,你是鲜红的 革命前夜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第八章 惟有绝壁见飞流第九章 土地的儿子结尾附录穆青年谱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穆青传 PDF格式下载



对新闻学感兴趣的应该看看这本书。老一辈记者的传记对我们学习党的政策,方针有很好的把握。真正认识到新闻传播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如何工作的。我很喜欢这本书推荐阅读


因为我是学新闻的,所以觉得挺好的~


书籍的包装很简单,可是书籍的内容完全可以让我忽略掉简易的包装。穆青一生坚信共产主义、坚信***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希望。他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人民,正是缘于这份热爱,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个又一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英雄在他的笔下诞生。在读《穆青传》的时候我经常会被穆青“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精神所震撼。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信仰是很神圣的,在于一个人,它是一个人的元气;在于一个民族,它是一个民族的元气。而穆青给了我这样的启示:一个有信仰的记者才是一个有灵魂的记者;一个有信仰的人才是一个一生不枯竭的人。


其中有8页装订是倒着的,非常怀疑是盗版书籍冒充正版卖!


   不得不佩服王彦平的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将穆青的一生写的那么美,有激情,刚毅却不乏温情。当然,读完本书不得不对穆青产生敬慕之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新闻的路上不断前进。


   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来到新华社,老人话不多,总是笑着,眼睛明亮。曾涛,穆青话也不多,也总是笑着,只是眼睛有些发潮。历经风风雨雨,穿过重重叠嶂,这次意外而短暂的相会显得有些意味深长。
   时间在众人的不舍中飞过,邓小平轻轻地走下楼,刚一出楼道的大门,他吃了一惊。眼前,笑脸如织,人群如潮,从办公室、宿舍、食堂、活动室等全社每一个角落闻讯而来的记者。编辑和工人们,已经把新华社大院挤得水泄不通,及至办公室的每一个窗口都塞满了挥手致意的人。
   老人没再说什么,他微笑着举起手,向大家慢慢地挥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刚刚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思想将诶放运动的这一天,邓小平来到新华社,虽然没有更多的语言,却胜似千言万语。这是一次心灵的相会,一次战士和将军的相会,一次历史的相会。
   穆青站在沸腾的人群中,一直笑着……
  
   看到这儿,喉咙里似乎有股液体在流动。风雨如晦的日子刚刚过去,“两个凡是”还禁锢着许多人的思想,如果说吴吉昌种棉花的报道是对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隐晦地指责,那么擅自转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穆青和其他新华社高层可以说扛起了钢枪,职业和政治的双重风险,任何一项都足以对他们造成莫大的打击。可新华社还是那么做了,并一不做二不休,马上组织了全国性的省级领导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战役性报道。
  
   没有读过那段黑暗的历史,也许你不能想象在那个历史关头穆青等人做出的这一系列“出格”举措背后所背负的重大风险。
  
   以及早年被打成右派还悄悄记录这一历史,穆青让我由衷地敬佩,不仅仅是他的新闻写作才华,更为了灵魂深处的坦荡、勇敢,以及记录历史的诚实与执着!
  


  对于穆青,我是这样看待的: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了终生的老人。如果再加上一个限定词,他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
  不愿意加上这个限定词,是因为它带有了太多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穆青,如果仅仅把他放在这样一个框架下,是不公平,也是不全面的。张严平的《穆青传》是我在暑假读的。当时刚从《光明日报》实习归来,安坐在开着空调的教室中读书,对我来说,不啻为一种莫大的享受。
  初次了解穆青,是从他的《新闻散论》,然后便知道了他是《焦裕禄》那篇通讯的作者,然后又知道他是中国官方通讯社的社长,最后又从这本书中看到了这个朴实如农民一般的省部级高官。张严平在新华社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对于穆青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再加上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采访,书中穆青的形象自然是再真是不过了。这本书,张严平倾注了对于这个“老头”的情感,当然还有她自己新闻工作的辛酸苦辣。只有一个新闻人才能真正懂得新闻工作带来的光荣抑或痛苦。因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也自能看的我潸然泪下。
  现在重提穆青,估计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他们有很充足的理由,穆青已经过时了,他的那一套对于现在早已不实用了。的确,纵观穆青一生的新闻实践,他从未写过批评稿件,全是正面的表扬、肯定,大部分都是典型报道。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到《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再到《历史的审判》。这种现象在新闻界很少见,如今的新闻工作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批评稿件的播发。但是,如果我们回头看一看穆青一生的经历,就不会觉得奇怪。出生河南,后加入共产党的军队,再到清凉上,然后步入新华社,其一生都和中华民族的种种大事联系在一起。这些经历造就了穆青的信仰。当然,我们谁都知道这信仰是什么,虽然并不尽然然同,但却不能否认穆青对之矢志不渝的追求。所以,他用了毕生的经历去履行自己当年的承诺;所以,我说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的老人。话虽然有些意识形态,但用在穆青的身上却是十分的恰当。真可谓“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生死同,一诺千金重!”他的一诺,是对自己理想的一诺,只是少了些江湖侠气,多了些神圣与崇高。正是如此,他才会得到众多新闻工作者的尊重,而他们所真正尊重的,是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坚贞。
  穆青的一生,跌宕起伏,就是在最不得志的时候,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张严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文革开始后,贺龙元帅被打倒,穆青也心事重重,愁眉不展。他最终认定这场运动是不正确的,“贺老总在军队的威信多高啊,走到哪儿,哪儿都是欢呼雀跃的,连他都被打倒了,这能是正确的吗?”
  没有了说真话的权利,他就不说话,因为一句假话,或许就毁了一个人的幸福,甚至是生命。余虹曾经在《一个人的百年》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这种境界,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然而,穆青却做到了。这更是我们尊重他的理由。至于促成执政党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那篇消息,更是尽人皆知,那是穆青的大手笔。
  不可否认,穆青自有他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他终身努力奋斗的精神才是我们应该看到并加倍珍惜的。正如2002年《北京青年报》的一位记者写到的那样:“穆青是个独特的人。在他身上,有荣誉笼罩的光环,有地位附加的神秘,有相悖的景观呈现:譬如平日里,他寡言少语是性格内向之人,却把文章写得情思奔涌、笔墨淋漓;再譬如他能到穷乡僻壤采访睡在农民的土坑上,又能走进中南海坐到政治局的会议桌旁;他能用地道的农民语言同乡亲们拉家常细说麦子、棉花、芝麻,也能从政治家的角度同党和国家领导人畅论国事政事天下事;”……“时间的魔手真的攫走了他的三千黑发,他曾拼力回抢,于是那发际上的黑色素便幻化成流淌于纸页上的墨色河流”
  一位报人曾经这样说过: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已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重读穆青,正是这种信念感动了我们。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读《穆青传》 源于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张严平的课。
   从革命到建国,从上海到“反右”,从焦裕禄到“十年浩劫”,从国内到国外,他从延安清凉山上便树立了他一生的信念。
   做新闻,在人民中间。
  
   国家图书馆是可以坐两天的地方。
  
   听说大家都有了校内,连娥荣阿姨都有了,自己该有一个吗? 现在快考试了,呵呵应该说正在考,休息是很重要的,放开去走。这学期读完了《穆青传》就没再看一本连续的书,很忙,也积累了很多认识吧!新年也快到了,戴屠,希飞,和陌生的庞同学新年快乐!


拜读了。学习了。


仰望穆青。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99945/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