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友谊铸春秋·第2卷

吴学文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吴学文  

内容概要

《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日本人卷2:友谊铸春秋》作为《友谊铸春秋——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日本人》(卷一)的延续,记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个时期内,一部分日本人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感人事迹,生动、真实地反映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些日本友人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其中既有对个人的细致描写,也有对团体群像的粗犷勾勒,主要人物近30位,涉及部队、医院、铁路、矿山、学校等多个方面,图文并茂,再现了当时历史的一面。

作者简介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成立于1984年8月31日。 学会的宗旨是:广泛联系研究中日关系史的专家、学者和关心中日关系发展的人士,推动对中日关系史和当前中日关系状况的研究,增进与日本同行的学术交流,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理解、促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努力。 学会首任会长为已故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第二任会长为已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先生;现任会长为全国政协党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先生。 目前,学会已经与日本各界专家及有关团体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学会会刊为《中日关系史研究》。

书籍目录

序 刘德有他对新中国化学事业功不可没 ——记丸泽常哉博士 汤重南解放军的功臣医生麦仓元 高海宽光明之路光荣之路 ——记日本朋友兵头义清 吴学文成渝线上的青春足迹 ——记日本铁路技师滨冈礼藏 孙东民“人生无悔” ——记日本专家营沼不二男 刘德有38军的日籍功臣 ——村井良一 张旺栋天兰线上筑路人 ——记已故日本天水会会长南谷正直 高海宽昔日驰骋解放战场今朝献身日中友好 ——记“回想四野会” 张旺栋户井田三郎的中国情 王庆英与杨子荣在同一部队的日本战士 ——记唐木田俊介 朱福来献身于日中友好事业的金丸千寻 丁 民花菌昭雄与47军中的日本人 刘智刚留下他业绩的一座座“纪念碑” ——记日本专家池田亮一 刘德有记日籍战士大巾博幸和堀达松平 冯昭奎无畏的战士崭新的人生 ——记日本友人野田明 俞宜国新中国美术电影片的创始 ——持永只仁(中国名:方明) 丁 民樱花时节会友人: 永野治己 本田繁夫妇井上新一郎 王泰平中日友好的种子一记森川和代 王效贤马恒昌小组中的日本朋友 ——中村良一 黄幸通讯技术专家酒井重作 张旺栋“鹤岗煤矿是我再生的故乡” ——采访曾田武、曾田志伊实录 俞宜国在中国医科大学教材科工作过的日本朋友们 ——太田文明 中山亮尔 井上定雄 冯昭奎 关立彤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的日本专家们 朱福来我和我的一家在中国的经历 ——长谷川忠雄访谈录 关立彤居住在紫禁城旁的日籍中国老干部 一一记中村京子 高海宽他们与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电影放映机的诞生 ——记服部保一、尾野达男、 安武龙太郎 丁民 朱福来一名侵华日军飞行员的真实故事 ——记宫田忠明 冯昭奎难忘的战斗岁月 ——记原四野军医今村匡平 徐启新戎家实:为《人民中国》奉献了25年 刘德有峥嵘岁月 深厚友情 ——记解放军护士清水章子 丁 民解放军中的日本名医 ——滨高家三次 久保贤治 松原勋 朱福来把青春献给中国 ——记高桥德子 张旺栋日本乡村“老八路”:小田切袈裟志 吕小庆东北国营第一造纸厂的日本技术人员 俞宜国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奉献宝贵年华 ——记日本老朋友玉利福男夫妇 丁 民为增产支前而奋斗的藤田功 朱福来我参加了八路军 ——佐藤康行访谈录 关立彤解放军高炮部队战士 ——藏屋秀二 冯昭奎中国航空学校中的日本飞机维修师 ——井上猛 朱福来他把技术留给中国工人 ——记日籍技师年森义幸 关立彤新田大夫——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 叶 绮恒吉甫:这是我的“宝贝” 朱福来

章节摘录

书摘北海道大学出身的日军军医 麦仓元1915年出生于日本四国爱媛县的三津浜町。4岁时随父母举家搬回北海道函馆老家。麦仓家里三代行医,是医生世家,家里对他的希望,就是继承父业,从事医务。 麦仓元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就对中国很感兴趣,曾想当医生到中国行医。直到在北海道大学上大学,他并不懂得区别日本军国主义所鼓吹的“五族协和”的“日满亲善”和真正的日中友好。大学四年级时,麦仓元曾利用春假,到中国杭州、南京以及山东、河北等地旅行。 1939年秋,麦仓元提前毕业,被留校在第二外科医局工作。就在他踌躇满志、欲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医疗事业的时候,日本军国主义为扩大侵略战争,把大量人员投入军队和战场。1940年10月,麦仓元作为军医候补生被征人伍。 1941年1月,麦仓元被派到中国东北的新京(现在的长春),最初被分配到在长春的防疫给水部教育队,进行了两个月的细菌实习。他至今没有忘记当时见到鼠疫细菌时的复杂心情。当时该部队非要把他留下,但是他是学外科的,因此他执意当外科医生,最后被分到“北满”(现黑龙江北部)孙吴第一陆军医院。后来他才知道这个防疫给水部教育队,就是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细菌研究所,即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这个部队残酷迫害中国人、朝鲜人和苏联人,进行人体试验。麦仓元庆幸自己当时离开了那个魔鬼部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北满”的部队进行了改编和调整。1942年9月,麦仓元又调到北安陆军医院,番号第99部队。1944年9月15日,麦仓元被任命为陆军军医大尉。至日军投降,麦仓元在中国东北将近5年时间,其中在北安陆军医院将近3年,还担任过该医院的教育队长。他也曾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宣传过“八绂一宇”、“五族协和”,教育医务人员“建设东洋乐土”、“为国献身”。后来他认识到,这些军国主义思想都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北安陆军医院全体人员都集合起来,聆听天皇广播的《投降诏书》。许多人为日本战败哭泣,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很不理解,感到“大日本帝国”的军队怎么会战败呢?但是,像麦仓元他们这些年龄较大、到中国时间较长的军官,通过耳闻目睹,深知日军早已支撑不住这场战争了,早晚会有战败这一天。 从北安日军医院前往八路军克山医院 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北安,陆军医院的全体日本人员都转移到临近的日军486部队留下的营房。北安陆军医院依旧收治患者以及被俘押解北去苏联途中患病的日本人员。当时,麦仓元作为医院的负责人之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1946年5月苏军撤离,东北民主联军(当时习惯地称呼其“八路军”)进驻北安。麦仓元和北安陆军医院的其他日本医务人员都被正式留用。当时,国共内战激烈,负伤的八路军官兵大量来到黑龙江北部的各个医院。在北安西部的克山省立医院向北安的八路军告急,说急需医生、X光技师和3名护士。当时在北安医院的日本医护人员和伤病人员不少都要回国,又觉得克山地方小,条件不如北安。所以都不想去。先前派到克山医院的日籍X光技师也闹着要回北安医院。在难以派遣人员的情况下,麦仓元作为相当于副院长的庶务部(即总务部)主任,同时又是克山医院所急需的外科医生,于是就主动接受指派,在5月下旬与青木和另外3名护士一同被派到克山省立医院。麦仓元接替了原在克山医院的内山军医。 后来,经麦仓元做工作和介绍,原北安陆军医院的浅野芳男、池田敬等医务人员也去了克山省立医院,参加了八路军。还有孙吴等地原日军医院的户井田三郎、野村士、比嘉盛正等,以及几名日籍女护士,也陆续来到克山医院,随麦仓元一起工作。在克山医院,虽然入院的八路军伤病员接连不断总是满员,但是,由于增加了麦仓元等一批日籍医生和护士,人手得到充实,保障了治疗任务的完成。 克山医院虽然伤员多,抢救和治疗任务繁重,但不愁吃的,生活有保障,麦仓元等人工作起来倒也安心。克山医院的八路军领导和中国医护人员,非常欢迎麦仓元大夫的到来,积极支持和配合麦仓元的工作,.相互处得很融洽。麦仓元和日本医护人员工作积极主动,不怕劳累,非常认真负责。由于麦仓元和其他日籍人员的努力;克山繁重的治疗任务完成得非常好,麦仓元等真是帮了八路军的大忙。 与此同时,在与战士们的接触中,也让麦仓元了解了八路军。他看到东北民主联军的干部和战士大都是农民出身,淳朴、善良,纪律严明,有政治觉悟。而且在八路军中上下级平等,官兵、战士之间都是同志、战友,互相关心和爱护,没有日本军队中那种当官的虐待士兵、老兵欺侮新兵的现象,这使麦仓元逐步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的看法。 1947年5月,由于北安陆军医院的院长渡边因病去世,麦仓元又被调回北安陆军医院。当时,北安陆军医院已与北安市立医院合并,改为北安和平医院。 P12-14


编辑推荐

《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日本人卷2:友谊铸春秋》反映了自1945年日本投降到新中成立初期的那一特殊历史时期和特殊环境下,留在中国各地的一大批日本人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日本人卷2:友谊铸春秋》依据有关人士提供的真实史料而编写,因此反映了那一阶段的中日关系史的一个侧面。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友谊铸春秋·第2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